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炮長眼中的 “度量衡”


點擊播報本文,約
第82集團軍某旅正在進行火炮射擊訓練。郭偉峰攝
第82集團軍某旅一級上士、基准炮長易洋(中)講授射擊口令。才晉揚攝
如果在戰位名稱前加上“基准”2個字,那麼這個戰位的含義則多了幾分不同。
秦國統一六國后,一項重要的國策就是統一“度量衡”,一些標准器被分發到全國各郡縣,作為官府和民間校驗度量衡的“基准”。《現代漢語詞典》中,“基准”一詞的解釋為“測量時的起算標准”。而在一些時間更早的文獻裡,“基准”代表測量尺寸的參考起始點,是用來確定實際關聯要素方向或位置關系的參考對象。
“基准”意味著規范與參照。其他人或事物以“基准”為坐標,測算自己的方向與位置。
第82集團軍某旅基准炮長朱永勝和戰友們,或許有足夠的經驗解釋“基准”這兩個字背后的含義。
作為炮兵陣地最中間的那門炮,基准炮是每次演訓中最先發射的炮彈。基准炮試射完畢,其他火炮根據基准炮判別校准發射方向,完成射擊。
負責發射基准炮的這群兵,就是基准炮長。一名基准炮長不僅要熟練掌握諸元計算、口令傳遞、火炮檢查、射擊操作等炮兵專業技能,還要幫助炮兵陣地上的其他火炮校准射擊精准度,把控火炮發射節奏。
“基准炮第一發炮彈出膛的速度,直接關系到整個分隊的火力反應速度。”朱永勝和戰友們常常感受到“基准”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
這些年,在成為“基准”的時光裡,他們對自己堅守的戰位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常常覺得自己的性格因“基准炮長”這個身份被重塑和改變。
基准炮長的字典裡,沒有“差不多”
山野之間,一場實戰化炮兵實彈射擊訓練拉開序幕。
“瞄准手注意,預備,放!”基准炮長宋生健接到指揮所命令后,迅速下達指揮口令,率先向目標陣地開炮。瞬間,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基准炮炮口噴出火焰,炮彈如閃電般呼嘯而出。
“命中目標。”幾十秒后,指揮所回傳基准炮炸點坐標,炮兵陣地其余炮車齊發炮彈,頃刻間“敵”目標被壓制。
短短幾十秒內,宋生健一邊接收、記錄作業條件,一邊盯著火控計算機諸元,完成計算、修正、執行等一系列操作,他的手指在操作面板上飛舞,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
保証在短時間內快速准確完成操作指令,使炮彈准確落達目標區域,是基准炮長的主要工作。在炮兵陣地上,基准炮是炮兵分隊的“信號槍”,其他火炮要根據基准炮彈著點快速修正參數。射擊窗口轉瞬即逝,如果基准炮火力反應慢了或錯了,就會拖延整個炮兵分隊的射擊節奏,導致錯失戰機。
基准炮長朱永勝,將這個戰位的重要性類比為“一座建筑的地基”,“地基歪了,樓肯定塌,基准炮長的每一個動作都得是大家的參照標准”。
作為別人的參照,就要成為一把刻度毫厘不差的尺子。
為了准確掌握這種“毫厘不差”的感覺,朱永勝常常盯著火炮瞄准鏡的密位刻度,練習微調精度的“手感”。
火炮瞄准鏡的一圈是360度,等於6000密位,1密位等於0.06度。朱永勝練習時,每次隻轉1密位,尋找0.06度的手感。
練習時間久了,轉動瞄准鏡方向轉螺的手指上磨出了一層細密的繭子。“一天轉上千次,繭子中間磨出了一道凹槽,現在閉著眼睛都能知道轉了多少度。”他說。
“手感”准,“算”得更准。
基准炮長易洋從小對數字比較敏感,喜歡數學,擅長計算。不過,剛開始接觸這個戰位時,復雜的諸元運算還是讓他犯了難。
諸元計算是為了提高火炮手手動射擊精度而設計的一個訓練課目。訓練中,火炮手要精確計算火炮射擊所需的各項技術參數。這些參數直接決定了火炮的瞄准方向、射角、裝藥號,是確保火炮射擊精度的關鍵。易洋反復推敲、驗証,直至將各種參數爛熟於心。
“數據輸入”是諸元計算課目的一個基本練習。為了提高數據輸入速度,宋生健在手腕上負重,改變原本2根手指輸入數據的操作習慣,用5根手指一起練習輸入操作。
計算機的按鍵很硬,宋生健的手指上很快磨出了血泡,他挑開血泡繼續練,手指上又磨出新的血泡……就這樣磨了挑、挑了磨,他最終將成績提高了40秒。
這樣精益求精的“准”,也會融入基准炮長的性格。
成為基准炮長之后,宋生健覺得自己成了一個“細節控”。一次節日,單位組織包餃子,他包的每個餃子捏合力道均勻,連褶數都一樣。
還有一次裝填火炮彈藥,他低下頭,下意識地查看彈藥的生產批次。“不同批次的彈藥初速度有偏差,細節差一點,靶區上的落點就會差一片。”他說,“在基准炮長的字典裡,沒有‘差不多’。”
基准炮長扎實的操作基本功,為他們在戰場上快速反應搶出了時間。
實彈射擊那天,基准炮呼嘯出膛后,易洋盯著火控面板解算出的射擊諸元,緊張地等待電台播報射擊結果……短短30多秒的時間裡,他在腦海裡預設了可能發生的許多種情況。
很快,電台中傳來“首發命中”的通報。隨后,炮兵陣地上火炮齊發,精准打擊“敵”目標。那一刻,易洋終於鬆了一口氣。
摸透火炮的脾性和思路,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練強個人的基本功只是第一步,一名合格的基准炮長還要面臨很多突發考驗。
有的來自變幻莫測的天氣——
實彈射擊當天突然下雨,但射擊仍在繼續,該怎麼辦?一次演訓任務,基准炮長李子恆緊盯屏幕,站在火炮計算機前,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飛速跳動。突然間,風向突變、風速驟增,炮彈飛行軌跡受到影響。
李子恆仔細研判,立即重新計算彈道,調整參數,將修正指令傳達至各個炮位。指令下達后,第一發炮彈呼嘯而出,准確落在目標區域,他如釋重負。
有的來自火炮突發的故障情況——
“火炮怎麼‘想’,我們就該就怎麼‘想’。”基准炮長王孟凡對2年前的一次經歷,至今記憶猶新。那次上級組織實彈射擊訓練,一門火炮裝填彈藥后無法擊發,炮彈卡在炮管裡,炮長張宇航有點發蒙,不敢輕易操作。
接到通知后,王孟凡迅速趕到現場,查看炮管情況並判斷出,裝彈操作動作不規范導致“卡彈”,最終成功排除了故障。
還有一次實彈射擊訓練,基准炮打出后,炮塔電源無法供電,炮手無法與上級通聯。易洋分析發現,分線盒電纜連接鬆動導致斷電,重新連接后裝備恢復正常。
李子恆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面對射擊中火炮慣導設備突發異常,他憑借肌肉記憶迅速完成機械瞄准裝定動作,炮彈最終命中目標區域。炮彈從出膛到落在目標區域的彈道,就是他千錘百煉的証明。
還有一些考驗來自心理——
瞄准手陳濤從小遇事一緊張就不停眨眼,這讓他在實彈射擊瞄准目標時無法構成瞄准線,影響射擊准確度。
為了幫他克服緊張,基准炮長謝志恆發明了“盯針法”:拿一根針插在牆上,每天盯著針看10分鐘,3個月后,陳濤能做到瞄准目標30秒不眨眼。
戰友們還為他設計了“蒙眼射”訓練法:戴上眼罩,戰友們觀察他的訓練狀態,糾正錯誤動作,陳濤逐漸克服射擊恐懼。
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基准炮長不但要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還要准確地分析形勢,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反應能力,為整個炮兵分隊指明方向。
他們將這些經歷進行反思,融入一個個總結提煉的方法裡。
朱永勝剛接裝某型榴彈炮時,操作火控系統的速度總是慢半拍。他把操作步驟編成“啟動—裝定—修正—擊發”4步口訣,午休時抱著自己畫的模擬操作面板訓練,夜裡在被窩裡用手指比畫面板按鍵,一段時間后,操作速度明顯提高。
基准炮長朱夢琪訓練中發現,瞄准手在車上視野受限,難以在第一時間找到瞄准點。他反復摸索總結出新方法:在車下判斷瞄准點方位,判斷瞄准鏡的概略密位,分兩次標定瞄准點,最后記錄數據。這個方法縮短了瞄准手手動操作的時間,很快得到了推廣……
一次授課,大家對站在講台上的王孟凡提問:“炮長如何提高實彈射擊中的臨機處置能力?”
“只要摸透火炮的脾性和思路,就一定能解決問題……”王孟凡笑著回答。
裝備越“聰明”,越考驗炮長的“真功夫”
新的信息化火炮列裝后,基准炮長朱永勝感受到了明顯的代際變化。
這要從他的一次經歷說起。
一次實彈射擊訓練,火炮某系統出現數據異常,朱永勝憑借經驗立即轉入降級手動射擊方式。即便在短時間內迅速精准判斷,他還是錯過了最佳射擊時間。相比之下,其他炮長使用新炮的全自動射擊模式,命中目標的速度快、精度高。
這次經歷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過去調炮主要靠手動,炮長要精於計算、指揮協調,靠經驗判斷修正。如今,信息化火炮裝備的集成化火控終端和“全自動調炮”按鈕,只要一鍵按下去,炮管就能自動指向目標方位。手動操作調炮真的過時了嗎?
同樣陷入思考的,還有基准炮長宋生健。
這幾年火炮裝備的升級換代,不斷刷新著他對“當好基准炮長”的理解。
2022年夏天,他參加集團軍組織的一次實彈射擊比武。山地靶場,氣象條件復雜。宋生健按下自動調炮鍵,炮管嗡鳴著轉動,終端屏幕上參數跳動,最終穩穩停住。
一切似乎完美。然而就在准備擊發火炮前,他習慣性地用周瞄鏡再次復核目標區域,心裡不禁“咯噔”一下:炮管指向與按照目標的地形參照物判斷結果,存在一個微小但絕不容忽視的角度差!自動調炮系統顯示裝定無誤,為什麼會有這個偏差?
時間緊迫,是相信屏幕上的數據,還是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判斷?沒有時間猶豫,宋生健立刻下令:“停!口令錯誤!炮手手動復瞄檢查射向!”同時,他迅速在終端上切換模式,手動輸入了一個基於地形參照物的修正量,同步報告指揮所復核數據。最終,復核數據証實了他的懷疑,自動調炮系統給出的指向確實存在偏差!
裝備越“聰明”,越考驗炮長的“真功夫”。這給宋生健敲響了一記警鐘。“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高的新裝備,大大提升了火炮的反應速度和操作便捷性,但也絕不是萬能的。新時代基准炮長必須做到對信息化裝備‘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說。
“信息化不隻為解放雙手,而是逼著我們長出更強壯的臂膀和更清醒的頭腦。”王孟凡將這種改變概括為從“操作員”變成“系統掌控者”。
以前,他們練的是手上功夫,測距、裝定諸元、修正偏差等,憑的是眼力和肌肉記憶。
如今新式火炮上了陣地,王孟凡覺得,基准炮長更要深刻理解數據從何而來、系統如何工作。同時,炮長不能丟掉對地形、氣象的敏感度,對火炮性能的“手感”……系統再聰明,基准炮長也得具備隨時“單干”的能力。
“無論裝備如何更新換代,人的判斷力、戰場感知力和臨機決斷力仍是關鍵。”宋生健向記者分享了他的思考,除了關鍵時刻的“備份思維”,更多時候,他們還將目光投向面對未來信息化戰場,審視基准炮長如何融入體系作戰。“新時代的基准炮長,坐標不再僅僅是大地上的一個點,更是信息流中的關鍵一環。”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自動化的輔助決策系統,基准炮長作為火力單元的“神經末梢”和“精度源頭”,如何在人與智能系統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基准炮長如何與其他兵種、不同作戰平台密切協同,准確理解並執行聯合作戰計劃,實現戰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作戰效能最大化……
面向未來,他們的思考和探索還在繼續。(姚欣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