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南海舰队潜艇部队远海训练常态化 安全风险前所未有

2014年07月14日09:50    来源:中国军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远海训练常态化

潜艇出海。 周演成摄

潜艇,神秘而威武。

近年来,我潜艇部队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深蓝。随着世界海军强国反潜手段、装备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前进的每一步都面临挑战。

如何征服更深、更远、更复杂的海洋,在未来战争中出奇制胜?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矛盾和问题,将谋兵布局转化为搏击大洋的实践。

前不久,记者随潜艇走入大洋,亲身感受并见证我潜艇部队实战化训练。

仲夏时节,南海之滨。清晨6时不到,某海湾畔已然炎热难挡。

港湾远处是滨海旅游胜地,晨起的游人来到海边散步,一些渔船已经起锚出海。而军港码头一片静谧,一艘艘潜艇扶波静卧挺立,庞大身躯反射着黑黝黝的冷光,透出凛凛杀气,似乎转眼间就翻江倒海,让人不寒而栗。这里就是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

近年来,该潜艇支队加快实战化训练步伐,一次次潜行在深海大洋。支队先后有数十艘艇次完成战备远航,累计实射各型雷弹200多枚,创海军潜艇部队之最。他们还顺利通过了总部军事斗争准备检验评估,连续多年被总部评定为“军事训练一级师单位”。

这支被誉为“水下尖刀”的部队,是如何磨砺刀锋?水下潜行的一路上,随着训练任务的展开和官兵们的讲述,答案在记者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只有未知危险,没有海底浪漫

6时30分,“解缆!”官兵各就各位,潜艇徐徐离开码头。

潜艇的进舱口很小,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入。舱门关闭后,一种压迫感袭来。舱内狭小的空间,布满各种线路管道和仪表设备。在一个舱室里,不到两米的高度横着3层铺位,每个铺位1米多长,并排铺位的间隙也就一个转身的距离,比火车上的卧铺车厢要狭窄得多。官兵们要睡觉只能手脚并用钻进铺位,为了节省空间,有些床位就安排在鱼雷架上。即使这样,床位也只能按总人数的60%匹配。

舱内空间逼仄,温度也并不“宜人”。因为工作环境不一样,舱室之间的温差有三四十摄氏度:有的舱室工作时热得穿背心短裤仍然大汗淋漓,有的舱室披着棉大衣还冻得发抖。有些舱室噪音大得完全听不见彼此说话。

饮食也是大问题。潜艇内不能生火做饭,官兵执行远航任务时,吃的大多是罐头食品。常常执行数十天任务回来,有些官兵开始厌食。在远航中,淡水宝贵至极。每个人的每天用水量在一升左右。就连每周一次的洗澡,也是限时完成。因为环境所限,关节炎、腰间盘突出和肾结石等,成为艇员的常见病。高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环境,时刻考验着官兵。在潜艇中,一般人生物钟都会紊乱。“莫说完成任务,能在艇里待住就是奉献。”这就是记者的直接感受。

“小说中将海底描述得那样浪漫。其实潜艇在大洋潜航时,只有无边的黑暗,还有处处潜伏的危机。”本次任务的指挥员之一、支队副参谋长何献中告诉记者。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条路。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要用远洋大海来检验。相对于其他兵种,潜艇兵更危险,更艰苦。“悄无声息离家远航,没人知道我们正经历什么,一旦遇险,只能独自担当。”该艇政委赵盛格说。

“怕死不当潜艇兵”已成为官兵们的共识。何献中介绍,有一次远航,某艇经过连续航行,艇员极度疲惫,潜艇连续遭遇两次强台风袭击。在水下数十米抗风,潜艇横摇仍然达到15度。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电能,他们不开空调、不使用电灶做饭,仅靠饼干和火腿肠充饥,在高温下坚守岗位,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当该艇完成任务胜利靠上码头,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本光滑平顺的艇体上,长时间连续航行后,附着着密密麻麻的海洋附生物,它们已悄然在那上面安了家。

“安全不是保出来的,是训出来的。随着装备的升级换代,舱内环境已经有很大改观。针对未来战场的训练,才是潜艇兵最大的挑战。”此次任务的指挥员、副支队长陈卫告诉记者。

只在近海浅滩,怎能翻出大浪

水面行进1个半小时后,艇晃动得突然厉害了。“准备下潜!”在指挥室,记者看到,横频、深度等仪表盘数字开始不停地闪动。该艇艇长汪家友镇定自若指挥并下达口令。

“正负5度;5米、10米、20米……”第一次乘坐潜艇的记者,顿时觉得天旋地转。约摸20分钟后,随着深度加大,艇身渐渐平稳了。水下定位等数十个项目检查的训练一一展开。

“油加足、水补满,开到海上转一转;时间长、辛苦点,备好备品遛遛弯。”这句过去在部队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一些官兵对潜艇出海训练的态度。然而,近年来随着远海训练日益频繁,潜艇兵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样置身大海,站立点不同,看到的景象两样——在‘家门口’看到的是平静的港湾,走出去才知道海的浩瀚!”说起这一段经历,汪家友深有感触。

几年前,汪家友所在艇接到执行远海训练任务的命令,艇上一些官兵不以为然:“不就是距离拉长了一点吗?”可是,随着训练的展开,浩瀚的大海不客气地将一道道难题摆在大家面前:潜艇远离岸基,保障补给困难;远海环境陌生、海况复杂,一路上险象环生;训练持续时间长,官兵体能、心理经受巨大考验……

“潜艇到了远海大洋,许多情况是以前想都没想到的!”汪家友对记者说,尽管在这次远海训练中艇上官兵出了不少洋相,但坚定了他们的决心:要想制胜未来海战场,就不能满足于“家门口”打转转!

正如支队长王红理所说:“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是什么?就是走得远、潜得深、呆得久、藏得住、打得准,这样才有威慑力、战斗力。都用‘巨鲸蹈海’来形容潜艇兵,可‘巨鲸’在近海浅滩怎能翻出大浪?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远海大洋……”

如今,远海训练在该支队已成为常态。各部队枕戈待旦,雷弹、药品、备品配件等一应俱全,海上指挥组成员和所有任务艇员,均全时在位,一声令下即可驾艇出征。艇员之间,暗自较量的是“执行了几次战备远航任务”、“发射了多少枚战雷和导弹”、“一年出海时间有多长”。

离开苦练精练,哪来“一剑封喉”

在某舱室一侧,这里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集会议室、餐厅、医务室和休息室于一体。官兵们向记者讲起了“生死考验3分钟”的故事。

那天,支队某艇正执行远航巡逻任务,在数百米深的大洋潜航,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掉深。这是潜艇水下最危险的状况之一,若不能迅速控制下潜状态,到极限深度便会艇毁人亡。

此时,事发海域水深数千米,该艇失去浮力急速下潜,主电机舱管道因深海巨大压力而破损、海水喷涌而入……危机时刻,全艇官兵条件反射般的反应速度和指挥员果敢正确的应急处理,3分钟内,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环境中,关闭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阀门和开关,操纵了几十种仪器,将险情成功化解。

“化险为夷的本领,源自平日高难度训练打下的过硬技术。”随艇执行任务的支队长王红理和政治部主任何占良表示。

操纵潜艇,犹如“在刀尖上跳集体舞”,一个动作不协调,就可能让全艇陷入险境。过去,总觉得潜艇出海危险性大,确保艇和人不出事才是底线,训练强度、难度都要为安全让路,可在实践中大家感到,越是训练瞻前顾后,安全隐患就越多。

何占良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支队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进行训练改革,基础训练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与实战接轨;强化基础的模拟连续航行训练时间延长了1/3;封舱训练次数提升至原来的2倍……如今,灭火、堵漏等损管专项训练,从来都是“实打实”,人人参加、反复进行,直到形成机械记忆。与此同时,支队也不断做好科学防范,今年以来,该支队已经完善了10多项安全制度。

“随着海军远海训练的常态化,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前所未有。然而,离开一招一式的苦练精练,哪来‘一剑封喉’的制敌绝技?”支队长王红理出发前的这句话又回响在记者耳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安全事故,才能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官兵才能放开手脚投入训练,才能形成安全和训练的“双赢”。或许,这就是“水下尖刀”部队刀锋的奥秘所在。

此时已经入夜,孤身前出的潜艇依然游弋在深蓝海底。即使静默状态,潜艇上依然有1/3战位的官兵在值更待战。

分享到:
(责编:徐金玉(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