走進魯南:追尋鋼軌上的烽火傳奇


“復興號”高鐵從北京出發,飛馳向南,150多分鐘就橫跨600余公裡。魯南大地上的滾滾麥浪,已在眼前。
這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曾鐫刻了一段傳奇——抗戰時期,津浦鐵路上,一支威名遠揚的人民抗日武裝,扒鐵軌、炸橋梁,撞火車、截物資,殺鬼子、懲漢奸,讓敵人心驚膽戰。他們的故事家喻戶曉,代代傳揚,至今仍是中國人民心目中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隊伍。
從津浦路到京滬線,時代飛速前進。回望來時路,眺望新征程,習主席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鐵道游擊隊”的故鄉,追尋銘刻在鋼軌上的烽火傳奇。
機智靈活、英勇善戰,就像“插在敵人血管上的尖刀”
乘車在煤城棗庄的街區中穿行,人們仍能捕捉到這座老工業城市的舊影。
老街邊,一段段遺留的鐵軌,仿佛是通往滄桑歷史的指引……沿著軌道而行,記者來到鐵道游擊隊紀念館。
剛進門,大廳正中陳列的火車頭和車廂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一瞬間,那段熟悉而激昂的旋律在記者的腦海裡響起。
近代時期,滿載煤炭的列車沿鐵路線轟鳴著駛向遠方,帶動了一個城市的發展,也引來了侵略者的利爪。中國煤炭博物館,收藏著一張日本人使用的《滿支炭礦要覽圖》,上面標示有當時東三省及華北大部分地區的煤礦、煤種分布產地。
棗庄是中國東部地區能源重鎮之一。抗戰全面爆發前,這裡有全國最大的華資煤礦——中興煤礦公司。1938年3月,日軍佔領棗庄后,開始對這裡瘋狂掠奪。
如果不掠奪中國的資源填充“戰爭機器”,日本的侵略必然難以為繼。一條條連接礦場和城市的鐵路線,是敵人賴以存活的生命線。據不完全統計,日本侵略者累計從我國掠奪煤炭約10億噸、鐵礦約1.8億噸、銅礦約150萬噸、鋁礦約10萬噸,還有大量的非金屬礦產。
為了切斷敵人的“輸血管”,一支由鐵路工人、煤礦工人、窮苦農民、小攤販等組成的抗日隊伍,在鐵道線上舍生忘死,與日寇周旋7年之久。
他們,神出鬼沒——
在紀念館最前面的展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武器裝備,而是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炭火盆、秤、算盤、墨水、茶壺等。
“這支隊伍是在棗庄抗日情報站基礎上建立的,兼有游擊隊和地下黨的性質。”講解員王茜說,鐵道游擊隊深入敵佔區開展斗爭,活動區域和敵人基本重疊。
為了保存自己,隊員們一會兒是礦工、搬運工,一會兒又是經理、賬房先生……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巧妙活動,通過不同身份獲取和傳遞情報。
他們,出奇制勝——
展櫃裡,靜靜躺著一張處方。燈光下,處方上的文字看似平常,但每一個藥名裡都含有重要信息,連起來就是一次行動的時間和地點。
靠著這樣機智靈活的方式,鐵道游擊隊想盡一切辦法牽制敵人。夜襲洋行殺特務、潛入敵營炸鬼子,車站、車廂,集市、鄉村,倉庫、據點……處處可出擊,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1940年5月,擊斃日軍諜報隊員13名﹔7月,襲擊日軍押款列車﹔8月,破壞津浦鐵路韓庄段,致使日軍運兵軍列脫軌﹔9月,拆除棗庄至臨城1.5公裡鐵軌,砍斷電線杆百余根,使日軍的通訊和交通同時癱瘓……”講解員拿給記者一份鐵道游擊隊的戰報資料,印証了人們對鐵道英雄的那句稱贊:機智靈活、英勇善戰,就像“插在敵人血管上的尖刀”。
“為了對付鐵道游擊隊,日軍在沿途火車站派駐重兵,在重要路段兩側修筑了既深又寬的封鎖溝、封鎖牆,組建了鐵甲列車大隊和鐵道警備大隊……”王茜告訴記者,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游擊隊員們不屈不撓,戰斗到底,直到勝利。
1945年12月,鐵道沿線的1000多名日軍向這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擊隊投降,成為二戰史上不多見的一幕。
抗日戰場處處在,抗日英雄數不清
紀念館的牆上,一幅名為《黃埠庄激戰》的油畫引人注目。畫中,鐵道游擊隊第一任大隊長洪振海躍出戰壕、手端鋼槍,向敵人猛烈開火……
令人痛惜的是,在黃埠庄激戰中,洪振海被敵人擊中要害,壯烈犧牲。
紀念館的另一面牆上,有一幅鐵道游擊隊領導成員結構圖。講解員告訴記者,除大隊長洪振海外,鐵道游擊隊有3任政委在與日寇的戰斗中犧牲。
傳奇本是鐵血鑄。鐵道游擊隊三中隊指導員張靜波曾講述兩任搭檔犧牲的經過——
第一任中隊長張紹順,在“反掃蕩”戰斗中,帶領隊員阻擊敵人,身負重傷后,他命令其他隊員撤退,獨自斷后。犧牲時,張紹順身上有幾十個槍眼、六七道刀口……
第二任中隊長劉鋼,攻打日軍據點時,親自帶領爆破組端掉了炮樓。激戰中,他腹部中彈,腸子流了出來,他用手把流出的腸子塞回去,又接著戰斗……最終,他獻出了年僅23歲的生命。
“這樣的犧牲,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處處可見。鐵道游擊隊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所共有的。”一位黨史專家介紹。
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反抗。鐵道游擊隊並不隻存在於一處,抗戰之時,中國綿延千裡的鐵路線上,到處都有英雄的身影。
1935年,日本《東京時報》報道說:“反滿抗日的鐵路游擊隊猶如江底的蛟龍,把5列軍車牢牢地鎖在牡丹江兩岸。這是日本軍在中東鐵路上最慘重的一次失利。一個不得不重視的事實是:反滿抗日勢力破壞中東鐵路的活動,將會長期存在。”
1935年至1940年間,東北各地的鐵道游擊隊與抗聯部隊密切配合,成功進行了大大小小100余次戰斗,累計打死日軍3000多人……
膠濟大隊,活躍在連接沿海與內陸主要干線之一的膠濟鐵路上﹔中共金蕭支隊第八大隊,在浙贛鐵路沿線的破壞行動受到浙東上級嘉獎﹔在平漢和隴海鐵路交會的鄭州,平漢鐵路破壞總隊在周邊7條鐵路線上共炸毀機車1690余輛、鋼軌330多裡,斃傷日軍1.3萬余人……
抗日戰場處處在,抗日英雄數不清。不僅手無寸鐵的工人、農民拿起了武器,民族資本家也奮起抵抗——近代時期,中興煤礦公司發行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第一支股票。鐵道游擊隊的許多隊員都曾是中興煤礦公司的礦工。1938年,中興公司將停靠在連雲港的3艘輪船炸沉,以封堵航道入口,阻止日軍艦艇入港。
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以軍事斗爭為中心,武裝的和非武裝的,政治的、軍事的和思想文化的,公開的和隱蔽的,前線的和敵后的,種種斗爭形式密切結合,種種戰爭手段靈活運用。只要一息尚存,斗爭便不會停止。敵人侵略的腳步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軍民斗爭的戰場。
紀念館研究人員孫中啟告訴記者,1942年至1944年,鐵道游擊隊承擔起我黨一項重要的秘密交通線任務,先后護送千余名黨政軍干部往返延安。
1943年11月,經此去延安的陳毅,在過微山湖的船艙裡,告訴負責護送的鐵道游擊隊政委杜季偉,打鬼子也像是在下棋:“不過,你們不是用棋子,是用槍子和智慧。咱們毛主席也在下棋,和鬼子下,和蔣介石下,這個棋盤可大嘍!是全中國!棋子嘛,是你、我、他,是一切的抗日武裝。只要咱們按毛主席的意圖走,抗日就一定能勝利!”
“這段風趣而又深刻的話語,鼓舞了鐵道游擊隊的指戰員們。”孫中啟說,面對敵人猛烈的攻勢和殘忍的手段,鐵道游擊隊的必勝信念,正是來自靈活運用黨中央和毛主席所制定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和戰術。
“我們的戰爭是神聖的、正義的,是進步的、求和平的……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准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絕不停止。”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的論述跨越時空,至今依舊振聾發聵。
一部傳奇,如精神的火炬,點亮一代代人的奮進之心
7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批紅色經典影片將再登熒屏。
讀罷這則新聞,紀念館館長翁軍告訴記者,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的那部黑白老電影《鐵道游擊隊》,早已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
80多年,足以讓人們遺忘很多往事。但那些反映偉大抗戰的傳世之作,卻時刻喚醒我們的集體記憶:這個民族曾有過怎樣的艱難和困苦,又有著怎樣的果敢與堅強。
“你可知道,以鐵道游擊隊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已經超過12部,這創下了紅色主題的傳播紀錄。”翁軍如數家珍:2016年賀歲檔,電影《鐵道飛虎》在中國和北美、西歐等地同步上映﹔2022年,熱映的戰爭動作片《鐵道英雄》,入圍第17屆金鹿獎。
游擊隊員們“爬飛車”“搞機槍”“撞火車”“炸橋梁”的年代早已遠去,但中華兒女誓將熱血筑長城的錚錚鐵骨,依然銘刻在人們心間。一個又一個藝術版本記錄著那段動人的抗日傳奇,留給世人的是不同的解讀、相同的感動。
著名作家劉知俠,兩次越過封鎖線去敵佔區,與鐵道游擊隊隊員同吃同住同戰斗,創作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先后被譯成英、俄、法、德、越等多種文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文學經典。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的《鐵道游擊隊》連環畫,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計印發3600余萬冊,是中國連環畫出版史上再版次數最多的現實題材作品。
2013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在公演中備受觀眾好評的舞劇《鐵道游擊隊》,榮獲“文華大獎”。
紅色的傳奇,成為長盛不衰的文化熱點。小說、連環畫、電影、電視劇、舞劇、交響詩、評書,幾乎能夠表現這一內容的各類文藝樣式都有了。甚至,在網絡世界裡,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也有不少擁躉。一家數碼公司制作的電腦游戲《鐵道游擊隊》,玩家可身臨其境地爬飛車、打鬼子,過足英雄癮。
什麼是傳奇?“所謂傳奇,就是時間流逝了,但故事依然在。”而那些銘記、懷念、演繹、傳播傳奇的人,向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獻上了自己的花環。
“我就是聽著鐵道游擊隊的故事長大並且參軍入伍的。”棗庄軍分區政治工作處負責人說,“那些出奇制勝、大顯神通的故事早已深深地印入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裡。”
烽火中鑄就的紅色傳奇,化作大地的滋養,鼓舞著這片熱土上的一代代青年,追尋英雄夢,從軍去報國。
在棗庄人民英雄紀念園,我們和一個個年輕的名字相遇——
2007年3月2日,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突降大雪。為了營救滑落山崖的戰友,23歲的班長靖磊磊挺身而出,在雪崩中化作了冰雕。他被追記一等功,所在班被授予“英勇頑強團結互助模范班”榮譽稱號。
2008年5月31日,汶川縣映秀鎮,第64次飛進震中運送救災物資、搶運傷員的邱光華機組不幸失事,機組中唯一的士兵張鵬,剛剛完成第170架次物資裝卸任務。他被追記一等功,所在單位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榮譽稱號。
“他們都是聽著鐵道游擊隊的故事長大,都是這片熱土上的英雄兒女……”這位負責人介紹,追隨英雄的腳步,近3年來,棗庄市每年報名參軍的適齡青年達1萬余人﹔僅2024年,當地收到棗庄籍官兵立功喜報350余份。聽著鐵道游擊隊故事長大的有志青年,在強軍征程上奮勇爭先。
紅色的熱土,英雄的兒女,可愛的人民。一部傳奇,如精神的火炬,點亮一代代人的奮進之心。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記者循著歌聲望去,鐵道線上,一座座過去運輸煤炭的火車站,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高鐵站取代。曾歷經戰火洗禮的城市,正從“百年煤城”向“北方鋰電之都”的目標邁進……
車輪滾滾向前,見証民族崛起。那種英勇頑強、生生不息的精神,鼓舞著新時代的中國人書寫新的傳奇!(衛雨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