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為國防工業發展錨定方向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3日,新西蘭國防部發布《國防工業戰略:更快的交付能力》(以下簡稱《戰略》)。它是今年4月“國防力量計劃”的核心配套文本,以提升裝備交付效率、增強供應鏈韌性、賦能本土國防工業為主要目標,推動國防需求與產業發展深度銜接。
針對本土約800家國防相關企業的技術儲備、產能信息缺失問題,《戰略》提出構建全鏈條情報對接機制:要求國防部2026年底前完成全國國防工業情報平台搭建,掌握本土技術發展情況﹔通過更新年度採購計劃、啟動“新西蘭國防軍採購管道”項目,明確招標流程和時間節點,助力企業提前3至5年規劃產能。自2026年起,新西蘭還將發布太空、無人系統及反制系統、裝備保障三大戰略產業發展聲明,為本土研發劃定重點。
在合作體系建設上,《戰略》採用“本土強化+國際協同”雙軌模式。本土層面,2026年第三季度起,新西蘭將強制本土主供應商提交“新西蘭產業能力計劃”,推動中小企業從零部件生產轉向系統集成,承接國際制造分包任務﹔設立5000萬新西蘭元(約合3000萬美元)國防科技單元升級資金、1億至3億新西蘭元技術加速器基金,扶持長航時無人機、太空監測等技術發展。國際合作中,新西蘭將深化與澳大利亞防務一體化,通過安全審查互認、聯合保障實現P-8A反潛巡邏機雷達等裝備跨海維修﹔積極拓展對外合作渠道,今年8月接待韓國國防採購計劃管理局代表團時,重點展示本土太空發射技術,為后續技術出口進行鋪墊。
在高效行動層面,《戰略》聚焦採購優化與增強供應鏈韌性。採購端,新西蘭擬於今年底前召開研討會修訂合同模板,引入“最小可行能力”模式——優先交付基礎功能裝備,后續逐步升級,縮短列裝周期。供應鏈端,確立本土優先原則,將C-130J運輸機自衛系統測試等關鍵任務交由本土企業﹔加入“印太工業韌性伙伴關系”,推動太平洋島國小艇維修能力共享,構建區域協同網絡。
根據《戰略》部署,未來4年新西蘭計劃投入120億新西蘭元用於國防工業建設,每兩年同步修訂“國防力量計劃”和《國防工業戰略》,確保投入快速轉化為產業動力。從過往數據看,2023至2024財年,新西蘭國防支出達51.27億新西蘭元,其中15.25億用於採購、9億用於維護培訓。相關資金通過“本土分包比例要求”向中小企業傾斜,僅主供應商巴布科克公司一家,就帶動580家分包企業加入國防產業鏈。此外,新西蘭當前推進的長航時無人機、海事數據融合等研發項目,除滿足本土國防需求外,還同步面向全球安防市場拓展應用場景。
《戰略》明確長期目標:將新西蘭防務開支GDP佔比從不足1%提至2%以上,強化太空態勢感知、非傳統安全威脅應對、裝備保障三大能力。這一目標既呼應澳大利亞《國防戰略報告》區域協同要求,也為五眼聯盟情報共享提供技術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落地面臨一些問題:新西蘭本土國防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核心技術儲備不足、部分技術轉化效率未經驗証,120億新西蘭元長期預算投入可持續性仍需評估。此外,《戰略》全文提及澳大利亞45次,反映出新西蘭在國防工業領域對其高度依賴,難以形成“多元支撐”格局,或將削弱新西蘭在后續聯盟協作中的話語權。(郭秉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