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機關改進問需於兵方式,鼓勵官兵隨時提意見——
“心裡話便箋”替代調查問卷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國慶長假剛過,陸軍某旅組織科蔡干事匯總最近一次“心裡話便箋”內容。他算了一下,官兵們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建議一共169條。
乍聽這個數字,不少人可能會眉頭一皺,蔡干事卻很欣慰:雖然接下來還要進行分類整理、及時回應,但大家能夠主動敞開心扉,願意說出心裡話了。
今年開始,該旅採用“心裡話便箋”替代調查問卷,了解官兵的所思所想、訴求建議,以便掌握實情,更好服務基層。每月初,旅機關給每名官兵發一張空白便箋,不要求字數、不限制主題,也無需署名,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寫下來,投到指定信箱即可,機關人員會定期收集匯總答復。
“旅黨委經常了解大家的真實想法,但現在很少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在機關工作這幾年,蔡干事發現,很多時候,機關精心設計的問卷,在基層並不受歡迎。面對選擇題,官兵習慣性地“一勾到底”,但在征求意見等開放性問題下面,常常是一片空白或僅寫“無意見”3個字。
此前,某連多年未能評先。按常理分析,該連建設中必然存在著一些矛盾問題。為了准確掌握情況進而有的放矢解難幫困,機關面向該連官兵組織了幾次問卷調查,卻收獲寥寥。
“關起門來面對身邊戰友,大家似乎更願意吐露心聲。”一次,蔡干事到某營檢查工作,恰逢他們舉辦“吐槽會”。官兵們吐槽最多的,就是機關檢查基層有關現象。
“為什麼不願直接向機關反映?”蔡干事會后問道。“很多時候,不反映是因為有顧慮。”在戰士林慧看來,機關干部從文件袋裡掏出一沓問卷,把大家集中一起填寫,太像考試了。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寫多了,怕被機關貼上“事兒多”的標簽﹔寫重了,怕被人誤認為在“挑刺”,影響單位形象……工作生活碰到不少煩心事,除非領導當面問,林慧更多選擇默默消化、自己解決。
對此,戰士余茈也有同感。去年底,因上報信息有誤,他的一筆任務補助未發下來。“錢也不多,就300塊,給領導當面反映哪好意思啊。”余茈說。然而,看到其他戰友都正常領取了補助,他心裡很不是滋味,“可這點小事寫在調查問卷上,又覺得上不了台面。”
事情轉機出現在“心裡話便箋”活動開展之后。前段時間,余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心裡話便箋”上反映了這件事。沒想到,不久,機關干部朱揚波就重新核對信息,他的任務補助很快發放到位。與此同時,該旅人力資源科舉一反三,針對官兵關心的探親休假、福利待遇等問題,匯編下發了《日常制度相關規定問答手冊》。
“官兵只要願意開口,就邁出了最難的第一步。接下來,機關用實際行動作出回應,讓大家感受到被在乎被尊重,這樣信任就會慢慢建立起來。”該旅領導說,很多時候,戰士的“撓頭事”,解決起來並不難,就怕他們埋在心裡避而不談,慢慢形成隔閡。而且,從另一個角度說,官兵心裡話說得越多,証明大家對機關越信任。
該旅黨委一班人剖析感到:“想說不敢說”“不好意思說”等現象背后,一個重要原因是問卷調查的形式過於嚴肅,容易讓官兵陷入條條框框,心生抵觸。給活動命名為“心裡話便箋”,對填寫不作硬性規定,除了想要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他們還有一個考慮:把“話筒”交給官兵。
“過去我們問需基層,更多依托蹲連住班,或者在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問卷調查。”機關干部龔俊告訴筆者,這樣很容易就事論事,或產生某種暗示,造成“我想說的,你沒問到”。
龔俊舉了個例子:某倉庫地處營區一角,遇到暴雨天氣就會積水嚴重,取放物資十分不便。為此,管理倉庫的戰士挖了一條排水溝,但效果時好時壞,始終沒向機關反映。直到開展“心裡話便箋”活動,這一問題才浮出水面。
后來,龔俊詢問得知,因為考慮到單位那段時間忙於野外駐訓,倉庫負責人決定立足自身解決,盡可能不給機關添麻煩。然而,等到部隊結束駐訓返營,降雨減少了,積水沒有了,他們又忘記了。
“把‘說話’的主動權交給官兵,也是發動全旅官兵幫助我們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龔俊坦言,現在機關人少事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官兵主動反映問題,反而可以幫助他們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避免亂忙。
上個月,不少官兵在“心裡話便箋”中反映,某訓練場的障礙設置不夠合理。該旅機關訓練部門立即行動,廣泛征求各單位專業骨干意見建議,根據訓練需要,調整優化場地設置。前不久,經過改造升級的訓練場重新投入使用,受到一致好評。
隨著“心裡話便箋”活動持續開展,機關工作人員發現,基層官兵的“心裡話”出現了新變化:針對單位建設的建議漸漸增多,反映個人訴求的抱怨有所減少。
在某連採訪結束時,筆者看到該連教練員張敏剛組織完訓練,就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一張便箋和一支筆,寫下關於改進訓練的建議。一旁的干部張仁華由衷點贊:“有些想法稍縱即逝,隨手記下來,回頭反映給機關,說不定能提升全旅訓練質效呢!”(葛 斌)
採寫感言
兵心是杆秤,枝葉總關情
■葛 斌
“心裡話便箋”是一項匿名開展的活動,想要採訪到“當事人”並不容易。陸軍某旅戰士喬漢誠略帶腼腆地告訴筆者,他通過“心裡話便箋”反映了旅裡集中放映的影片過於陳舊的問題。令他沒想到的是,宣傳科陳科長很快就對接地方院線資源,讓大家看上了正在熱映的電影。這讓他感受到,機關對基層官兵意見呼聲的重視。隨著採訪深入,通過與更多官兵交流,筆者發現,很多人都能清晰說出,機關哪個科室或者哪名干部解決了自己反映的問題。他們說:“兵心是杆秤,機關工作干得怎麼樣,大家心裡都有數。”
當筆者將這一發現說給該旅機關干部聽時,他們都謙虛地表示“做得還不夠”。令筆者印象最深的是組織科蔡干事,他加班整理官兵的“心裡話便箋”,卻樂此不疲:“大家都在等著回復。而且換個角度想,這些心裡話其實是在為我們做好機關工作出主意、校方向。”
改革調整后,機關人少事多忙是常態,但“忙什麼”“為誰忙”“如何忙出高效”引人思考。評價機關工作,不隻在於“做了多少”,更在於工作的精准度和穿透力。該旅開展“心裡話便箋”活動的做法,不算多麼新穎,卻是將“基層至上、士兵第一”理念付諸實踐的嘗試,值得肯定。採訪中,看到該旅官兵更加關注單位建設,筆者深切感到:機關用心服務基層,官兵必將持續迸發干事創業的動力。
一枝一葉總關情。對各級機關而言,服務基層是工作本分,可服務得怎麼樣考驗著初心與擔當。機關是基層的機關,其在官兵心中的威信和分量,單純靠嚴管管不出來,靠加壓更會適得其反。隻有機關把基層裝在心裡,官兵才會把機關當成“靠山”,群眾的智慧與活力才會不斷涌現。可以想見,如果每個單位的機關,其每一份付出都經得住基層官兵心中那杆秤的稱量,那麼這個單位的建設肯定會越來越好,強軍事業的根基也會越夯越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