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典型>>坚守大山的导弹专家谭清泉>>新闻聚焦

铁肩担利剑

——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献身强军实践纪实

2014年04月18日10:32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神秘的“大国长剑”,横卧深山阵地,正在接受“一鸣冲天”前的最后一次“体检”。今天,为它“会诊把脉”的人,仍然是谭清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

谭清泉今年58岁,全旅兵龄最长,平均每年160天坚守导弹阵地,人们说他“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

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57岁时还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人们说他“职位越来越低,标准越来越高”。

扎根基层38载,攻克200多项技术难题,4次放弃进京工作机会,人们说他“名声越来越响,名利越来越淡”。

这位曾做过肺癌手术,只剩下半个肺的“白发老兵”,又要“驭剑出征”了。此时,他那双机警的眼睛,已透过眼前的导弹,穿越茫茫戈壁大漠,随“神剑”升腾……

脑子里永远有任务

这是我军某武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

大国长剑引弓待发,操作号手严阵以待。作为技术把关组组长的谭清泉,正在静静等待发射“零秒”的到来。

秒针滴答,发射“窗口”悄然来临。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风席卷而至。顿时,戈壁滩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天地一片玄黄。

狂风肆虐,任务是否继续?

国之重器,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容不得半点闪失。发射“窗口”,汇集多种复杂因素,机不可失。

谭清泉转身回到指挥间,翻出那本厚厚的操作手册,细细研读,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

少顷,他走到气象云图前,异常坚决地说:“气候虽然临近战标要求,但只要严谨操作,就有绝对把握!至关重要的是,我对中国导弹的性能有信心!”

狂风卷起的沙石,雨点般击打着弹体,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谭清泉调整方案,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

吊车展臂,长剑昂首。威武的导弹,丝毫不差地矗立在发射台上。

一声“点火”,长剑直刺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纪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发射场上敢冒风险,平时训练敢闯新路。谭清泉的脑子里,时刻绷紧着打仗这根弦,始终把打仗当职业、把打胜仗当作永远的追求。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缩短,打赢就能增添一份胜算。谭清泉经过论证,大胆提出某型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

这是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他带领官兵,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减员操作等模式,使导弹测试时间大大缩短。

然而,谭清泉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立足导弹发射战术层面,提出在临射状态下为导弹“体检”。

3个多月时间里,经过多方调研、缜密论证,他总结出一套最佳缩时发射方案。这套方案经过检验后,比原设计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只有勇于担当重任、时刻准备打仗,才是离打赢越来越近。”在战友们的注视下,谭清泉聚焦打赢一次次发起突击:他历时4年,探索出某型连接系统,解决了以往系统存在的“一处故障,其他信号无法正常传输”弊端;前后8年,他带领官兵完成数个阵地、上千台件设备整修任务,确保了“阵地个个能用,设备件件优秀”;他身穿随时能捂出汗的防护服,带领技术骨干组织阵地某设施贮存方式改革,干了部队20年没敢干的事……

导弹发展一步,他就跟进一步。和他共事多年的姜旅长说:“老谭精通全旅所有专业,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看着谭清泉在打赢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辉煌足迹,官兵们都对他敬佩有加。谭清泉说:“军人生来为战胜,打胜仗才是军人当之无愧的最大任务、最高奉献。”

眼睛里永远有“敌情”

地下“龙宫”内,一场实战化综合整治激战正酣。

谭清泉审阅设计图纸时发现,某系统缺少监测措施。一旦出现问题,操作人员不易处置。

他当即向专家建议,增设一个元器件,便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被专家一口回绝:“这个方案上级已经定型,各方代表都已签过字,而且符合技术标准,不能随意更改。”

“符合设计标准,不一定达到了作战要求!我们的阵地是来打仗的,绝对不能有漏洞!”性格一向不温不火的谭清泉竟然拍了桌子。

在场的几位专家都是他的“老熟人”,见他如此“不念旧情”,气得几天没和他说话,但谭清泉依然坚持己见。后来,上级机关采纳了他的方案,并在同型号部队推广使用。

打起仗来,对手的一举一动就是敌情;和平时期,训练场上的“细微漏洞”也是“敌情”。在谭清泉眼里,“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的。为打仗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一次,该旅对某阵地管路进行检查。谭清泉突然发现,压力表上显示的数据,比前一次数据差了0.01刻度。

有人说,这是温湿度变化引起的正常波动,不必在意。谭清泉却不依不饶,“肯定存在漏点!”

“宁愿想到的没发生,也不要发生的没想到!”谭清泉说,阵地维系着国家安危,绝不能当儿戏!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亲自带领官兵,沿着管路先后进行两次彻查,却始终没发现问题。

依然不放心的谭清泉,又采取倒序方式,再次进行排查。这一次,他终于在墙角旮旯里一个接头处发现了疑似漏点。

二话没说,他便趴在了冰凉的地上,耳朵贴在接头处。三四分钟后,终于找到了漏点,并成功将其堵上,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谭清泉常说:“小事不注意,会出大问题。要想保持导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再小的问题也要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次装备交接,负责送装的工业部门表示检测合格,计划一天内完成交接,而负责接装的谭清泉却坚持逐箱、逐件检查。

不料想,这一查竟发现了一截2厘米长的保险丝!

他让官兵找来放大镜、胶布,在一件件设备里“大海捞针”。直到再没发现其他问题,他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时间也已过去了三天。

事后,谭清泉组织官兵进行讲评:“如果导弹发射失败,这截保险丝可能就是‘元凶’!”

与导弹朝夕相伴38年,谭清泉早已成了“装备神医”。但是,每一次实弹发射,他都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仔细检查,一项参数一项参数认真比对;每一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从来不让问题累积,先后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经他“质检”的导弹,发发状态最佳;经他把关的发射任务,从没发生过失误。

肩膀上永远有责任

震天撼地,神剑飞天;霹雳万钧,精准命中……该旅旅史馆内,那面巨大显示屏上,播放着导弹发射的场景。

“壮丽”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种风景?每一次走进旅史馆,谭清泉触景生情,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激情燃烧的创业历程。

这支导弹旅的前身是一支工程部队,曾转战大江南北,在国防施工一线,立下赫赫战功。

那年,声名远播的某导弹旅优秀营长谭清泉,被上级首长“点将”,调到该旅任装备部长。

走马上任,他才发现,全旅官兵见过导弹的屈指可数,熟悉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没装备,没教材,缺人才,专业训练如何起步?大国长剑何时才能剑啸苍穹?

谭清泉心急如焚。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思索,他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战斗力建设是一场‘寂寞长跑’。即便没有喝彩、没有掌声,也要默默加力、衔枚疾走,一定要跑好这个‘第一棒’!”

没装备,他带领官兵把草绳当电缆、圆木作导弹;没教材,他借来资料,一点一滴教给大家;缺人才,他组织“百人百天集训班”,亲自担任教员……新装备到来后,上级考核组如期而至,他们欣喜地看到,该旅已形成战斗力!

时光荏苒。4年后,该旅奉命出征,初次“亮剑”,便首战告捷!

面对鲜花和掌声,谭清泉步履依然铿锵。他带领技术骨干先后设计出三代模拟器材,实现了“不用真弹、不出营门”就能完成操作训练的目的,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带领骨干封闭3个多月,编写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的教材,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

谭清泉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没有严谨细致的操作作风,导弹发射随时面临失败的危险。于是,演兵场上,平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的他,呈现的却是毫不留情的一面。

一次年检,某营专业组长李文品组织测试时,自己想“偷个懒”,安排一名新战士爬上导弹观测参数。谭清泉狠狠批评他的同时,组织他们全营进行讲评。

一次阵地调试,谭清泉安排助理员黄俊整理相关数据。由于时间较紧,黄俊照抄了其它阵地部分数据。被谭清泉发现后,把统计表重重地摔在地上,大声质问他为什么弄虚作假。

一次考核参加发射人员,硕士毕业的助理工程师翟晓雄连考3次都未及格,谭清泉坚决把他从任务名单中划掉。

从组建至今,该旅建设发展的“接力棒”传递了一任又一任,而呐喊助威的人群中,依然活跃着谭清泉的身影。

在他的身后,一批由导弹专家、技术尖子、操作骨干组成的专业门类齐全、梯次配备合理、后续人才不断的人才方阵,已经迅速崛起。

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晴天霹雳!

“肺癌!”2011年6月,一纸诊断书,如五雷轰顶般击中了谭清泉。

那一夜,仰望满天繁星,他思考着自己生命的意义:人生在世为了什么?该怎样面对生死考验?

坚强的他,很快坦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病魔!他安慰亲人和战友:“我一定能打败癌细胞!”

数小时的开胸手术,他被切除了人体最大的一页肺。然而,仅仅休养了4个月,他就找到旅领导,要求到任务一线。

穿戴整齐,再进阵地。一个电缆连接处,他蹲下身子,把松动的紧固件重新加固,松了一口气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地方。”

一场开胸手术,谭清泉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爬10多个台阶,都要花上几分钟,歇好几次。

而那天,他却把阵地上上下下跑了一遍,把近千个阀门检查了一遍,一口气提出了10多个问题。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某试点任务。他再次请战,负责一项危险课目的把关任务。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却说:“旅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连眼都不敢眨,生怕眨眼的功夫,一个漏洞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一次操作训练,他在指挥间组织指挥。突然,红灯报警!仪表显示电流增大、压力不足现象。

未加思索,他一个箭步冲出指挥间,一口气跑上4层楼梯,赶到控制间,紧急拉下电闸,化解了一场危机。

谁能想到,年满58岁、又身患癌症的他,竟能跑出如此速度,把年轻的战士远远抛在了身后!

看他再一次没日没夜忙碌起来,老伴石一艾心疼地劝他:“待在山沟里吃苦受累了几十年,现在年龄大了,又得了病,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了!”

谭清泉却动情地说:“继续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只有干起工作来,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

在一线担任技术把关多年,每逢重大任务,谭清泉总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至今,战友们还清晰地记得,阵地上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

一年365天,他平均160天待在阵地,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个季度,他都要对阵地上数百个管路、阀门和螺丝进行一次“巡检”,一查就是四五天。

一次导弹年检,由于连日劳累,他面部出现神经麻木症状,白天忙工作,晚上扎银针,“歪着嘴”完成任务。

那年夏季,他刚出阵地便栽倒在地,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抢救了近10个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可没休息两天,他又跑回了阵地……

坚守深山38年,谭清泉先后4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当战友们表示惋惜和不解时,他总是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阵地就吃饭不香。”

而今,再有2年,谭清泉就要退休了,他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愿望,“有机会再打一发导弹!”(操亚洲 王清勇 高泽华)

分享到:
(责编:高泽华、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