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協同攻關:“兵專家”走向創新前沿

2025年09月10日09:30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第76集團軍某旅一級軍士長關亞輝(左一)為戰友傳授修理經驗。 向禁垚攝

第76集團軍某旅一級軍士長關亞輝(左一)為戰友傳授修理經驗。 向禁垚攝

初秋的戈壁蒼茫遼闊。第76集團軍某旅修理工間裡,機械的嗡鳴聲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劃破。

“老雷,你們太厲害了。去年底你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這次王剛又評上‘陸軍工匠’了!”聽到電話裡機關白助理員傳來的喜訊,正在檢修某型光電裝置的一級軍士長雷章科,迅速用起子擰緊最后一個螺絲,起身向其他幾名高級軍士告知這個好消息。

多年來,該旅一茬茬“工匠型”軍士嵌到戰位一線,深耕專業領域。像雷章科這樣既能“望聞問切”裝備故障,又能攻克技術難題的“士兵工匠”,活躍在練兵備戰的各個崗位。

翻開雷章科的工作日志,數字見証著他28年來的鏗鏘足跡:8萬余字維修手記構建起裝備“健康檔案”,16本光電教材成為部隊專業培訓“必讀書”。從手握焊槍的“兵專家”到“陸軍工匠”,他如同戈壁胡楊將根系深扎裝備革新沃土。

雷章科說:“廠家工程師教的焊槍握法,院校教授提出的裝備暢想,還有戈壁演兵場的沙礫,對我來說都是老師!”

在該旅轉型發展過程中,像雷章科一樣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將匠心情懷融進崗位、磨礪劍鋒的高級軍士還有許多:雷達專業技師、一級軍士長關亞輝入選首批“陸軍工匠”,深夜,他伏案研究夜間輔助瞄准裝置,鉛筆在廠家提供的設計圖紙上勾勒出精密刻度,隻為進一步提升某型炮彈夜間射擊精度。三級軍士長王剛在訓練場上測試某型炮位偵察校射雷達在高原高寒環境下的性能,寒風刺骨的戈壁沙灘上,他堅守在雷達旁,仔細記錄每一組數據……這些鐫刻著兵之匠心的戰位圖景,正是奮斗強軍最鮮活的注腳。

回顧部隊改革轉型的歷程,雷章科說他取得的收獲離不開院校的前沿理論和廠家的技術支持。“部隊—院校—廠家”三位一體的協作機制,使這些來自基層的高級軍士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以他們為代表的“兵專家”群體,正在成為基層部隊戰斗力躍升的重要力量。

今天,讓我們走近這群基層“兵專家”,了解他們在改革轉型中與院校、廠家協力攻關革新的故事,關注他們在戰斗力生成中的生動實踐。

金秋九月,高原天高雲淡,盡管白天依然殘留著夏日的余溫,但夜風已裹挾著初秋的涼意掠過戈壁。

天色漸晚,3個身影急行在營區中間。第76集團軍某旅一級軍士長雷章科、關亞輝,與三級軍士長王剛一同趕往旅裡的“工匠”工作室開例會。今天例會的議題是:智能自適應偽裝技術在某型裝備上的應用。

“現代戰場上,無人機和智能武器的普及,讓傳統的偽裝手段捉襟見肘。”工作室發起人關亞輝率先發言,“我們需要一種能夠適應復雜戰場環境、有效對抗智能偵察手段的偽裝技術。”

王剛補充道:“這項技術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裝備在戰場上的生存率,減少損失。”

雷章科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初步方案,我們已經與大學的專家教授溝通過,他們會全力支持我們!”

……

屋外夜色漸深,工作室裡的討論依然熱烈。

自去年旅裡籌組這個工作室以來,這樣的例會已經成為這群基層“兵專家”集智研討的平台。在這裡,他們圍繞裝備技術難題和裝備革新發明展開頭腦風暴,用智慧和經驗一次次突破瓶頸。

跳出思維窠臼——

以往的維修保障經驗已經跟不上裝備發展的步伐

子夜時分,“工匠”工作室依然燈火通明。桌案前,雷章科正在對第二天討論會探討內容進行最后的推敲。

千裡之外的陸軍工程大學宿舍,教員周斌對著面前的一份電路圖認真思考﹔某軍工廠的幾名工程師正探討某型器材的工藝。

雖然分處三地相隔千裡,但他們目標一致——破解某新型光電設備的伴隨維修保障難題。

部隊、院校、廠家三方聯合攻關,源於雷章科成為光電維修技師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

一次演訓,各種裝備高速運轉,氣氛異常緊張。突然,能夠測算距離的某型激光測距機出現故障,訓練被迫暫停。接到緊急通知,雷章科迅速趕到現場。

每一枚螺絲都固定無誤,萬用表測量電壓電阻無異常,就連示波器中的波形也看不出什麼問題……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汗珠順著雷章科的臉龐滑落。盡管窮盡所能,他依然找不到問題根源,只能撥打電話尋求幫助。在廠家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故障得到解決。但這次經歷像一根刺,深深扎進雷章科的心裡。

部隊調整改革以來,該旅裝備編制表上的“新面孔”不斷增多,以往的維修保障經驗已經跟不上裝備發展的步伐。這次排查故障現場,雷章科感覺自己手上拿著的“舊鑰匙”,怎麼也打不開“新鎖”,一種強烈的本領恐慌涌上心頭。

“努力攀爬到山頂才發現,山的那邊是更高的山。”從事光電專業維修20余年的雷章科敏銳意識到,要適應信息化數字化新裝備的維修保障模式,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

沒過多久,雷章科被上級選派參加某型光學裝備鑒定驗收會。

在現場,廠家代表在平板電腦上調出該型裝備的三維模型,向大家介紹機械結構,圍繞加工工藝、規定尺寸誤差范圍設置標准以及校准的精度講解﹔院校代表走上講台,激光筆的紅點落在屏幕上的數據流圖譜,分析光電系統中數字信號與機械結構產生誤差的原因﹔基層“兵專家”拋出一連串實際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問題……三方思維碰撞后,投影屏上的改進方案漸次完善,雷章科再一次感受到集智攻關的力量。

“‘舊鑰匙’,開不了‘新鎖’。”雷章科認識到,基層部隊的“兵專家”已經習慣了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單打獨斗”,裝備出現一般的問題勉強還能應對,面對更新迭代快、集成程度高的新裝備往往力不從心。一旦裝備出現問題,依托自身無法解決,就會耽誤大事。

雷章科瞬間清醒:必須跳出思維窠臼,在更廣闊的坐標系中找答案。

在該旅,其他“兵專家”也正在遭遇類似困境。某新型裝備列裝時,領導讓雷達技師、三級軍士長王剛放開手干,盯著這些新裝備,王剛無從下手﹔一級軍士長關亞輝牽頭某型器材革新發明時遇到難題,由於關鍵零件的加工精度問題,導致研發過程停滯不前。

戰友們的經歷,讓雷章科認識到,想要新裝備充分發揮出戰斗力,一方面要加強同院校專家、廠家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從不同角度了解器材維修機理﹔另一方面,要建立三方聯動的溝通機制,才能為新裝備保障開辟新路徑。

告別“頭痛醫頭”——

從“換裝”到“換腦”,基層“兵專家”融入協作體系

走進該旅修理工間光學儀器修理間,各類新型光學裝備排列有序,微光瞄准具、夜視儀等光學器材正等待雷章科檢修保養。

“要檢修好這些光學裝備,必須具備跨專業溝通能力。”雷章科介紹,維修這些裝備,往往涉及光學、電子、機械等多個專業領域,而每個專業的人員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工作方式。

跨專業協同並非易事。雷章科回憶起一次高原駐訓與廠家一同排除某型夜視儀故障的經歷——

專家口中的專業術語和技術思路讓雷章科感到晦澀難懂。他向軟件工程師描述的故障現象,對方一口氣列舉出多種代碼異常。“那段時間,溝通障礙就像一道無形的高牆,橫亙在我們和廠家技術人員之間。”雷章科說。

這樣的溝通效率低下,甚至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作為單位光電專業的行家裡手,雷章科不僅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要為其他光電專業的戰友講解如何進行裝備檢修保養方法。

為此,雷章科一次次向廠家院校求教,收集不同專業領域有關裝備的資料、總結各專業的理論庫、梳理裝備檢修保養的流程,還針對一些新裝備編寫出對應的教案課件。

與此同時,機關業務部門也開始積極行動,協調軍地院校、裝備生產廠家、友鄰軍兵種單位和上級業務部門,組織旅隊專業技術人才接受技能培訓。

然而,新的難題接踵而至。雷章科發現,基層官兵雖然已經逐漸擺脫單一的理論知識架構,與廠家院校的溝通協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依然突出。

一次,某型夜視儀在訓練時無法正常顯示,維修人員未深入排查具體原因,直接更換了電源部件。由於未及時聯系廠家技術人員進行診斷,導致該故障在較長時間內反復出現。

“上周搶修時我們隻更換了電源部件,但無法正常顯示其實是電路板的電阻傳導不良——這才是整個動力閉環裡的致命斷點。”雷章科以此為例,向班組成員講解裝備運行的整體性,強調每個環節的重要性。

“我們不僅要了解裝備運行整個閉環,更要主動融入‘部隊—院校—廠家’三位一體的協作體系。”雷章科說。

如今,雷章科欣喜地發現,單位需要返廠修理的裝備數量明顯減少,大部分裝備問題都能夠依托自身解決。從裝備的使用者到裝備改進的參與者,再到改進裝備的檢驗者,從“換裝”到“換腦”,基層“兵專家”融入協作體系,與院校廠家形成更加緊密的協作關系,實現自身能力的蛻變和部隊戰斗力的提升。

實現雙向互動——

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勝戰鏈路就會被打通

“官兵在練兵場上發現問題,廠家、院校試驗場裡聯合攻關,部隊演訓場上檢驗成效……”這種在最近實踐合作中同院校、廠家達成的默契,雷章科用兩個字來形容——高效!

“夜間射擊視距受限,難以搜索鎖定目標”“應用輔助裝置后差別不大,效果微乎其微”……防空陣地上,關亞輝望著某型高炮,眉頭緊鎖。眼看自己的夜間輔助瞄准裝置成效不大,他心裡有些著急。

快速響應的通聯渠道,讓關亞輝在難題面前不再一籌莫展。從訓練場回到工作室,關亞輝將連夜繪制的圖紙上傳至院校教研室,次日清晨便收到專家團隊的優化方案。

明確了改進方向,關亞輝對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報送廠家進行制作。“關班長,有效果,清晰了很多!”不久,關亞輝收到改進后的裝置,遂即進行測試,效果提升明顯。

與此同時,這個項目革新案例被教員謝存搬上了學院的優質課比武講台並取得第一名。“這些帶著硝煙味的實戰經驗,比任何模擬數據都珍貴!”教員在電話中激動地和關亞輝說。

把部隊的實踐智慧與院校的理論前沿、廠家的工藝沉澱相融相通,部隊、院校、廠家三方在協作的探索中走向深入。通過互動交流,理論與實踐實現了良性互促。

“常態化的數據共享,讓我們對裝備的使用、修理、改裝更加得心應手。”王剛正對照最新版操作手冊,“以往是裝備哪兒壞了修哪兒,現在有了廠家、院校提供的融合基層實踐的數據支撐,我們能精准預判故障點。”

院校專家、廠家師傅來旅授課﹔組織送學送培,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協力編寫操作手冊,簡化操作流程……一項項措施落地,三方協力機制也變得更加完善,運行更加順暢。

“王班長,我們將你簡化的操作流程,應用到院校學員的教學中,效果很不錯!”一天晚上,王剛收到院校教員發來的短信。

一次班組訓練中,王剛發現,某型雷達的操作流程繁瑣且效率低。“一定有更簡便的方法。”他鉚著一股勁,對照說明書逐步熟練操作步驟、明晰工作原理,經過反復實操驗証,最終總結出簡化操作流程,並第一時間進行了反饋。

近段時間,高炮夜間模擬訓練裝置、“四合一”光學儀器工具箱、球面鏡三軸儀等一件件革新成果應運而生……這些成果源於廠家積極響應“兵專家”的呼聲,為他們提供了先進的實驗設備和生產工藝,幫助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

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勝戰鏈路就會被打通。一個個“金點子”經過反復實驗、採集數據、研究論証、形成成果,被應用到練兵備戰一線,成為克敵制勝的“金剛鑽”。

身處以戰斗力建設為原點的坐標系,雷章科常常把自己比作“一支拴了繩子的鉛筆”,時刻圍著中心轉。院校、廠家、部隊三方齊心協力,書寫集智聚力為戰服務的強軍答卷。(章林峰、黃體彪、孫晨)

(責編:彭曉玲、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