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实施心脏外科手术
2013年11月17日,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奇,连续五天实施手术抢救患者,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回家时晕倒在家门口。从昏迷中醒来,王奇预感自己情况不好,留下最后一句话:“明天把我的手术停了吧!”
12月1日清晨,王奇因脑出血经抢救无效在京逝世,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医学事业,年仅49岁。
生命之托,岂能懈怠!
从医26年,王奇始终把“名医名家名刀”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苦练医学技术,勇攀医学高峰。
心血管外科手术强调巧、稳、准、轻、快,是所有学科中要求最高的技术活。为了娴熟的运用持针器夹住肉眼都看不清楚的小针,王奇的办公室抽屉里,一直备着一个火柴盒,一只持针器,一个握力器,他没事儿就把手伸进抽屉做“针线活”,每天手术前都要练上半个小时。
他常说, “医生一把刀,病人一条命,手术室里只有直播,没有彩排!” 3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凯迪尔耶,因为心脏病的缘故导致前胸变形,一层薄薄的皮肤下,都能看见那颗小小的心脏在跳动。王奇反复研究病情后, 大胆采用外科修补术,仅用不到25分钟,就用涤纶补片修补好缺损处, 小女孩第二天就从重症监护病房回到了普通病房,获得新生。
王奇始终以“用一辈子钻研一件事”的精神,努力提高诊治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疑难危重病的技术水平,将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降到了百分之一以内,攻克了冠脉搭桥+室壁瘤切除等技术难题,完成了10公斤以下小儿外循环心脏手术300余例,开展的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超滤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不负重托,打造品牌学科
2004年10月,武警部队心脏病研究所在总医院挂牌成立,王奇作为急需引进人才,担任该科学科带头人。当时的心血管外科只有一名医生、一名技师、一台用了15年的体外循环机,没有监护室,一年只能做13台手术,多数还需外请专家。“一穷二白”的现状,激起了王奇的斗志,立志将科室建成首都一流、国内领先的心外科。
科室筹建初期,从监护室的布局、仪器购置, 到人员培训、充实力量,他都亲历亲为。他带队四下山西、七上内蒙、三赴沂蒙,走村串户为贫困老百姓义诊筛查先心病,一步步扩大病源, 精心做好每台手术,向打造品牌学科发起了冲锋。
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 瞬息万变,稍有疏忽,就会让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每一例手术前他都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力求将风险降低为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成功,他带领团队对每例患者进行术前讨论,术中备有多套方案。在术后监护过程中,每项操作都细上加细,并要求值班医生全天候守候, 对病情变化做到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处理。
12岁的琳琳,患有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共同动脉干,手术风险高、难度大。为了保证手术成功,王奇详细查看病人资料,精心制定手术方案。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但术后早期,琳琳一度出现了严重肾功能不全、无尿,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王奇坚持吃住在病房,24 小时陪伴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心肾功能变化。经过7天7夜的抢救,琳琳终于转危为安,又一个生命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延续。
经过9年的苦心经营,学科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特色鲜明。他先后带领团队完成心脏手术3643例, 年手术量从最初的十几例增加到了600例,居北京地区综合医院前列。
扶贫救心,奉献大爱
“我很难受,才九岁的孩子就因为贫困而失去了生命。”每次讲起先心病患儿的情况,王奇的眼里总是噙满了泪水。
先心病患儿在我国每年新增15万人,青海、西藏、新疆高海拔、缺氧,儿童先心病率高出低海拔地区2至3倍。由于治疗复杂、费用高昂,贫困家庭无力承担,1/3的患儿得不到有效救治,有的不到20岁就失去了生命。
2004年底,王奇在边远地区巡诊时发现,当地老百姓甚至基层的医生对先心病知识都不懂,常常延误治疗。王奇决心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把这件事做起来”。他决心要让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军队医院的温暖、享受党和国家优惠的医改政策,为党在少数民族同胞心目中树碑立传。
经多方努力,2005年7月以来,武警总医院与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开展了“扶贫救心”活动。王奇作为“扶贫救心” 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推动者,他一头挑起救死扶伤的大爱,一头挑起民族团结的大义,亲自率队赴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山西、河北部分贫困地区开展先心病筛查、义诊,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筛查先心病患者8万余例,以减免甚至全免手术费用的方式对2026名先心病患儿进行救治,成功率100%,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出生仅75天。
1岁的小患儿马澜齐,由于病情较重且家境贫困, 孩子的父母几乎要放弃,王奇主任看过孩子的病情资料后,答应给予收治,并尽量减少费用,一家人喜极而泣。术后6个小时,患儿呼吸循环逐渐稳定,意识渐渐清醒,手术圆满成功。当患儿嘴里喃喃地喊着妈妈时,患儿母亲泣不成声,紧紧握住王奇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山西患者左美霞,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式四联症, 走几步路就要蹲下休息,恋爱结婚只能是奢求。就在她即将失去生活的希望时,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王奇,如期进行了手术,术后愈合非常好,简直判若两人,回家后不久就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说“整个扶贫救心活动取得今天的成绩,王奇是联合发起人、积极推动者和有力实践者,他的仁心和手术刀,改变了众多贫困先心病孩子的命运”。
恪守医德,一身正气
“他是我见过的最好、最负责任的医生。”追寻王奇生前的足迹,不止一个人这样说。
自组建心外科以来,他手里曾经接过569面火红锦旗,从未接过一个红包。
王奇是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在他这里做过手术的有身处高位的领导干部,也有家庭贫寒的农民朋友,他都一视同仁。在他的眼里,只有病人的病情轻重,没有患者地位高低之分。经他治疗的患者当中,不少身居高职的领导,然而,王奇却没有因私事而找过他们。相反,他对生活窘迫的患者却关怀有加。
前些年,科里一名医生为患者开出了超标的抗生素,王奇发现后,当即掏出300多元钱将药买回,挂在医生办公室作为警示。
几百元的止血海绵和上千元的止血胶棒虽然用起来省时省力,但为给贫困患者省钱,王奇和团队靠精湛的技术止血,一针一线仔细缝合;普通的一根手术线,他都要给病人截成两段用,只为了能给病人省35元钱,多一天的生活费;心脏瓣膜病患,能修复他就绝不让病人换掉。他还经常要求医院为病人减免费用,发动科室的医护人员为贫困患者捐钱捐物,将自己饭提供给病人吃。
多年来,王奇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 每次都是从病房到家再到手术室“三点一线”,早出晚归,周而复始。人称“拼命三郎”。
长期站立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膝盖积水严重,但每有危重病人,他都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现场。做手术时间长了,膝盖积水疼痛难忍,他就靠墙坐着歇会;高血压头痛,就让护士揪揪头发接着做。
王奇患慢性咳嗽有10 余年了,可是一上手术台,他多年的慢性咳嗽就神奇地消失了。
“手术中绝不能分神,一秒钟都不能浪费!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允许有任何无关声音发出!” 这是他对学生们常提的要求。
他将手机号公布给所有病人便于咨询,奉献了自己几乎全部的休息时间。
一名退休将军深情地为王奇写了一首诗: “急病幸遇回春手,刀下患除去隐疴。技高品洁称楷模,当之无愧新华佗。”
王奇医治了千万患者的心脏,自己的心脏却过早地停止了跳动。但他医者的仁爱之心,必将激励全社会共同努力,治愈更多的心脏,挽救无数鲜活的生命。(闫嘉琪 程莹 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