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典型>>坚守大山的导弹专家谭清泉

铁肩担起“大国长剑”

2014年04月18日10:1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铁肩担起“大国长剑”

  谭清泉(左)带领战士研制仿真模拟训练器材。 本报通讯员 陈双维摄

  在第二炮兵部队里有这样一位技术专家——

  他今年58岁,兵龄38年,身患肺癌但仍坚守导弹阵地,人们说他“离退休越来越近,但贡献越来越大”;

  他能上能下,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57岁时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人们说他“职位越来越低,标准越来越高”;

  他扎根基层,扎根深山,攻克200多项技术难题,人们说他“名声越来越响,名利越来越淡”。

  这位技术专家,就是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

  眼里永远有“敌情”

  谭清泉所在导弹旅的前身,是一支曾转战大江南北,在国防施工一线立下赫赫战功的工程部队。那年,身为另一个导弹旅优秀技术营长的谭清泉,被上级“点将”,调到该旅任装备部长。

  当时,全旅官兵见过导弹的屈指可数,熟悉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专业训练如何起步?谭清泉心急如焚。没装备,他带领官兵划圈为井,把草绳当电缆、圆木作导弹;没教材,他借来资料,一点一滴教给大家;缺人才,他组织“百人百天集训班”,亲自担任教员。正是凭着这种让人等装备的理念,新装备一到来,这个新组建的旅很快就形成战斗力。4年后,该旅奉命出征高原,初次“亮剑”,便首战告捷。

  “没有严谨细致的操作作风,导弹发射就会随时面临失败的危险。”平时温文尔雅的谭清泉,在导弹阵地上却表现出毫不留情的一面。

  一次,谭清泉审阅设计图纸时发现,某系统缺少压力监测措施。他当即向厂方专家建议增设一个压力表和截止阀,但被一口回绝:“这个方案上级已经定型,各方代表都已签过字,而且符合技术标准,不能随意更改。”

  “我们阵地是要打仗的,绝对不能有漏洞。”谭清泉拍案而起。由于谭清泉坚持己见,最终,上级机关采纳了他的方案,并在同型号部队推广使用。

  与导弹朝夕相伴38年,谭清泉被官兵誉为“装备神医”。在他眼里,训练场上的“细微漏洞”就是“敌情”。他说:“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高原戈壁,“大国长剑”待出鞘,这是我军“撒手锏”武器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作为技术把关组组长,谭清泉正静静等待发射“零秒”的到来。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风突然而至。顿时,戈壁滩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任务是否继续?“发射‘窗口’,汇集多种复杂因素,机不可失。”谭清泉转身回到指挥间,思考片刻,坚决地说:“风速虽接近临界指标,但只要严谨操作,就有绝对把握。我对中国导弹的性能有信心!”

  谭清泉立即调整发射方案,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吊车展臂,长剑昂首。威武的导弹,丝毫不差地矗立在发射台上。一声“点火”,长剑直指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纪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在发射场上,谭清泉敢冒风险,源于他平时训练中敢闯新路。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缩短,打赢就能增添一份胜算。谭清泉经过论证,大胆提出某型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这是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他带领测试分队官兵,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减员操作等模式,使导弹测试时间大大缩短。他还立足导弹发射战术层面,提出在发射阵地完成技术阵地测试内容,相当于在临射状态下为导弹“体检”,省去了弹体发射前转运环节。最终,他总结出一套最佳缩时发射方案,比原设计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导弹发展一步,谭清泉就跟进一步。他带领技术骨干设计的模拟训练器材,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28本教材,以第二炮兵司令部名义下发部队,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与他共事多年的旅长姜骅说:“老谭精通全旅所有专业,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

  “肺癌!”2011年6月,一纸诊断书,如五雷轰顶般击中谭清泉。那些日子,他思考着什么是生命的意义,该怎样面对生死考验。一番思索后,谭清泉的内心很快平静下来,他安慰亲人和战友:“我一定能打败癌细胞。”

  手术后的谭清泉仅仅休养了4个月,就要求到任务一线。那天,他直奔阵地,在一个电缆连接处蹲下身子,把松动的紧固件重新加固,松了一口气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地方。”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实战化试点任务。他再次请战,负责一项危险课目的把关任务。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儿。

  看到谭清泉带着病体没日没夜忙碌,老伴石一艾心疼地劝他:“待在山沟里吃苦受累了几十年,现在年龄大了,又得了病,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了。”但谭清泉动情地说:“继续工作,就是最好的治疗;只有干起工作来,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

  坚守深山38年,谭清泉多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当战友们表示惋惜和不解时,他总是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洞库就吃饭不香。”

  再有两年,谭清泉就要退休了,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机会再打一发导弹”。(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金 鑫 本报通讯员 杨永刚)

  【短评】知识军人的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谭清泉不是个别现象,他代表千千万万个知识军人,他的先进事迹表明,我军第二炮兵部队是一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威慑力来源于武器本身,更来源于执掌它们的知识军人。

  据统计,谭清泉所在导弹旅拥有87名博士硕士,干部90%以上为本科学历。这样的导弹旅无疑可以称得上是知识军人集团了。正是有这样一个由导弹专家、技术尖子、操作骨干组成的专业门类齐全、梯次配备合理、后续人才不断的知识军人集团,我们才敢说我军第二炮兵部队是一支信息化程度很高、能打胜仗的部队。

  从谭清泉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扎根基层部队大有可为。当下,又一个毕业季、征兵季就要到来,希望有志从军的知识青年,能够从学习谭清泉先进事迹中,增强自身的正能量。

分享到:
(责编:高泽华、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