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傳承勝戰基因矢志強軍打贏——

從“陸地淬火”到“海上礪劍”

2025年07月10日09:33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盛夏,海上波濤洶涌。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多艘戰艦出動,一場協同反潛對抗訓練激烈上演。

該支隊鄭州艦三級軍士長崔濤目光如炬,緊盯聲吶顯示屏。波紋跳躍間,他創新使用反潛“探測識別三步法”,率先捕捉到水下目標。隨后,多艘驅護艦根據共享的態勢信息,使用深彈、魚雷等武器完成對潛攻擊。

勝利歸來,崔濤帶著幾名新艦員來到支隊史館。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靜靜訴說著這支部隊從戰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歷史。

在一張老照片前,大家停下了腳步。照片裡,官兵們正使用由陸軍裝備改裝的艦載機槍,英勇抗擊敵機轟炸。

“當年,從陸上轉崗艦艇,武器雖然落后短缺,但先輩們敢打必勝的勇氣不減。”崔濤向新艦員講述起那段“‌陸地淬火,海上礪劍‌”的崢嶸歲月——

1938年,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首戰告捷。在皖中敵后,他們以靈活的游擊戰法沉重打擊日寇和偽軍,成為插入敵人心臟的‌“陸上利刃”‌。隨后,這支部隊歷經烽火洗禮,經多次整編后發展成為解放軍第30軍。

新中國成立后,海疆告急。第30軍官兵臨危受命,參與組建人民海軍第一支水面艦艇力量。“沒有像樣的軍艦,更沒有成熟的經驗,有的是保家衛國的決心!”面對落后的武器裝備,官兵們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把陸戰主力的機槍火炮,裝到陳舊的艦船上。

‌“陸炮上艦”‌,是困境中的智慧,更是‌陸地淬礪的劍鋒轉向深藍‌的壯舉。20世紀50年代初,支隊官兵在裝備不利的情況下,憑借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強大意志,取得了解放一江山島等多場戰斗勝利。

從敵后游擊戰場上的刺刀相見,到蔚藍大洋上的巨艦交鋒,這支部隊的作戰平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礪劍”精神‌從未褪色。步入新時代,他們率先完成整建制換裝,新質戰斗力加速生成。

面對新時代的使命召喚,該支隊官兵時刻准備著。一次警巡任務,濟南艦聲吶系統突然捕捉到異常回波,發現不明水下目標。該艦反潛作戰部門官兵迅速進入戰斗狀態,緊盯屏幕上的細微變化,憑借豐富的經驗精准定位目標軌跡。為防止目標進一步滲透,他們持續追蹤,連續20小時鉚在戰位,協同艦艇不斷壓縮目標活動區間,成功將不明水下目標驅離。

如何讓新時代的“劍鋒”更加銳利?崔濤和戰友們的思考和探索從未停止。在一次次遠航任務中,他們依勢構設實戰場景,持續深挖裝備使用效能、進行戰法革新創新,“協同式突防”“圖表式訓練”“遞進式組訓”等一批戰法訓法從這裡走向全海軍。

那年,鄭州艦依托科研院所力量,成立“艦員專家組”團隊,探索出“科學家+艦炮”訓練攻研模式,經過多輪系統調試和海上試驗,摸索總結出多種科學方法,大幅提升了武器裝備使用效能。

翻看該支隊年鑒,一項項成績見証著官兵們的奮進航跡:麗水艦實射某新型對海導彈成功命中目標﹔廈門艦在某次演習中創造了主炮系統連續射擊紀錄……近年來,該支隊艦艇圓滿完成環球航行、遠航訪問、遠海戰巡等任務,航跡遍布五大洲三大洋。

朝陽映照軍港,戰艦再次起航。“我們‌從陸地烽火中走來,在深藍大洋鍛鑄勝戰利劍!‌”眺望遠方的遼闊海域,崔濤和艦員們目光堅定。(沈揚 李依陽 危喬巧)

(責編:唐宋、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