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透视甲午战争俄国战略野心:对华诱胁并举掠夺资源

赵春英

2014年07月03日10:15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沙皇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

恩格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认为,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拨起来的。”我们在叹服恩格斯深邃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的同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剖析沙皇俄国挑起事端、纵容日本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企图,以史为鉴,以明今事。

一、西进受挫,东进扩张,觊觎东北亚的出海口和领土

俄国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虽然它80%领土处于亚洲,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重心却在欧洲,所以俄国对欧洲向来有着特殊的情结,融入西方社会是俄国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特别是在每一个历史变动时期, 每一个关键变革时刻,每一个重大转折时候,总会以欧洲为参照系来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战略选择。

然而现实却是,西方列强始终不断对其打压遏制,东方亚洲诸国也一直对其严以防范,用“在东西夹缝中求生存”来形容俄国的生存、发展环境,一点也不为过。一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始终对俄国这只“北极熊”视为异已力量,对它有着极强的戒备心理和排斥行为,俄国以自己的方式回归欧洲的进程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东北亚各国在强大的“天朝”庇护下,高度戒备俄国的东进企图,加之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地广人稀,气候恶劣,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俄国在亚洲的发展。此外,俄罗斯民族对东方各民族在心理上始终抱有一种优越感,一种不屑与东方“劣等民族”为伍的心态一直普遍存在。

在中世纪时期,俄国推进西进战略,侵占了欧洲大片疆域,并趁西方列强进行海外扩张时,在陆权扩张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控制出海口,始终是俄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此后,俄国西进扩张由于受到日尔曼等民族的强势阻击,向波罗的海扩张受到芬兰等国的搏命抵抗,向南扩张受到英美等海权国家的遏制而深受挫折,打通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战略通道的企图难以实现。俄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欧亚主义路线,企图利用西伯利亚平原地势的特点,从乌拉尔山脉一路向东,武力打通通向太平洋的战略通道。特别是在1750年以后,随着清朝的衰败,俄国大举东进,强行闯入清朝势力范围,武力胁迫清朝签订了104个不平等条约。其中,1689年至1883年,沙俄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等等,霸占中国及其藩属4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

甲午战争后,俄国又瓜分了帕米尔高原一万余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租用旅顺、大连港口,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主导外蒙古“公投”独立,染指朝鲜内部事务,还将中国东出太平洋的深水天然港口、西进中亚的丝绸之路、北上西伯利亚的开发通道等战略要冲牢牢扼守在自己手中。

列宁指出:“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想夺取亚洲大部分地区,一贯推行这种政策,并且利用列强之间的一切矛盾和冲突来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俄国东进战略是一以贯之的,每次实施都打破了东北亚长期以来形成的力量格局,并将大块油滋滋的“肥肉”纳入囊中,这其中大大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使“天朝”处处受制于人,游离于东北亚重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圈子之外。

二、审时度势,趁虚而入,强化对东北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自秦汉以来至鸦片战争,中华帝国是一个拥有宗藩结构的国家体系。历朝都有不少的属国和藩邦,到明清时期,朝鲜、安南、琉球、缅甸、浩罕汗国、老挝、不丹等周围的大部分邻国都与“天朝”建立了宗藩关系,周边藩属的生存和安全,与“天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在这一时期,“天朝”在东北亚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之国”,拥有绝对的地区主导权,俄国虽有东进之意,但无扩张之力。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日益衰败的清朝无力顾及藩属国的安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打开中国长期闭锁的大门之后,开始侵略和吞并清朝周边国家,英国成为当时在中国获得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俄国也不甘示弱,积极向远东地区扩张势力,以谋求瓜分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这一时期,日本、俄国和英国取代中国,成为在东北亚地区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

1894年7月,正当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蓄意对中国清政府发动侵略战争之时,俄国政府通过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递交了一份外交文书,纵容日本侵略清朝,居心叵测地企图从中获利,实现本国东进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刚一爆发,俄国就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伺机而动。当战争即将结束时,沙皇政府于1895年2月和4月召开了两次大臣特别会议,商讨欲与日本公开对抗,以免日本走得太远、赢得太多,但因准备不足等原因,最终仍然未敢贸然出手。

甲午战争后,俄国一方面加紧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另一方面摆出一副欲与日本决一雌雄的架势。同时,俄国还与德国、法国结成同盟,来对抗英日同盟,以保护其在东北亚的特殊利益。俄国还联合欧洲诸强,以日本破坏远东均势为由,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管辖权归还清政府,并开始操纵“天朝”,允许其修筑“中东铁路”,为吞并全东北奠定基础,而此时的清政府对俄国心存感激之情,心甘情愿与俄国签订了秘密条约,将建造穿越中国东北、直抵海参威的“中东铁路”的特许权授予给“华俄道胜”银行。这家银行名义上是中俄共管的私营公司,但实际上却为俄国政府所拥有,归俄国政府管理,这为掠夺中国东北的财富埋下了伏笔。此外,俄国还积极拉拢清政府,企图把“天朝”政府绑到自己对日作战的战车上。在这一时期,俄国在东北亚的势力达到了空前之盛。

直到日俄战争失败以后,俄国才暂时调整了侵略方针,收缩了其在东北亚的阵地,主要经营北满。这一时期,东北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日本手上,虽然俄国在东北亚的影响力有所削弱,但对清朝的威胁仍然巨大。

如果说日本是甲午战争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俄国就是名符其实的二号得利国,它像一根“鱼刺”深深地插入“天朝”的咽喉,吞不下、吐不出。

三、内压外联,诱胁并举,掠夺东北亚地区的资源财富

甲午战争前,俄国虽然强占了“天朝”部分疆土,但很少染指“天朝”的内部事务。甲午战争后,俄国不但完成了对东北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强力渗透,还通过内压外联等手段,与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一起瓜分东北亚的经济利益,大肆掠夺“天朝”及其藩属的财富。

甲午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了中国外兴安岭、黑龙江、日本海、鄂霍茨克海等辽阔富饶的土地。在这片原属中国的美丽疆土上,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仅以外东北为例, 1840年只占清朝疆域的8%,但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却占全国30%以上,天然气、石油和铜、锌、铅、铋、银、镉、金、铟及其他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储量巨大,极易开发,还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丰富的淡水资源以及稀有的野生动物,特别是“海参崴”这一天然的深水港口,对于今天出入太平洋来说,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俄国对于强占的中国东北地区,穷极手段攫取自然资源,把一片富饶的黑土地搞得满目疮痍。此外,甲午战争后,沙俄政府利用“华俄道胜”银行,采用种种手段驱逐东北官贴和地方私贴,扰乱东北经济秩序。“天朝”为抵制卢布入侵,铸造了小银元并发行官贴,可终因国势不振而失败,卢布在东北肆虐,最终成为东北地区主要流通货币,这是沙俄掠夺东北财富的重要手段。

总之,俄国把日本作为工具,暗中协助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给中、朝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俄国则充分利用这场侵略战争,坐收渔人之利,猎取了对中国垂涎久已的战略利益,以此巩固和提高了本国在东北亚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分享到:
(责编:何天天(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