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橋兵:跨越天塹鋪通途


點擊播報本文,約
第73集團軍某旅舟橋分隊正在進行舟橋泛水。袁德坤攝
第73集團軍某旅舟橋分隊開展渡河保障訓練。袁德坤攝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沒有親眼見過戰車在自己架設的舟橋上通行。”
前不久,第73集團軍某旅馬上服役期滿的一級上士李光浩變得異常忙碌。他加班加點整理自己在專業領域的心得體會,匯編成冊交接給連隊的新任骨干。當被指導員問及軍旅生涯是否留有遺憾時,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舟橋專業的老兵,舟橋架設的過程有多麼艱難,他再清楚不過。然而,每當舟橋架好,他和戰友們就要迅速隨隊疏散隱蔽。參與架設那麼多座舟橋,他從未有機會親眼見過“鋼鐵洪流”駛過舟橋的情形。
遺憾中見光榮。李光浩深知,這就是舟橋兵的使命:力挽天塹化通途,甘為勝戰作基石。
讀不懂架橋的意義,就當不好一名舟橋兵
烈日當空,熱浪襲人。寬闊湍急的江面上,一座浮橋正爭分奪秒地向對岸延伸。
列兵尚萬欽穩穩地站在門橋上,手中的錨機靈活轉動,腳下的橋身巋然不動。此刻,他動作干淨利落、協同精准到位。或許你想象不到,就在幾個月前,他還對架橋訓練有畏難情緒。
一次架橋訓練中,尚萬欽的左腳被鐵錨意外撞到,鑽心的疼痛令他數夜難眠。自那以后,他對訓練產生了難以言說的抵觸。曾經的沖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猶豫和遲疑。
轉機,發生在一個車炮場日。一級上士曾毅強一邊保養裝備,一邊和身旁搭手幫忙的尚萬欽聊著天。
“剛當兵那會兒,總覺得舟橋兵太苦太累,整天不是扛橋板就是打地樁,風吹日晒,還淨是幕后工作。”曾毅強一邊搗弄著手上的工具,一邊羨慕地望向遠方,“看人家裝甲兵馳騁沙場、特種兵上天入海,多威風!”
“既然又苦又累,那您為啥一干就是14年?”尚萬欽的一句反問,將這位舟橋老兵的思緒拉回到那一年的演訓場上——
那天,舟橋分隊收到導調組通報:“藍軍”炸毀我主要渡河通道,命令你們立即開辟新渡場。
當時,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小雨。作為門橋連接手,曾毅強在搖晃的甲板上艱難作業,全憑經驗和手感一寸寸校准孔位,用盡全身力氣將鋼銷砸入。
門橋合龍后,官兵們渾身濕透,甚至有幾名官兵累得直不起腰。
演訓結束當天,裝甲分隊的戰友專程來致謝:“你們架的橋真穩!沒有你們,我們根本完不成任務!”
回憶起那段經歷,曾毅強滿臉自豪:“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明白‘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句話的含義。”
他語重心長地對尚萬欽說:“你看,沒有我們,再強的部隊也只能望河興嘆!我們每擰緊一個螺栓,每固定一節門橋,都是在為勝利鋪路。”
14年來,曾毅強從普通舟橋作業手成長為門橋長,帶出的骨干遍布全連。他就像一顆擰緊的螺絲釘,牢牢鉚在戰位上。
舟橋兵的價值,不在於被看見,而在於被需要。“當大部隊需要過江時,我們就是那座橋!”一場新兵和老兵之間的對話,讓尚萬欽開始重新思考崗位的價值和意義。
前方道路更加清晰,腳下步伐愈發堅定。從此,訓練場上多了個“拼命三郎”。尚萬欽比以往訓練更加刻苦認真,立志要像曾毅強一樣,成為一名出色的舟橋兵。
前不久,上級組織戰術演練,尚萬欽因綜合表現突出,受到分隊領導的點名表揚。他在個人筆記上寫下一句話:“讀不懂架橋的意義,就當不好一名舟橋兵。”連隊馬上要迎來一批新兵,他想把這句話分享給更多新戰友。
看到鋼鐵長龍在腳下合龍,那種自豪感無法用語言形容
在舟橋兵中,有這麼一句行話:判斷兵齡長短無需看軍銜,只要看臉——膚色黢黑的肯定是老兵。
事實的確如此。三級軍士長汪猛,是全連膚色最黑的那個,同樣也是兵齡最長的那個。
“如果身上的膚色不夠黑、手上的老繭不夠厚,只能說明你練得還不到位,離一名合格的舟橋兵還有差距。”這是汪猛常對新戰友們說的一句話。話粗理不粗,在他看來,一名合格的舟橋兵就得經歷千錘百煉。
中士宋明煒時常想起自己剛下連時的情形,汪猛的那雙手深深震撼了他——掌心堆疊著厚厚的老繭,紋路深陷。
宋明煒首次參加舟橋專業訓練時,正值盛夏,分隊在野外駐訓。作為舟橋作業手,他每天都要推動沉重的橋板,反復練習相同的動作。
高溫炙烤下,橋板溫度超過50攝氏度。每次洗澡時,他身上被太陽晒脫皮的地方,都火辣辣地疼。
每每看到身邊戰友訓練一天后累得精疲力盡的樣子,汪猛都會為他們加油鼓勁。作為一名舟橋老兵,汪猛的身上同樣傷痕累累……
令年輕戰友不解的是,這個身上經常貼著膏藥的老兵,一上訓練場就生龍活虎起來,精氣神十足。
“打不倒我的,隻會使我更強大。”汪猛樂觀向上的心態感染著身邊的戰友。
當舟橋兵,是體力與技術的雙重考驗。汽艇駕駛員肖旭宏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湍急的江面上,汽艇駕駛員必須精准操縱汽艇,將牽引門橋送達預定位置。風速、水流速度、門橋重量,每一個因素都要納入計算,操作的精准度極其嚴苛。
這樣的訓練不僅考驗駕駛員的方向感,更對油門、操縱手柄與方向盤等操作提出了嚴格要求。
在湍急江流中保持較高航速時,肖旭宏需時刻雙手緊握、全力穩舵。在與方向盤的長期“較量”中,他的大拇指落下傷病,隱隱作痛。
經過數千小時苦練,肖旭宏掌握了“鐵掌馭輕舟”的絕技,實現了保障門橋牽引操作“零失誤”。
在舟橋分隊有“鐵掌”之稱的,何止肖旭宏一人。老兵們攤開手掌,大都可見一圈疊一圈的老繭。它們記錄著門橋下水時鋼纜摩擦的灼熱、浪濤中竭力穩住樁基的震顫,以及無數個日夜中青春與使命一次次攥緊的堅定。
“舟橋兵的訓練很苦很累,要求也很高,但不少人來了就不想走。”每到退伍季,某連郭指導員就撓頭不已。連隊服役期滿主動申請留隊的戰士人數遠超其他連隊,而留隊指標有限,他不得不逐一做思想工作。
面對戰士們遞來的一份份留隊申請書,郭指導員說:“這恰恰說明,大家對舟橋兵崗位的認同,這也算是幸福的煩惱吧!”
這種認同,源於一種深刻的價值體驗。正如汪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那樣:“看到鋼鐵長龍在腳下合龍,那種自豪感無法用語言形容。所有的苦累,在那一刻都值了。”
環環相扣,共同托舉起承載千軍萬馬的鋼鐵通途
“一個人強不算強,百人同舟才能跨越江海。”在上等兵王懷霈的筆記本上,記錄著這麼一句話。
王懷霈是一名二次入伍的戰士。下連以來,他留意到一個現象:文體活動時間,無論是球場競賽、棋牌博弈,還是休息間隙的閑談笑語,老班長和剛下連的新兵總能毫無隔閡地打成一片,玩在一起、樂在一起。
在他原先服役的部隊,戰友們相處得也很和諧,但舟橋兵這種親密無間的感覺,似乎更進一步。不過,這一步是“進”在哪裡,他一時還沒有琢磨透。
經過近2年的淬煉,王懷霈找到了答案——舟橋架設之時,沒有軍銜高低,隻有戰位不同,每一個人都是龐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齒輪”,彼此必須嚴絲合縫,才能精准咬合。正是這種並肩作戰、命運相系的關聯,催生出舟橋兵之間分外濃厚的戰友情誼。
那年8月,台風剛剛過境,河水一夜暴漲。演練中,上級要求他們迎難而上,挑戰極限條件下架橋作業:真正的戰場無法選擇天候時機,勝戰須從險中求。
彼時,王懷霈剛下連不久,被分配到門橋連接組。濁浪翻滾,門橋在浪涌中劇烈顛簸。他和戰友們一起在搖晃的門橋甲板上並肩作戰,奮力打撈連接構件。
他們半跪在濕滑的門橋邊緣,合力將沉重的錨機楔入孔位。渾厚的口號聲在他們喉嚨裡滾動:“一、二,拉!”
此刻,沒有誰是孤膽英雄,隻有互為支撐的臂膀、彼此呼應的吶喊、心照不宣的默契。當最后一節門橋在官兵協同推拉下轟然合龍,一條鋼鐵巨龍終於橫跨於洶涌的江面之上。
回到臨時碼頭,每個人從頭到腳裹滿了泥漿,大家打量著彼此的“狼狽”模樣,不約而同地發出了爽朗的笑聲。那一刻,王懷霈真切體會到什麼叫同舟共濟。
精密如齒輪的協同體系也意味著,任何一個戰位的失誤都可能被放大、牽動全局。
一次綜合演練中的合龍階段,一名舟橋作業手憑個人經驗擅自操作,未按門橋長指令執行,最終導致錨機卡滯。幾分鐘的延誤,在實戰中足以讓整座浮橋失穩潰散。這次教訓,如重錘般敲在每個人心上:協同不是口號,而是鐵律。
為提升團隊默契,近年來,舟橋分隊多措並舉,組織崗位輪換訓練,讓官兵切身體會不同戰位的協同需求﹔打破班排建制,實現專業混編,促進日常溝通協作﹔常態開展團體輔導活動,營造團結氛圍,深化戰友情誼……這些舉措進一步夯實了“千人一座橋、千人一條心”的深厚基礎。
新時代的舟橋兵,早已突破單一戰位的傳統界限。就像他們親手架設的浮橋一樣,每個節點緊密咬合,環環相扣,共同托舉起承載千軍萬馬的鋼鐵通途。
平時與戰時之間,隔著一條必須跨越的鴻溝
“快!快!再快點!”走進舟橋分隊各連,這樣的催促聲無處不在。
舟橋分隊向隊長告訴記者,他們常年擔負上級應急出動任務,出動速度的標准較高。在他看來,速度是檢驗舟橋兵戰斗力的核心標尺。
改革轉隸后的一場實戰化演訓任務,成為向隊長刻骨銘心的記憶——
那次,分隊受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浮橋架設,突然狂風大作,下起暴雨,任務進展受到影響,浮橋最終未能按時合龍。
那次失利,像一根刺深深扎進向隊長心裡,也讓他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平時與戰時之間,隔著一條必須跨越的鴻溝。
帶著這樣的緊迫感,向隊長帶領舟橋分隊不斷突破極限、向戰而行:他們常態組織惡劣天候下的舟橋架設訓練,錘煉官兵復雜條件下應變能力﹔開展夜間架橋訓練,提升官兵全天候作戰能力﹔組織實戰背景下的應急架橋演練,強化官兵在敵情威脅下的快速反應與協同作戰水平……
對第一次夜間架橋訓練,汽艇駕駛員肖旭宏記憶猶新。那天,月光被烏雲遮蔽,江面漆黑如墨,他負責拖曳門橋至精確坐標。
“向左偏行,減速行進!”指揮員急促的指令從電台傳來。黑暗中,肖旭宏感受到每一次油門控制、每一次舵角修正都如履薄冰。他屏息凝神,憑借經驗和手感完成一次次“盲投”。當渡場開設完畢,他才發覺手心已被汗水浸濕。
“要想向速度要戰斗力,依靠傳統的架橋方式遠遠不夠。”近年來,隨著科技成果在練兵備戰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向隊長敏銳地意識到,傳統的作業方式難以滿足未來戰場對舟橋架設的需求。
分隊定期召開“諸葛亮會”,從指揮員到戰斗員,圍繞裝備改裝、技術革新、無人智能裝備運用等話題暢所欲言﹔開設“舟橋小課堂”,邀請廠家專家前來授課,鼓勵連隊的“兵專家”走上講台,分享經驗……
走進演訓場,科技賦能給舟橋架設帶來諸多新場景——
二級上士苗澤天操控的無人機升空,如鷹隼俯視江面。紅外鏡頭掃過湍急的水面,將水文數據實時回傳終端。
不遠處,一級上士李向陽操控無人艇破浪探路,在江面劃出精准航跡,完成復雜的水文勘測。
最亮眼的,當屬舟橋技師汪猛所操作的門橋。隻見裝備電動舷外機的門橋靈巧調姿、穩馭激流,嚴絲合縫地嵌入到鋼鐵巨龍中……
在一次演訓復盤中,汪猛發現,門橋在惡劣環境下操控精度不足,分解轉移效率偏低。反復琢磨后,他意識到動力控制的缺陷是症結所在。
“必須給門橋裝上更強勁的‘心臟’和‘大腦’!”經過無數次的計算和模擬試驗,一個大膽的方案應運而生:為門橋加裝大功率電動舷外機,配備無線電遙控系統,讓門橋在江水中實現精准敏捷的機動。
改裝的方案在演訓中不斷打磨,架橋與分解浮橋的時間被一次次壓縮,實測數據有力証明:浮橋的架設效率和戰場生存能力顯著提高。此刻,舟橋兵真切感受到創新帶來的戰斗力躍升。
“既要追求速度上的提升,也要確保戰場上的可行性。” 前不久,二級上士張明友把目光投向了戰場隱蔽防護。
受民用降塵設備啟發,張明友巧妙構思出“門橋作業水霧遮障系統”,利用高壓水泵和特制噴頭,在門橋作業區域周圍形成一道濃厚、流動的水霧幕牆。此舉可以有效干擾敵光學偵察設備的探測,顯著提升作業分隊在敵威脅下的生存能力。這個看似簡單的創新,解決了戰場防護的實際難題。
一切創新探索,隻為勝戰。一場舟橋架設訓練剛結束,舟橋分隊迅速組織復盤研討。
“增加無人智能裝備的投入使用,減少人員暴露風險的同時提高作業效率”“要著力培養新作業手的‘一專多能’能力,確保戰斗減員時每個戰位能照常快速運轉”……指揮所內,一次次“頭腦風暴”為勝戰尋覓新路。(倪鑫磊 本報特約記者 廖曉彬 喻潤東)
記者手記
與鋼鐵為伍,與江河為伴
■本報特約記者 廖曉彬
舟橋,常被賦予壯美的意象。鋼鐵長龍橫臥天塹,在江河波濤上鋪就通途,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對常年征戰在大江大河上的舟橋兵而言,舟橋架設遠非想象中那般詩情畫意。
湍急的江水中,腳下是搖晃不穩的門橋甲板,耳邊是引擎的轟鳴與浪濤的嘶吼。目之所及,隻有冰冷的鋼鐵構件和官兵爭分奪秒的身影。顛簸、高壓……這些詞或許更能貼切地描述舟橋兵們日常的戰斗狀態。
第73集團軍某旅舟橋分隊,在改革強軍的浪潮中淬煉成長,肩負著保障千軍萬馬跨越江河的重任。為了跨越天塹鋪就通途,即使面對再惡劣的環境、再險峻的條件,他們都勇於沖鋒、永不言棄。
從白天作業到夜間突襲,從炎炎烈日到狂風驟雨,舟橋兵不斷挑戰極限、超越自我。在一場場實戰化訓練中,他們將保障力的鏈條鍛造得更加堅韌牢靠。
如何高效嵌入協同保障的新鏈路、如何最大限度挖掘現有裝備的潛能、如何創新適應更多陌生水域的新戰法……作為一支機械化分隊,他們瞄准未來戰場,思考戰斗力升級的新路徑。他們征服的不僅是自然天塹,更是戰場險阻。
日復一日地與鋼鐵為伍、與江河為伴,舟橋兵將青春熔鑄進一座座通往勝利的橋梁。他們或許很少出現在聚光燈下,但每一次鐵流滾滾的通途跨越,每一次實戰化訓練的有力保障,都是他們對使命最好的詮釋。
舟橋兵的故事,就像那橫跨江河的鋼鐵長龍,沉默而堅實。浪花會記得,江河會記得,在天塹與通途之間,舟橋兵為勝利鋪就的每一段征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