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門軍事課程的“迭代升級”

2025年10月13日08:45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陸軍步兵學院教員梁葉子(右一)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思路匯報。陸康威攝

陸軍步兵學院教員梁葉子(右一)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思路匯報。陸康威攝

再好的課程也不能一成不變,必須跟著時代走、貼著戰場改

一門課程的生命力,始於對其核心目的與深層意義的精准把握。若偏離了這一根本,再完備的框架也只是空殼。

對於陸軍步兵學院軍事運籌學課程團隊而言,找准課程發展的“靶心”、破解教學改革的“痛點”,是面向戰場育人的必答題。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培養學員的實戰意識,讓這門課真正能在未來戰場派上用場。”這是團隊成員始終不變的追求。

教研室主任鄒力至今記得多年前的一幕:在畢業演練現場,面對兵力分配與任務協同的難題時,個別學員缺乏章法,耗時過長,最終拿出的方案脫離實戰指向。

如今,在軍事運籌學課堂上,教員拋出軍事決策優化的典型案例,學員們能迅速梳理任務目標、資源限制與變量關系,將零散信息填入分析表格。

“原本讓人頭疼的兵力調配問題,現在幾分鐘時間便能精准‘算’出答案。”學員的評價,道出了課程優化帶來的實效。

“好課程從來不是自說自話,而是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鄒力介紹,自課程啟動教學改革后,學員們上課積極性顯著提升,課堂互動熱烈,課后主動探討問題的學員越來越多。

“能把自己的專業所長用在教書育人上,為軍隊培養人才出一份力,這種被需要、被認可的感覺,是一種幸福。”採訪中,團隊成員的話語朴素卻真摯。

一天夜晚,一則關於某局部沖突最新進展的新聞,在團隊成員中引發了熱烈討論。鄒力明顯感到,“面對復雜多變和不確定性增多的戰爭形態,大家身上好像帶著些說不出的東西”。

深耕軍事運籌學領域多年的曾子林,說這是一種“緊迫感”。她告訴記者:“再好的課程也不能一成不變,必須跟著時代走、貼著戰場改。”

2015年,曾子林博士研究生畢業,便一頭扎進教學一線。2017年軍隊院校改革,陸軍步兵學院由任職教育院校改為學歷教育院校,設置了軍事運籌學課程。因專業對口、業務過硬,她擔任這門課的負責人。

這些年來,曾子林感受最深的,就是“知識迭代更新的速度快”!在她看來,隨著戰爭形態加速演變,傳統解析模型早已難以應對作戰行動中繁雜的交互關系,若不及時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課程就會與實戰脫節。曾子林說:“大家心裡異常清晰,不能讓課程落后於時代,更不能讓學員帶著過時的知識走向戰場。”

在團隊成員眼中,每一次修改課程設計方案、每一次補充典型案例、每一次更新教學內容,看似是微小的突破,放在為戰育人的大背景下,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這些努力會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檢驗,在學員的能力提升中得以印証,更會在未來戰場上影響勝負。

把“求解實戰”貫通課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一門課程能否成為精品課,關鍵在於能否跳出“同質化”的窠臼,真正具有自己的特色。

對於該院軍事運籌學課程團隊而言,他們的破局之道,是把“求解實戰”貫通課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梁葉子是教研室最早一批文職人員,為了幫她順利通過新教員“一堂課”考核,鄒力為她設計貼合實戰的教學案例,曾子林手把手教她如何運用啟發式教學調動學員思維,整個教研團隊更是從課堂設計的框架,到每句話的表達,逐字逐句打磨指導。

“第一名,梁葉子!”當考核組宣布結果的瞬間,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可就在掌聲響起的那一刻,曾子林的腦海裡已跳出新的教學構想:“通過角色模擬,是不是能讓學員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比賽剛結束,她便立刻召集團隊,開啟了新一輪的教學攻關。

團隊成員清醒地知道,學員們未來將走上基層指揮軍官崗位,這意味著課程不能隻追求技術層面的復雜,而要聚焦“如何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步兵作戰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拓寬這條教學改革之路,曾子林帶領團隊在當月召開10余次碰頭會,“實戰”二字被反復提及,成為每場討論的核心關鍵詞。

“與側重講授復雜的數學模型相比,我們的重心必須放在‘讓學員用模型解決實際作戰問題’上。”教研室副主任衡祥安說。

“對,咱們就沿著這個方向走!”曾子林語氣堅定,“現在理論內容佔比較高,不僅和其他院校同質化嚴重,而且缺乏實踐感知,必須把它改造成指向實踐的課程。”她提出,要把步兵作戰中常見的火力配置、兵力部署、戰場指揮等問題,全部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案例,讓學員既能吃透軍事運籌學基本原理,又能直接運用到未來的指揮實踐中。

圍繞這一目標,教學團隊在課程設計中進行兩項關鍵調整:一是簡化公式推導過程,把更多課堂時間留給案例教學,讓學員既接受“理論灌輸”又學會“活用方法”﹔二是緊扣步兵作戰實際,量身設計針對性案例,確保教學內容真正對接戰場需求。

“緊貼部隊實際為戰育人,課程才能叫好又叫座。”學院某處處長李計勇說,“教學改革關鍵是要找到貼近實戰、貼近學員需求的道路。”

前不久,團隊帶著這份貼近實戰的課程,在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突破重圍,一舉榮獲一等獎。

團隊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歇——獲獎后馬上總結復盤,研究討論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何更加貼近實戰……這種清醒,深植於團隊每一名成員心中。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戰斗力的道路上,他們始終保持著“永不滿足”的執著,持續探索實戰化教學的多種可能。

我們不僅是在做一項課題,更是在干一項了不起的事業

在系統科學中,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往往存在“蝴蝶效應”:輸入的微小變化,可能引發結果的劇烈波動,而這樣的不穩定解,在實際應用中毫無價值。

這一規律,恰好映照出軍事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隨著現代戰爭形態加速演進,智能化、無人化、網絡化作戰樣式不斷改寫傳統戰爭規則,若教學體系不能緊跟變革、探索融合,培養出的人才便難以適應未來戰場。

“我們培養的指揮員,既要懂傳統戰術,更要會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團隊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認知,始終與戰場需求同頻。

“那次調研回來,一線官兵反復說,現在部隊急需‘無人裝備運用’‘兵棋推演’方面的人才,我們之前的案例雖貼近實戰,但多是傳統作戰場景,已經跟不上部隊實際需求了。”曾子林說。

基於這一判斷,他們將自主研發的兵棋系統“鏈接”到一線部隊演訓活動中,通過落地應用數字化手段,積累大數據,研究軍事行動推演效率如何提升。

課堂上,團隊引入“基於兵棋推演的兵力運用博弈”教學模塊,讓學員在模擬實戰場景中理解兵力部署規律,對所學軍事運籌學理論進行驗証。

“現在,你們每個人都是剛才視頻裡的參謀。如果換成你面對這種局面,該如何用軍事運籌學的方法優化作戰方案?”課堂上的互動,推動學員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變為主動的問題解決者。

這些年,軍事運籌學課程被學院評為精品課程,團隊獲得陸軍教學比武二等獎……“團隊沒有想著獲獎有啥收益,更沒人被‘挖’走。”鄒力的話語中滿是自豪,“因為大家都認准了一件事,我們不僅是在做一項課題,更是在干一項了不起的事業。”

走進課程團隊教研室,記者發現每間辦公室的角落裡都擺放著一個黑色旅行包。從沿海到邊陲、從盆地到高原,這些旅行包“走過”多個演兵場,見証了很多課程改革落地見效的成果。

曾子林打開旅行包,裡面整齊擺放著筆記本電腦和各類調研材料。她說:“為了將最前沿的技術融入教學,我們隨時准備奔赴部隊一線,參加實戰化演習,開展調研和教學實踐。”這些年,曾子林整理出大量專題調研材料,成為課程聚焦戰爭前沿、融合新技術的堅實支撐。

入夜,教研室裡燈火通明,團隊成員仍在伏案學習,努力找尋將前沿技術與基層指揮員培養需求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未來更多教學創新模式的可能。一個個黑色的旅行包靜靜放在角落,等待著下一次出征……(周 超 本報記者 陳典宏 李由之)

銳視點

將教研“准星”對准戰場“靶心”

■王德利

軍隊院校為打仗而建,必須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面對現代戰爭新特點、戰場攻防新樣式、武器裝備新運用,軍隊院校既需要對課程進行反復迭代、持續優化,更需要從教育理念到組織模式進行系統性的變革,通過個體努力、團隊協作、組織賦能等協同發力,打造出向戰為戰的精品課。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員隊伍的師德師風、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淬煉“向戰課堂”,需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以炙熱情懷點燃學員求知熱情,以高尚師德師風引領學員成長。堅守為戰育人使命擔當,將教研“准星”對准戰場“靶心”,做到為戰而教、為戰而研,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反復打磨課程,淬煉過硬教研本領。

現代軍事問題的高度復雜性,決定了依靠單一學科難以打造全面貼合戰場的好課。打破壁壘,構建多學科交叉、多域融合、結構合理的教研團隊,才能形成協同高效、能打硬仗的教研合力。通過集體研討的智慧碰撞,由“單打獨斗”轉型為“體系攻堅”,實現從“一個人閃光”到“一群人發光”的跨越,推進學識相授、能力相承、精神相繼。

打造出向戰為戰的精品課,離不開組織賦能和機制保障。建立健全為戰向戰的政策導向和資源調配機制,完善教學評價、激勵和保障制度,積極營造崇尚實戰、尊師重教、勇於創新的濃厚氛圍,才能形成好課頻現、遍地開花、成果涌流的生動局面。

院校教育作為培養軍事人才的主渠道,必須圍繞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需求,堅定不移走出“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的育人之路,爭取多出懂打仗的名師、帶出會打仗的高徒,為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堅實人才和智力支撐。

(責編:彭靜、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