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把入口關 暢通成長路
——海軍某支隊聚焦打贏鍛造高素質專業化軍士隊伍的實踐探索


點擊播報本文,約
海軍艦艇編隊正在開展訓練。賈曉鵬攝
大洋之上,波濤翻涌。仲秋時節,海軍某支隊艦艇編隊奔赴陌生海域,展開多科目實戰化訓練。
艦艙內,警報驟響,紅燈閃爍。剛剛晉升為下士的毛子胤緊盯屏幕上的數據,雙手在鍵盤上快速操作,精准發出一串串指令,整個過程干淨利落。
在該支隊,像毛子胤這樣,剛通過選晉就已經在重大任務中擔綱關鍵崗位的軍士並非個例。
這些年輕軍士面對挑戰時能夠表現從容與專業的背后,是該支隊黨委多年來對軍士隊伍建設的持續思考和探索:在未來海戰中,如何鍛造一支與新型主戰裝備相匹配的高素質專業化軍士隊伍。
訓練結束,戰艦歸港。碼頭上,各型艦艇巍然列陣。它們見証著這支隊伍轉型跨越的堅實足跡,也昭示著他們充滿挑戰的前路。
“必須立起向戰為戰的鮮明導向,把住‘選、晉、育、用’關鍵環節,做到精准選拔、體系培養、人崗相適,讓軍士骨干隊伍成為決勝未來海戰的鋒利‘刀尖’!”該支隊領導的話語擲地有聲。
把好關——
以前專業過硬就一好百好,現在任何一塊短板都可能影響選晉
一次實戰化訓練,讓海軍某支隊對軍士選拔標准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訓練中,某新型系統突發故障。面對高度集成的系統架構和復雜的故障代碼,操作該系統的軍士一時無從下手。幾經周折,系統雖得以修復,但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的能力差距,讓該支隊黨委一班人深感憂慮。
“裝備迭代升級速度加快,軍士選拔標准必須水漲船高。”該支隊一位領導直言。
這種來自切身體會的認知,也與該支隊基於客觀數據的理性分析相互印証——
“6年前,支隊新型艦艇佔比不到30%,如今已經超過70%。”該支隊作訓科提供的數據,清晰標注出裝備更新的加速度。
步入現代化驅逐艦的船艙,一座高效運轉的“海上科技城”呈現眼前。上百台設備同時運轉、幾千條管路錯綜盤繞、數萬個閥件密布其間。支撐起這套復雜系統平穩運行的,是來自這艘艦雷達、聲吶、機電、通信等30多個專業200余個崗位的官兵。
“九成以上的裝備由軍士直接操作維護,每個崗位都牽動著整艦的生命線。”該支隊人力資源科科長告訴筆者,在這個精密的體系裡,任何節點的短板,都可能成為未來戰場上的致命弱點。
建強軍士隊伍,數量是基礎,質量是關鍵。為此,該支隊緊貼戰斗力標准,建立起以“三考一評”為核心的量化考核評價體系,立起“能力本位”的鮮明導向,遴選出真正適配未來戰爭需求的骨干人才。
——理論考試“篩”出底蘊。既考基礎原理,更聚焦新裝備理論、應急處置流程與前沿科技知識,推動士兵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
——技能考核“篩”出硬功。模擬復雜險情、突發特情,在近似實戰環境中檢驗士兵操作裝備、排除故障的真本領﹔
——體能測試“篩”出素質。嚴格對標大綱要求,全程規范組織實施,並派出專人進行監督巡查,確保成績真實有效﹔
——綜合評議“篩”出公平。支部、部門、班長多維評價,既看大項任務和比武競賽成績,更看日常表現和協作意識,確保選出的骨干德才兼備。
這套考核體系的剛性標准,很快產生回響。某艦雷達兵鐘創涌專業技能過硬、比武屢屢摘金奪銀,卻在今年的選晉考核中,結結實實地捏了一把汗。
原來,鐘創涌平時將更多精力放在專業訓練和參加任務上,忽視了軍事體育訓練。今年的選晉考核過程中,他的軍事體育訓練成績剛剛達到“及格線”,留隊前景也一度懸而未決。
“以前專業過硬就一好百好,現在任何一塊短板都可能影響選晉。” 鐘創涌的感慨道出了許多士兵的心聲。
在這套考核體系下,同期另有35名服役期滿的士兵,因單項考核不及格而未能如願留隊。
“標准嚴了,淘汰率高了,大家的危機感強了,練兵備戰的勁頭也更足了。”該支隊某艦一位領導說,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正在成為支隊官兵的共識。
引好路——
解決好“什麼人留下”的問題,更要關注“留下來怎麼干好”
軍港內,浪花有節奏地拍打著艦體,一浪接著一浪。
某艦機艙內,機器運轉聲不絕於耳。一級軍士長胡廣俯身在一台主機旁,手中的聽音棒在設備表面緩緩移動。兩名年輕軍士緊隨其后,專注地觀察著他的每一個動作。
利用聽音棒來判斷機器的運行狀態,是機電兵的基本功,卻也最見功力。細微的聲響差異,需要的不僅是扎實的理論功底,更需要經年累月與機器“對話”后的直覺。
“來聽這裡,聲音不對。”突然,胡廣手中的聽音棒微微一停。兩名年輕軍士立即貼近,在巨大的背景噪音中屏息凝神,根據胡廣的指導努力分辨著一絲微弱的異常聲響。
那一刻,胡廣堅守戰艦35年積累的經驗,正通過這個簡單的場景悄然傳授。
隨著部隊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年輕軍士成長的節奏愈發緊迫。僅靠院校培訓與個人摸索,培養周期已難以適應崗位的迫切需求。面對這一現實,該支隊黨委認識到,必須激活沉澱在老兵身上的“經驗富礦”,讓“絕活”得以接續,讓戰斗力在傳承中持續生成。
於是,“師徒制”這一質朴卻有效的培養模式,被重新賦予時代內涵,在該支隊推行開來。
該支隊機關遴選了56名像胡廣這樣的技術骨干擔任“教練軍士”,每人負責帶教2至3名年輕軍士,利用航行值更、日常檢修、廠修等時機,進行手把手傳授、點對點指導。同時,他們還簽訂《師徒結對責任書》,對培養目標和時間期限做出進一步明確。
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個幫帶培養的過程,也是一個雙向考核的過程。徒弟的成長進度與考核成績,是綜合評價“教練軍士”的重要依據﹔同時,徒弟在帶教期間的表現,也記入其崗位資格認証檔案。
“解決好‘什麼人留下’的問題,更要關注‘留下來怎麼干好’。”該支隊人力資源科科長介紹,在“師徒制”基礎上,他們還整合“艦員級維修培訓中心”和廠家培訓資源,建立“軍士人才孵化基地”,每年選派軍士前往院校、工廠學習進修深造。目前,已有近九成軍士獲得專業資格証書。
這套復合型培養模式的成效,也在一次次實踐中得到檢驗。該支隊軍士在近年各類比武競賽中表現突出,金牌數和獲獎總數連續三年位居前列。更直接的是,軍士獨立研判與排除故障的能力顯著增強,重大故障自主檢修率明顯提升。
在一次跨海域機動訓練中,某艦輪機系統突然出現故障,航速驟然下降。危急時刻,輪機班班長夏威沉著應對,一邊組織人員監控關聯設備狀態,一邊帶領技術骨干迅速檢查故障點。很快,故障被徹底排除,戰艦按時抵達任務區域。
“以往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能緊急求助后方專家或廠家支援。”夏威說,如今我們能夠自主排除故障,靠的就是在這套復合培養體系下錘煉出的硬功夫。
搭好台——
讓能力強、素質好的軍士有干頭、有奔頭、有盼頭
深秋的軍港,浪涌潮平。一場庄重的晉銜儀式正在該支隊禮堂舉行。
在激昂的樂曲聲中,三級軍士長洪偉君鄭重接過那份承載著榮譽與責任的軍銜命令。這一刻,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是支隊系統搭建軍士成長階梯、暢通職業發展路徑的生動縮影。
“新的士兵制度實施以來,我們堅持為每名軍士‘量體裁衣’,逐人規劃成長路徑。”該支隊人力資源科陳干事打開辦公室的檔案櫃,裡面整齊排列的“成長檔案”,記錄著每名軍士的專業特長、培訓經歷和任務表現,也標注著組織對每個人的成長規劃。
洪偉君的成長軌跡,正是這種系統規劃成效的有力印証。幾年前,面對家庭需要和個人發展的多重考量,這名技術過硬的老兵一度考慮服役期滿后退役。
“那時候總覺得,在部隊的發展好像看到了天花板,不如趁年輕回到地方闖一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洪偉君坦言。
一個傍晚,支隊人力資源科干事專程找到洪偉君,將“成長檔案”中的“職業發展規劃書”交到他手中。翻開規劃書,他未來5年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晉升培訓、崗位任職、技能鑒定,甚至細致到每個階段的考核目標和成長要求。
“看到規劃書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眼前的路亮了起來。”
洪偉君說,這讓他看到了在部隊長期發展的希望。
如今,洪偉君按照規劃書上的職業規劃穩步前行,先后完成了所需的技能鑒定和培訓經歷。煥發新動力的他,在重大演訓任務中表現優秀,被上級機關評為該專業優秀職守。作為部門骨干,他正帶領一批年輕軍士在崗位上接力奮斗。
不僅如此,著眼軍士隊伍長遠發展,該支隊近年來還持續拓寬職業發展通道,通過統籌用好中高級軍士編制、完善專業技能等級評定等措施,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發展路徑,讓能力強、素質好的軍士有干頭、有奔頭、有盼頭。
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如同強大的磁場,極大增強了軍士隊伍的歸屬感、成就感和長期服役的意願。近年來,該支隊關鍵核心崗位軍士隊伍保持高度穩定,申請延期服役的優秀軍士人數年均增長超過20%,“想留隊、願長期干”的氛圍日益濃厚。
如今,走進該支隊,處處能感受到這種良性循環帶來的蓬勃活力,年輕軍士潛心鑽研專業技能,中級軍士在關鍵崗位勇挑重擔,高級軍士成為技術帶教的骨干力量。許多像洪偉君一樣的技術骨干,在清晰的成長路徑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坐標,選擇將才華與熱血傾注於萬裡海疆。
“嚴把入口關,暢通成長路,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打贏。”該支隊領導說,未來他們將持續深化兵員工作改革創新,讓每一名軍士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綻放光彩,共同匯聚成推動戰斗力躍升的磅礡力量。(姜海濤 齊旭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