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智能化戰爭中的集中與分散

2025年10月16日08:57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引 言

從古至今,戰爭形態的演進始終圍繞著集中與分散這一對矛盾展開。進入智能化時代,信息與智能要素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嵌入作戰體系,其泛在聯接、自主協同、智能涌現等特性,正重塑戰爭面貌並深刻變革著集中與分散的內在關系,二者演變為一種動態、高效、有機的融合。深刻把握這一變革,對於構建適應智能化戰爭的軍事理論體系和作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形分實合,形合實分:力量形態的呈現將更具詭譎性和流變性

智能化戰爭形態下,由於網絡信息體系的支撐,物理域、信息域和社會域深度融合,作戰力量的存在形態、部署方式和運用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呈現“形散而力聚,形聚而力散”的復雜效果,增加了戰場的不確定性和欺騙性。

物理分散與效能集中的有機統一。智能化作戰體系的關鍵優勢在於能夠將地理上分散的作戰單元、平台和要素,通過高速、可靠、抗擾的網絡信息體系聯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戰斗力按需聚合和效能集中。這裡的集中,不再是兵力和兵器的物理集中,而是感知、指揮、打擊、評估等作戰效能在特定時間、特定目標上的瞬時、精確、高效集中。分散是物理存在的常態,以降低被發現的概率和被打擊的損失﹔集中是效能釋放的瞬時行為,以形成決定性的局部優勢。這種形散神聚的特性,使得力量形態在戰場上如流水般無常形,難以被准確捕捉和定位。

虛擬存在與實體力量的相互賦能。智能化戰爭中,除實體作戰單元外,虛擬空間中的算法力量、數據資源、網絡攻擊能力都成為可集中運用的關鍵作戰要素。一次成功的進攻,可能始於網絡空間對對手指揮系統分布式、低強度的佯動攻擊,誘使其防御資源錯誤集中,而后在關鍵節點發起致命的集中網絡穿透。虛擬力量可以模擬實體力量的集中以迷惑對手,也可以增強實體分散部署時的協同效能。實體力量與虛擬力量的這種跨域耦合、相互示形,使得戰場“迷霧”更濃,力量形態的呈現更具詭譎性。

動態編組與彈性重構的常態運行。智能化作戰體系依托其通用化信息交互標准和開放式體系架構,具備了即插即用和動態編組的能力。作戰力量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和特定任務需求,進行臨時的、彈性的、最優的組合與拆分。比如,一個無人機“蜂群”可以瞬間在一個作戰區域集中,執行飽和攻擊任務,任務完成后又可迅速分散,執行偵察、干擾或評估任務。這種力量編成的“液態化”,使得集中與分散的轉換頻率極高,形態變化極快,呈現出高度的流變性,讓對手疲於應對,難以預測己方主攻方向和真實意圖。

即分即合,即合即分:作戰形態的展現將更具敏捷性和快速性

作戰節奏是衡量戰爭形態演進的關鍵指標。智能化戰爭依托近乎實時的戰場感知、高速的信息傳輸、智能化的輔助決策和自主化的協同行動,實現了“發現即打擊、打擊即評估”的近實時作戰。這使得集中與分散的轉換貫穿於每一次交戰的瞬時行為之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快速性。

感知驅動的瞬時火力集中。智能化戰爭中,火力集中的內涵演變為“傳感器—射手”的瞬時最優匹配。智能傳感器網絡一旦發現高價值目標或稍縱即逝的戰機,其生成的目標信息會通過作戰雲同步分發給所有在線的、處於最佳攻擊位置的射手。這些射手可能分布在廣闊范圍內,高度分散,但火力卻能在命令下達或通過“交戰規則”自動觸發后,於極短時間內從不同方向、以不同方式精准匯聚於一點,形成毀滅性的打擊效果。火力集中於效果而非平台,其過程是“即察即打、即打即散”,敏捷性極高。

自主協同下的集群敏捷機動。無人機“蜂群”、無人車“狼群”等智能集群作戰是智能化戰爭的典型樣式。集群內部個體之間通過自主協同算法,形成一個分布式、高度智能、“去中心化”的有機整體。它們可以根據統一任務意圖,瞬間從廣泛的偵察隊形聚合為密集的攻擊隊形,執行協同打擊﹔或在遭受攻擊時,迅速分散規避,並自主分配任務,對威脅源進行飽和壓制。整個過程的決策和行動主要由算法和預置規則驅動,實現了“即分即合、即合即分”的群體智能敏捷機動,其速度和靈活性遠超有人編隊。

跨域能力的按需快速聚合。智能化戰爭是多域融合作戰。一次成功的戰術行動,往往需要空中、地面、海上、網絡、電磁等領域能力的快速、無縫集成。智能化作戰體系根據任務需求,瞬間從各域調用所需的能力模塊,集中來自不同軍兵種、不同領域的分散單元,它們在統一的任務規劃和時間節點下,能力被瞬間集中於同一個目標,行動結束后迅速“解散”回各自域內,准備響應下一次調用。這種跨域能力的按需、快速、臨時性聚合,是作戰敏捷性的重要體現。

巧分而合,巧合而分:指揮形態的演進將更具靈活性和平衡性

智能化技術通過構建“人機協同、智能驅動”的指揮信息系統,極大提升了信息處理、方案生成和態勢理解的效率與深度,使指揮員能夠更專注於謀略和決策,從而實現“巧妙的集中”與“精巧的分散”,達成指揮控制靈活性、穩定性和高效性的動態平衡。

“任務式指揮”與“算法式調控”深度融合。智能化指揮將進一步強化“任務式指揮”的理念,即賦予下級充分自主權去決定如何完成任務。一方面,指揮員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更精准地預測戰場發展、評估部隊狀態、優化資源分配。另一方面,智能算法可以為分散的下級單元提供實時、海量的數據支持和行動方案優化建議,甚至在其授權范圍內自主進行協同調控。這種“人定意圖、機器決策、自主協同”的模式,既保証了戰略戰術意圖的集中統一,又釋放了戰術層面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數據賦權分布式決策節點。在智能化作戰體系中,高速網絡和通用作戰圖使關鍵信息近乎實時地共享到所有需要的節點。這意味著,許多事務可以由更接近戰場、掌握第一手信息的末端單元甚至單個平台自主決策。指揮權在數據驅動下實現了功能性分散,每個節點既是執行者,也在一定范圍內是決策者。而上級指揮機構則從繁瑣的實時控制中解脫出來,專注於更關鍵的威脅判斷、資源調配和戰略博弈,實現了更高層次的集中。

彈性韌網與智能重構保障指揮穩定。智能化指揮體系通過構建分布式、扁平化、多路徑的網狀指揮網絡,具備了強大彈性和韌性。當某一指揮節點或通信鏈路被毀后,智能系統能夠自動、快速地評估損傷,並基於預設規則,將指揮權限轉移到其他節點,或自動重組通信路徑,確保指揮體系持續運行。這種“去中心化”的生存設計,本質上是將指揮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巧分散”,以避免被對手集中摧毀。而整個體系在平時和重建中,又必須保持指揮意志和作戰數據的高度集中與統一,以確保無縫切換和連貫性。這種既能靈活分散以保存自身,又能迅速重組以集中效能的指揮體系,其穩定性和適應性遠超傳統模式。

自分而合,自合而分:保障形態的展開將更具自主性和經濟性

智能化技術通過引入“智能物流”“預置儲備”“精准預測”和“無人化保障”等理念與手段,正推動后勤保障形態向“智能自適應型”演進,實現“需求牽引、資源自聚、精准送達、高效循環”,在滿足作戰需求的同時,提升保障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需求驅動的精准化資源自聚合。智能化保障體系依托覆蓋各個作戰單元和物資的物聯網,能夠實時監控資源狀態和消耗速率,並結合作戰計劃、戰場態勢和人工智能預測模型,精准預測不同保障需求。當某個作戰單元發出補給申請或系統預測其即將需要補給時,智能后勤系統能夠自動規劃出最優補給方案和路徑,指揮無人輸送平台將所需物資主動精准地配送至用戶手中。在算法調度下,資源根據需求自動聚合,又在使用后自動分散回到補給網絡,極大地減少了等待時間、物資浪費等問題發生。

前置分布與即時響應的彈性保障網。智能化保障通過建立分布式、網格化保障網絡,將保障資源預置分散到作戰區域的前沿和縱深。當局部爆發戰斗、產生集中消耗時,該系統能迅速響應,從周邊多個分散節點即時集中資源,快速輸送滿足作戰需求。戰斗結束后,保障網絡又恢復常態分散監視和補給狀態。這種“分散預置、即時集中”的模式,既避免了在一線集中大量保障物資和人員帶來的風險,又能在關鍵時刻提供及時可靠的保障支撐,展現了出色的彈性和經濟性。

智能維修與能源管理的自我維持。裝備維修和能源補給是保障的關鍵環節。智能化技術使這兩方面向高度自主演進。基於數字孿生技術和嵌入式傳感器,裝備能夠進行自我狀態監測和故障預測,並將信息自動發送至維修系統。系統可自動生成維修方案,派遣無人維修平台或借助增強現實技術等指導現場人員實施精准維修,實現維修資源按需集中,呈現出高度的自我規劃、自我調度和自我執行的特征,提高保障效率和可持續性,使部隊自我維持能力大大增強。(黃 毅 朱 卿)

(責編:彭靜、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