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海上保安廳謀求大幅擴充實力


點擊播報本文,約
日本海上保安廳春光級巡視船“寒梅”號。
據外媒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近日提交2026財年預算申請,金額達3177億日元(約合2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此舉引發國際社會對其“泛化安全概念”“以執法力量充實軍事能力”的廣泛擔憂。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提交預算申請前頻繁強調“灰色地帶”風險,實則是為掩蓋其擴張野心,相關動向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為獲得預算渲染“安全威脅”
在提交預算申請前1個月,日本海上保安廳通過官方渠道發布《2025年日本海上保安情況報告》,大肆渲染“日本周邊及利益攸關海域緊張局勢”。報告聲稱,日本正面臨嚴峻的海上混合安全威脅,海上保安廳現有武裝水平難以配合海上自衛隊完成任務。報告專設章節強調需加強海洋權益維護,尤其是要在爭議海域配合海上自衛隊展現執法存在,並將海上監視、現場執法、應急處置、跨部門及軍警協同、海洋調查和基礎設施運維等6項能力列為亟須提升的關鍵領域。
此外,報告提出海上保安廳作為非軍事機構,可通過與盟友開展“白船外交”(公務船合作)強化“共同價值觀認同”,計劃深化與美國、韓國、菲律賓等國海警部門的合作,推進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
為配合預算申請,日本政府專門成立聯合專家組研究應對對策,日本官方媒體持續炒作“海上保安廳力量薄弱”話題,鼓噪加快列裝大型巡視船和無人機,為預算獲批營造輿論支持。有外媒評論稱,日本政府在年度預算編制前,將海上保安廳職能與海上維權、船舶外交捆綁,暴露出其借執法之名行軍事挑舋、拉攏盟友之實的危險傾向。
謀求裝備採購與力量擴容
此次3177億日元預算申請中,1701億日元用於強化海上保安能力,覆蓋裝備採購、訓練演習及基礎設施運維,核心目標是提升日本海上保安廳的硬件能力和擴寬其行動范圍。
艦船建設方面,日本計劃加快擴充海上保安廳艦船數量,將大型巡視船佔比提升至40%,重點推進兩大項目。一是繼續建造總造價約680億日元的3萬噸級多用途巡視船。該船長200米,可搭載3架直升機、多艘橡皮艇及救護車等,能容納1000人。日本宣稱其用途包括應對核電站恐襲、打擊外國漁船違法作業、避難人員轉運,將作為“海上基地”於2029年投入使用。日本2025財年已為該項目撥付34.3億日元,2026財年擬再投入約40億日元。二是新建2艘配備直升機起降平台和遠程武器系統的大型巡視船,外媒稱其火力強度接近部分國家海軍護衛艦,參考現有6500噸級春光級巡視船,該大型巡視船不排除進一步擴大體量的可能。
空中裝備方面,無人機和巡邏機更新換代是重點。預算編列逾300億日元,用於引進4架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多架“獵鷹”巡邏機和“貝爾”直升機,目標是在2026年底前使海上保安廳飛機數量突破115架。其中,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為第二次採購,未來計劃與此前採購的5架形成“9機執勤”體系,部署地點從日本東北部八戶基地轉移至九州地區。該型無人機滯空時間較長、活動范圍較廣,通過交替部署基本可實現對日本周邊海域的持續監視。
基礎設施方面,重點強化第10、第11管區保障能力。比如,提升鹿兒島港航運支援中心的油料補給與船舶維修自動化水平,為海上力量前沿部署提供支撐。此外,預算包含1.2億日元用於與東南亞國家開展執法合作。日本計劃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機制下,以裝備援助、人員培訓等方式向東南亞國家及太平洋島國提供支持。有外媒認為,這是日本擴展地區影響力的手段。
借執法外衣掩蓋擴張圖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預算申請明確提及設立“國際網絡搜查企劃調整官”職位。日本宣稱其職責是打擊毒品走私,但分析認為,該職位實際將秘密開展情報搜集、電子偵察等活動,進一步模糊海上執法與軍事行動的界限,推動海上保安廳逐步成為現代戰場的“准軍事補充力量”。
有外軍專家指出,日本海上保安廳此次大額預算申請及相關採購項目,根本動機是“以警充軍”,借執法外衣掩蓋擴張圖謀,為日本海上自衛隊與海上保安廳的一體化指揮鋪路,將對地區安全穩定構成挑戰。
目前,相關協同已現端倪: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在日本海上自衛隊與海上保安廳雙重指揮下開展情報偵察、海上監視﹔大型巡視船被納入“利劍”等日本自衛隊年度演習編組,未來3萬噸級多用途巡視船還計劃扮演“海上流動醫院”角色。同時,美日韓、美日菲聯合海上執法巡航與演訓趨向機制化,逐步融入美日軍事同盟體系。這些舉動嚴重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執法合作非軍事化”原則。
有外媒評論認為,日本借應對外部威脅推進海上保安廳建設,本質是為突破和平憲法約束找借口,其持續強化准軍事力量、深化與軍事同盟綁定的做法,將進一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相關動向應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與警惕。(君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