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家里的事你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妈的。大家也都很惦记你,没有忘记你……”9月18日,川西邛崃革命烈士陵园中,空军转业军官、邛崃市市委干部赵庆珍对着一块墓碑说,这已经是他不知道第几次来这里跟“那边”的兄弟聊天了。
赵庆珍口中的“妈”其实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而是他这位长眠于此的“兄弟”的母亲。21年前,21岁的飞行员余江在一次飞行训练中不幸壮烈牺牲,身为余江同班战友的赵庆珍为了履行诺言,将余江烈士的母亲当做自己的母亲,全心全意默默尽孝21年。
从今天起您就是我的妈妈
1989年8月,赵庆珍经高考招飞入伍,成为空军飞行学员,来自四川邛崃的余江同年入伍,两人在飞行预校和飞行学院训练期间不仅同队同班,而且还同一个宿舍山下铺。赵庆珍13岁失去了母亲,余江10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相似的成长经历加上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连打开水、去图书馆都经常一起去。”赵庆珍这样描述他和余江。
在一次闲聊中,赵庆珍和余江半开玩笑地说:“将来如果谁在战场上牺牲了,或出现了其他意外,相互要为对方尽孝。”没想到一语成谶。
1993年8月23日,在一次夜航飞行训练中,余江不幸牺牲。
独子余江突然离去对已寡居多年的母亲程秀莲打击巨大,40岁失去丈夫,50岁又失去儿子,赶到飞行学院处理余江后事的程秀莲哭得死去活来,连续几天粒米未进,体重只剩下36公斤。
战友魂归长空,赵庆珍想起了当年与余江的约定,顾不上内心的痛苦,赵庆珍当即告诉远在老家徐州的父亲自己的决定:今后要替好兄弟余江尽孝,照顾程秀莲的后半辈子。让赵庆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自私”的想法获得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你就去做吧,我们支持你。”父亲的这句话赵庆珍至今记忆犹新。
余江出事后,赵庆珍每天都去招待所看望程秀莲,想方设法安慰老人,他握着程妈妈的手说:“余江走了,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而程妈妈却婉拒了。但赵庆珍没有放弃,三番五次地提出请求,深受感动的程秀莲终于答应收赵庆珍为“干儿子”,没想到赵庆珍“咚”的一声双膝跪地:“我不叫您干妈,从今天起您就是我的妈妈。”
不是亲儿子胜似亲儿子
程秀莲回四川后,赵庆珍坚持十天半月给妈妈写一封信,汇报自己在部队的工作生活,“余江原来每半月都给家里写信,我坚持给妈妈(程秀莲)写信,就是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希望她不要那么难过。”赵庆珍如是说。
1994年,军校分配到部队后第一个春节休假,也是余江牺牲后的第一个春节,赵庆珍没有回徐州老家,而是买了一张高价火车票赶到了成都,然后又坐了三个多小时的汽车去邛崃牟礼镇风林村找妈妈。程秀莲因儿子的牺牲,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继续原本老师的工作,离休后便只能借住在亲戚家。赵庆珍在寒风中奔走打听,终于在余江的二姨家找到了妈妈。
看到突然出现的赵庆珍,程妈妈十分惊讶,赵庆珍告诉记者说:“那是余江牺牲后的第一个春节,妈妈肯定是最难熬的,无论如何我要来陪她。”
为了不让程秀莲感到孤单,赵庆珍给妈妈办年货,陪妈妈守岁,跟着妈妈走亲戚,以往余江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大家很快都把他当成了亲人。
从此,赵庆珍坚持每年的休假大多时间都放到邛崃乡下来,来陪伴烈士妈妈,尽到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道。
1997年大年初二早晨,赵庆珍起床后发现习惯早起的妈妈还没有起床,在他连敲几次门妈妈都没有反应后,赵庆珍来不及多想,破门而入,才发现妈妈用来取暖的煤炉的火早就熄灭了,而程秀莲已经因煤气中毒失去了意识。
赵庆珍背上老人就往医院跑,直到下午四点老人才苏醒过来,看到守在病床边的儿子老人泪流满面。程秀莲总说:“江娃(余江)牺牲后,是赵庆珍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煤气中毒,又是赵庆珍救了我的命,没有赵庆珍我活不到今天,他虽不是我的亲儿子却胜似亲儿子。”
我什么也没做 妈妈为我付出更多
赵庆珍和妻子孟永凤2000年喜结连理,2001年迎来了他们可爱的儿子赵鹏程,现在,这个四口之家过着平凡而简单的生活。中午,程秀莲都会早早地做好饭,等着儿子、媳妇和孙子回来午餐,吃完饭赵庆珍会骑车自行车送妈妈去打麻将,下班再接妈妈回家,晚饭后还要陪妈妈在家附近散步,“妈妈最喜欢散步了。”这是赵庆珍常挂在嘴边的话。
1995年因身体原因停飞后,赵庆珍被分到空军导弹某旅,历任排长、指导员、参谋等职务,带起兵来风风火火的赵庆珍,生活中却不善言谈。看他到了成家的年龄,部队领导主动给他介绍对象,而赵庆珍却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要求:只要邛崃附近的姑娘。他说妈妈身体不好,没办法适应外地的生活,所以他只考虑邛崃附近的姑娘,这样才能照顾妈妈一辈子。
程秀莲也希望赵庆珍早点成家立业。1998年,有一次孟永凤的哥哥到程秀莲家来做客,程秀莲就主动询问孟永凤的个人情况,得知孟永凤也尚未成家,便表示希望介绍赵庆珍与她认识。
孟永凤说:“就像是月下老人的红线把我们两个栓在了一起。”十几年后的今天,孟永凤说起这话脸上仍然泛起一阵阵绯红,“我相信自己的选择,能信守承诺一辈子替牺牲的战友尽孝的人,一定是顶天立地的男人。”
孙子的出生让程妈妈有了含饴弄孙好的天伦之乐,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孙子身上,洗衣做饭、接送上学、识字读书,包括孙子的名字都是程妈妈亲自取的。程妈妈一提到孙子,心里掩不住的喜悦和幸福倾泻而出,她说二十多年来,最开心的事就是有了孙子,“现在我很幸福,就希望一家人平平淡淡地过日子。”这句话程妈妈不知对记者说了多少次。
赵庆珍说:“我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反倒是妈为我为这个家做了很多,帮我们带儿子、做家务,替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妈妈为我付出的更多。”
程妈妈那边更需要你
提到老家的亲人们,赵庆珍数次欲言又止,他说:“除了歉疚和感激,我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家里人对我的选择都很理解和支持,也真的多亏了我的哥哥嫂子,我才能在邛崃安心地照顾妈妈。”
赵庆珍的父亲赵龙治曾经是一名军人,虽然不识字,但从小教导兄弟三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且赵家历来有八字家训:诚实、守规、遵德、向善。也正如老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兄弟三人无一不是诚实本分的人。
二哥赵庆珠提到赵庆珍这个弟弟,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据他介绍,赵庆珍比他和大哥分别小了16岁和20岁,赵庆珍自小成绩优秀,哥哥们不论家里有多困难,甚至牺牲自己的孩子都要供赵庆珍读书。
赵庆珍还说,雅安和芦山两次地震邛崃都有很强的震感,当时二嫂就打电话跟他说让赵庆珍一家带着程妈妈都搬回老家去生活,“我们宁可拆了房子给你们盖,也不会让你们没有地方住的。”二嫂这样告诉赵庆珍。
“他们就是这么支持我的选择,父亲去世之前一直都是两个哥哥在照顾,我什么也没做,爸爸总是跟我说‘程妈妈那边更需要你。’”赵庆珍说完便做了一个深呼吸,平复了一下自己。
国家和社会需要“赵庆珍精神”
此前有多家媒体多次都希望将赵庆珍的事迹报道出来,但赵庆珍担心会再次揭开程妈妈的伤疤,也怕旧事重提会引起程妈妈的伤心,所以将所有记者的采访通通都回绝了,但赵庆珍的故事在同事、朋友之间早已不是秘密。
原邛崃市人武部部长杨军当年在牟礼镇调研走访时第一次听说了赵庆珍的事迹,非常感动,同为军人的杨军深深理解赵庆珍这份赤子情怀,当即上门找到赵庆珍,但仍然被赵庆珍一口回绝。后来几年,杨军一次又一次向赵庆珍提及此事,但次次都被赵庆珍婉言拒绝。
最后,杨军找到了赵庆珍当年飞行学院的同班同学、现任95655部队部队长李成民,通过他代为转达,希望赵庆珍允许他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让赵庆珍的这种执着、守信的精神能够影响更多人。李成民说:“我们不是要宣传赵庆珍这个人,而是为了让赵庆珍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把赵庆珍的精神传播出去,因为国家和社会需要它。”
采访快要结束时,记者问赵庆珍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赵庆珍说:“我就是希望一家人还能像原来一样过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日子。”(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