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全军肝病与艾滋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军医进修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内科传染病学、病理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军委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国际病理学会(IAP)及亚太病理学会(APASP)委员、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传染病病理学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中国体视学会常委、国家CDC及北京佑安医院等3家医疗或科研单位客座教授等,任Gut、SJG等国内外17种学术期刊编委或审稿人。近10年来,承担或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国家“863”、国家“973”、军队临床高新技术等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等。
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以下简称三○二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是我国肝病病理学科的最高殿堂,每天来自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疑难肝病病例,在这里一一被确诊。该中心主任赵景民是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科技银星”、全军首批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也是我国传染病病理学科最年轻的领军专家。
他带领课题组通过20年的科研攻关,绘制出了我国第一张覆盖地域最广、代表性最强、涵盖病种最多的“肝脏疾病谱”,他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国人群肝病谱构建与HBV相关肝病集成防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近日摘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何要花20年的时间与精力来绘制这样一张肝病谱?这张肝病谱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些疑惑,记者走进了三○二医院,见到了这位在我国肝病医学界成就显赫的专家。
苦练“点金术”
1996年3月,第二届国际肝病肝癌学术大会现场,还在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赵景民,用流利的英语做了关于“肝细胞粘附分子癌”研究报告获得满堂彩,这引起了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三○二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的关注。会议结束后,陈教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到三○二医院工作。
来到三○二医院看病的,大多数是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效果不佳的疑难患者,他们都希望在这里见到生命的曙光。但受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许多病例得不到明确病理诊断,很多人希望而来,失望而归。赵景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决定把临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科室研究的主攻方向,先从疑难肝病病例的病理标本研究入手,在提升病理诊断这个“金标准”的同时,刻苦探索“点金术”。
来到医院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掌握历史资料上,把1984年建科以来的所有病理切片从头到尾仔细研究了一遍。当看完最后一张存档的病理切片后,赵景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可以挖掘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富矿”!这些单调的切片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于是,他立即带领其他同志深入临床一线,详细了解每一例病理的临床情况,并克服工作环境简陋、设备陈旧、人手不足等困难,一边研究病理标本,一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赵景民和他的团队练成了“点金术”,该中心开展的病理技术项目、诊断技术逐步位居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之首。一些外地患者纷纷拿着肝穿病理切片,慕名找到赵景民要求会诊。经过赵景民和同事们的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复杂肝病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掀起,疑难杂症原形毕露,诊断豁然明确……来自全国31个省市及国外10余个国家超过2万多例的疑难肝病病理资料积累日益增加,取得突破的时机渐渐成熟了。
攻克肝病谱“三部曲”
尽管我国是全球肝病第一大国,肝病群体基数大、种类多,但当时国内医学界还没有摸清我国肝病的“家底”,对此类疾病的种类、特点、危害程度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出现疑难杂症,只能采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国外的诊断方案,由于种族、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外国经验对我国患者的病情并不是很适用,再加上新型肝病的不断出现,就此绘制一张适用于我国的“肝病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国内肝病病理、肝移植病理及其他传染病病理诊断与研究领域领军学科的带头人,赵景民承担起了构建我国首个肝病谱的重任。
“由于三○二医院是全国最大、全军唯一传染病医院,来这里看病的95%是肝病患者,这些患者分别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外40余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世界范围内都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坐拥“富矿”,赵景民心里有了底。他带领科研团队,奏响了攻克科研堡垒的“三部曲”。第一步,对医院保存的近3万例大样本肝穿、血清标本,进行统一标准的病理再诊断和实验室再检测,建立完整的临床资料库,进行临床数据资料分析;第二步,对2.5万多例肝穿病例进行长期、多次追踪随访;第三步,收集31个省市13.3万例具有代表性肝病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他们采取“波轮式”滚动向前发展的模式,分析病理、统筹计算、研究新技术、新药、新诊断试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年的攻坚战,我国第一张覆盖地域最广、代表性最强、涵盖病种最多的“肝病谱”终于问世了。这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我国肝病人群的肝病谱,涵盖了103种肝病,其中包括在国内首次发现的肝脏原发性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等8种肝病,它的绘制成功不仅明确了我国各种肝病临床、病理及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还为国家肝病的整体防控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赵景民课题组还创建了肝病种类逐级分层筛选,结合创新技术、常规技术和临床病理特点的“一筛三结合”疑难复杂肝病诊断新模式和多项新技术,使疑难复杂肝病确诊率达到98.8%。
紧接着,赵景民、徐东平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沈祖尧教授团队,以及北京大学庄辉院士三家科研团队将在“肝病谱”中占比重最大的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合力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17个HBV相关肝细胞癌早期风险预测分子,标志并研发了检测试剂,系统创建了适用于HBV感染不同阶段的动态风险预测模型,填补了我国对HBV感染疾病进展全程风险监测的空白,使HBV相关肝细胞癌风险预测跨越了10年以上。肝病谱构建等部分研究成果,被纳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14部主要肝病防治指南,有力推动了我国乃至国际肝病的整体防治水平。
20年坚守誓传承
三○二医院是国内最大的传染病医院,病毒性肝病是他们的诊治重点,也是科研攻关重心,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每天都在与传染病病原打交道,在“谈肝色变”的年代,大家往往避之不及,但赵景民团队兢兢业业、默默无闻钻研了20年。
“国家需要这个,我们就做这个,真希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摘掉‘肝病大国’的帽子。”话虽朴实,但话语中传递的信念却无比坚定,“科研成果的产出是有科学规律的,20年磨一剑,很正常。做科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静下气,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能有浮躁情绪。”
这不仅是赵景民一个人的信念,还是由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相关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合作十几年的共同信念。
几代人的积淀,和前辈们的薪火传承,让团队形成了一种好的科研氛围。有人看显微镜看得眼底出血,视力衰退明显;有人太忙,对孩子只能“放养”……赵景民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确实,他只是这支研究团队的一个缩影,透过他,我们看到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同一个理想与信念共同奋斗的身影。
生活就是一份沃土,你选择播什么种,必将收获什么果实。赵景民用默默的承诺和奉献,在302医院病理诊断的广阔平台上与研究中心全体医务人员一路执着地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中国肝病防治事业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