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追尋“勢如破竹十九團”戰斗足跡,感悟身教重於言教的表率魅力——

一脈相承“看我的”

2025年10月06日08:11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第82集團軍某旅一營組織官兵面向戰旗宣誓。李天文攝

第82集團軍某旅一營組織官兵面向戰旗宣誓。李天文攝

天安門廣場,勝利日閱兵,80面鮮紅的戰旗,引領鋼鐵洪流滾滾向前。

方陣中,有一面高高飄揚的“勢如破竹十九團”戰旗。據戰史記載,在抗戰烽火中誕生的晉察冀軍區第2分區19團,組建一年便參加百團大戰,連戰連捷、力克頑敵,被授予這面榮譽戰旗。

猛將提銳旅,其勢如破竹。19團傳人告訴記者,建團3年,連續3任團長都犧牲在抗戰前線。

如今,歷經轉隸、調整,19團已成為第82集團軍某旅一營,但戰爭期間黨員領導干部“看我的”“跟我上”的優良作風,仍然在這支英雄部隊的血脈中奔涌不息。

從“團長帶頭拼刺刀”到“指揮員留下排啞彈”

八百裡太行巍峨逶迤,滹沱河環抱著山下的梁家寨,滾滾東流。

沿著蜿蜒的山道,記者一行攀上山西盂縣和五台縣交界的牛道嶺山頂。一營“鐵血山英雄連”指導員孫義指著山腳下一片山巒說:“1940年,1200多名日偽軍進犯五台縣東南的柏蘭鎮,團長李和輝奉命率組建僅半年的19團在此阻擊。”

當地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告訴記者,他父親曾給19團官兵擔任過向導,多次向他講起那場戰斗的情景。

那場戰斗異常激烈,從清晨打到黃昏。眼看彈藥即將打光,李和輝從警衛員手中搶過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從戰壕裡跳出來,帶領官兵向敵人發起白刃戰,不幸被一發機槍子彈打穿肚子,重傷倒地。

團長倒下后,副政委曾美接替指揮。這場惡戰,連長倒下排長補上,排長犧牲班長頂替,全團死死地與敵人纏斗在一起。最終,日寇悉數被殲,偽軍大部逃跑。

令人震撼的是,繼李和輝犧牲后,該團第二任團長熊德臣、第三任團長劉桂雲,在兩年內也相繼犧牲。

多年后,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出一句名言:“我要告誡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這句話,就是蒙哥馬利訪華時,在參觀這支英雄部隊操練后所說。

據不完全統計,19團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官兵有據可查者近千人。

清風拂過烈士陵園內的一座座墓碑,記者不禁思索:“當這些年輕官兵扑向敵人的時候,他們難道一點兒都不曾害怕嗎?”

在陝西渭南拜訪該營老前輩、90多歲志願軍老兵劉紀民時,記者得到了答案——

“怕啊,當然怕。可每當沖鋒時,連長、排長、黨員帶頭上,我們也就不怕了。”憶及入朝后的首場戰斗,劉紀民告訴記者,當年他才十幾歲,是班裡年齡最小的兵。戰斗中,總是干部骨干沖在前面,大家很快就變得勇敢了。

陽明堡奇襲戰、平型關白刃戰、興道村殲滅戰……一場場戰斗讓日軍驚呼:“在共產黨的軍隊裡,領頭的全沖在前面,這樣的隊伍非常難對付。”

戰時帶頭沖鋒陷陣,平時帶頭嚴守紀律。在冀中地區,至今還流傳著“獨臂將軍賠碗錢”的故事。當地群眾告訴記者,120師獨立第三支隊司令員賀炳炎帶隊緊急轉移時,不慎碰碎房東王大娘家的粗瓷碗,當即留下“八路損壞,定當賠償”的紙條,並塞入雙倍賠償的錢款,百姓贊嘆此舉“勝過官府萬句言”。

“今天,‘看我的’仍然是最過硬的黨性和作風!”野外駐訓場上,該營火力連戰士張盛斌動情地回憶起一件往事——

2018年實彈演訓任務中,一門車載迫擊炮突發炮彈留膛故障。現場指揮員宋昱霖第一時間將戰士們疏散到安全位置,自己帶領一名骨干排除故障。退膛時,宋昱霖的手指被炮彈砸傷,但他一聲不吭,直至故障排除。

一場秋雨過后,塞北草原秋風蕭瑟、涼意襲來,官兵在野外刻苦訓練,斗志昂揚。戰士們告訴記者,野外訓練場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吃飯時戰士不打滿、干部不端碗,野營時戰士睡裡頭、干部睡風口。”

眾所周知,這樣的規定在我軍部隊十分普遍。

從“戰時搶主攻”到“平時爭任務”

“八路軍有個十九團,十九團有個劉團長。劉團長英勇又善戰,他是咱們的好首長……”在盂縣上社鎮裡獨頭村,群眾給記者唱起民謠,講起19團第三任團長劉桂雲的故事。

劉桂雲犧牲后,鄉親們將他安葬在裡獨頭烈士陵園,自發為他守陵。

“劉桂雲有非常強烈的求戰欲,經常主動創造戰機消滅敵人。”當地黨史專家告訴記者,1943年10月,獲悉日軍要護送40多名所謂“立功”人員和大批武器途經附近,身體負傷、躺在擔架上的劉桂雲主動向分區請戰:“請組織把我放在戰斗最激烈的地方!”

這一戰,19團大獲全勝。

烽火硝煙中,舍命求戰的我軍指揮員,豈止劉桂雲!

“我前進,你們跟著我﹔我停止,你們推動我﹔我后退,你們槍斃我。”百團大戰紀念館一號展廳牆上,銘刻著3行大字。講解員李洋告訴記者,這是八路軍第129師新編10旅旅長范子俠生前常說的3句話。

在關家垴戰斗中,范子俠率部沖鋒,左手腕被子彈打穿。上級命令他好好養傷,可幾天后他就回到前線。他說,左腕負傷“無害於執槍前線”。

戰斗中,范子俠帶領官兵夜襲桑掌橋、智取測石火車站、攻克草帽山據點,次次都是迎著死神沖鋒。

從柏蘭鎮阻擊戰到興道村殲滅戰,從太原“登城第一功”到天津城頭第一旗,從首破三八線、血戰阿裡山到曲橋裡、鴨谷裡阻擊戰……在一營先輩參加的一場場大戰、惡戰中,各級干部骨干屢屢在戰場上搶主攻、拔頭籌。

領導帶頭,一脈相承,今昔同輝。

秋風秋雨中,一營官兵正在草原駐訓場上忙碌,為某新型戰車試驗做准備。記者了解到,今年,他們承擔了多項重大任務,工作本已十分飽滿,但得知有試驗任務,營黨委第一時間向旅黨委請纓,硬是把任務“搶”到了自己手中。

“戰斗力建設是一場競速賽,一刻也歇不得!”該營營長告訴記者,“戰時搶主攻,平時爭任務,這是我們的光榮傳統。”

不久后,一營將開赴某訓練基地參加演訓,臨行前組織全體干部與梁家寨革命歷史紀念館視頻連線。面對老團長們的畫像,教導員語氣激昂地鼓勁動員:“越是環境險惡、任務艱巨,領導干部越要主動作為,全部心思向帶兵打仗、練兵備戰聚焦,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從“戰場失聯敢決斷”到“演習失利勇擔責”

高原戈壁,飛沙走石。

有一年,一營官兵一路風塵仆仆,駕駛某新型裝備從平原挺進高原,准備展開一系列試驗訓練。但戈壁灘上突發沙塵暴,能見度大大降低,給新裝備極限試驗增添了不小風險。

試驗要不要繼續?官兵的身體能不能承受?……有人覺得還是保守點好,讓上級機關定奪,否則出了事只能自己承擔后果。

“那麼,我們的意見是什麼?”黨委會上,營黨委書記、教導員這樣問道,並拿營史上赫赫有名的阿裡山(戰后被當地改名為鐵血山)戰斗激勵大家——

抗美援朝期間,機炮連在穿插奔襲途中與上級失去聯系,卻恰好與南朝鮮軍精銳第1師的一個主力團遭遇。狹路相逢勇者勝,連隊指揮員果斷出手,組織部隊先敵開火、先敵攻擊,打得南朝鮮軍措手不及,倉皇逃跑。

“要不要追?”機炮連主要負責火力支援,追擊戰斗並不是他們的強項。更何況,一個連追擊一個團的大事,要不要上報?

戰機稍縱即逝,連長岳忠義當機立斷主動追擊,硬是攆著敵人一個團,一路追到德裡以南地區。

這一追,讓南朝鮮軍第1師本應“齊頭並進”的幾個團,被嚇得不敢前進,就地轉入防御。戰后,志願軍第66軍先后授予該連“猛攻如猛虎、堅守如泰山”“鐵血山英雄連”兩面錦旗。

“如果身處一線的指揮員害怕擔風險,坐等上級機關拿主意、作決斷,大好戰機就被貽誤了。”教導員一席話,讓大家豁然開朗,很快便統一了思想。在對參訓官兵能力素質進行詳細摸底后,他們提出“借助惡劣天候,訓出裝備極限”的建議,被上級採納。

“領導帶頭,就是要帶頭承擔責任。”重溫老前輩的故事,“鐵血山英雄連”指導員孫義想起了幾年前的那件事——

2021年,開赴某訓練基地參加對抗性訓練考核,沒想到吃了敗仗,官兵心情既低落又忐忑。低落的是,作為旅裡的“王牌”,敗得這麼難堪實難接受﹔忐忑的是,一次重要的考核搞砸了,評先評優會不會受影響?

考核結束后,營長主動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帶動大家檢討反思、查漏補缺。年底考核,一營一舉奪得全旅第一名。

幾年來,一營連續赴該訓練基地參加對抗性訓練考核,均取得優異成績。班長吳偉鵬說:“我們絕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領導干部敢於擔責,官兵必不負所望!(張科進、盧東方)

(責編:彭曉玲、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