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济南军区某装甲旅在伏牛山麓组织了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演练中,担任红方的合成营指挥员面临敌情,临机处置不够果断,错失战机,此事在全旅引发了热议。
演练激战犹酣,双方斗智斗勇。蓝方在山林中游击作战,红方费尽周折,终于“锁定”了蓝方指挥所。可就在他们定下打击决心后,目标却意外地消失了。
“煮熟的鸭子”为何飞走了?原来,红方在制订作战方案时出现了不同意见,大家对使用炮兵、陆航还是特战小分队莫衷一是。于是,指挥员便综合目标性质、地理位置、弹药损耗等情况算了一笔账,用数据说话。可就在这时,蓝方指挥所已按计划转移,红方精心拟定的打击方案失去了目标。
当天的阶段性复盘表明,蓝方指挥所是在被发现后9分钟内全部撤离的,这段时间内,红方讨论过的任何一种打击手段都足以完成攻击任务。因此,分析“失手”原因时,红方指挥员后悔不迭却又心有不甘:蓝方并非发现自己“暴露”才实施转移,事发太过偶然。
不过,该旅领导却认为,蓝方躲过“一劫”有些巧合,红方选取最佳时机、最佳手段获得最佳的打击效益也无可厚非,但现代战争中战机稍纵即逝,迟迟难定的“万全”之策等不得。红方错失良机,实际上是基层指挥员临机决断能力在“告警”。
对此,该旅当即对指挥决策程序作出进一步规范,打破过去“无议不定”的惯例,鼓励各级指挥员勇于担当、果断决策。随后的演练中,除了重大行动的决策部署需会议研究外,大多数命令、指示都由指挥员临机下达。
光有决策的胆识气魄还不够,还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演练一结束,该旅便针对基层指挥员存在的能力素质“短板”,决定推行“指挥员资格认证”制度,给指挥员临机处置敌情添加“能力保险”。(王培亚、张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