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全要素成體系實案化訓練


點擊播報本文,約
陸上作戰、海上作戰、防空反導等7個作戰群按照實戰化聯合編組,預警偵察、遠程打擊、制空作戰等機型成體系編隊展示……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中,各方向、各領域軍兵種力量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有效展示出部隊的全要素、成體系、實案化訓練水平和聯合作戰能力。
士因習而勇,戰因練而勝。軍事訓練是提高戰斗力的根本途徑,是軍事斗爭准備的關鍵環節。科學選擇和運用訓練方法,對於確保部隊能打仗、打勝仗,提高部隊全面建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主席強調,要“立足復雜困難條件加強全要素、成體系、實案化訓練”。這一重要指示,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全要素、成體系、實案化,這3個方面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最終目的是推動戰訓深度耦合,實現作戰和訓練一體化。
能打仗、打勝仗,最重要的是提高實戰能力。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變,制勝觀念、制勝要素、制勝方式都在發生重大變化,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愈發凸顯。特別是我軍面臨著不經歷實戰又必須形成實戰能力、在較短時間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的重大課題,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實戰化軍事訓練,提高我軍訓練水平和實戰能力,以適應戰爭的發展和需要。
當前,我軍軍事訓練實戰化程度越來越高,硝煙味越來越濃,但距離塑造戰訓深度耦合格局仍有差距。比如,計劃協同練得多、臨機協同練得少,單一要素練得多、體系聯動練得少,面向作戰要素的標准多、面向保障要素的標准少,等等。我們隻有貫徹戰訓一致原則,堅持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基於作戰任務需求確定訓練內容,基於能力生成路徑創新訓練方法,基於未來實戰場景構設訓練環境,不斷提高戰訓耦合度,才能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作戰要素,是指構成作戰體系的必要因素,如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整體防護、綜合保障等都必不可少,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鍵因子。未來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但無論作戰體系的層次多高、規模多大、結構多復雜,都離不開基礎要素之間的相互精准協調。如果作戰要素、作戰平台、關鍵崗位等訓練不過硬,形成過硬的聯合作戰整體能力也就無從談起。應遵循“先分后合、內聚外聯”的訓練原則,抽組力量形成對抗實體,進行要素對抗演練,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鍛煉提高各要素的集成融合能力、專業協同能力和系統作戰能力,把每一個單兵、每一型裝備、每一類作戰要素都練到極致,以全要素的基礎訓練“萬千之壘土”,筑聯合作戰“九丈之高台”。
戰要聯合打,兵要體系練。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系統與系統的較量。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作戰行動更加講究聯合性、協調性、整體性。離開體系支撐,再先進的單項裝備、再強大的單一力量也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全面推進軍事訓練轉型升級,要求我們必須加緊轉變練兵模式、變革訓練方式,走開練體系、體系練的新路子。各單位應扭住網絡信息體系這個抓手,注重用體系貢獻率檢驗和提升練兵效果,主動把自己嵌入作戰鏈條,在實踐中豐富體系作戰經驗,提高體系作戰能力,實現多種軍事力量綜合使用、各作戰要素密切協同、各武器平台優勢互補。
實案化訓練,是部隊在設想的現實作戰環境下進行“預實戰”,用來驗証作戰方案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同時生成可完成既定作戰任務的實戰能力,切實做到“案怎麼定,兵就怎麼練,仗就怎麼打”。實案化訓練首先要把“案”做實,把在哪裡打仗、同誰打仗、打什麼樣的仗等研究透。“戰爭歷來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是在軍事家的頭腦裡,第二次是在現實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請專業人士針對日美雙方實力進行兵棋推演,多次推演的結果都是如果日美開戰,日本並無勝算。但日軍高層不相信專業人士的判斷,刻意更改數據和條件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最終失敗的結果已經被歷史所証明。各單位應以作戰任務為牽引,科學制訂訓練計劃、整合訓練內容、改進訓練流程、優化組訓方法,使任務部隊熟悉方案、熟悉戰法、熟悉行動、熟悉協同,最大限度地縮小訓練與實戰的距離,把作戰體系練強、把戰術戰法練精、把戰斗精神練過硬,以實案化訓練的“因”求戰斗力提升的“果”,努力鍛造能征善戰、所向披靡的精兵勁旅。(王宇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