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张伯硕

2014年10月16日05:47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总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同时也为当代人所传承并在传承中演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其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等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品格心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动力。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都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存有割不断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对于匡正社会风气和教化民众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交汇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频繁交往过程中共创共享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是一种大趋势。但是,由于世界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特有的历史经历、精神记忆和民族性格,今天又面临着各自特有的生存环境和现实问题,故而世界上供人们享用的文化成果必然兼具多样性,必然会表现出异彩纷呈、“和而不同”的面貌。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各种文化的交汇、碰撞、交融过程中,中华文化必然、也应该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我们应学会在积极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服务世界和平进步和谐的巨大作用,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创新的精神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人们熟悉的经典名句,表明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就具有海纳百川、自我更新的传统。在当代中国,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但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国的实际就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在的影响。郭沫若在1925年写过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文中写道:文庙中的孔子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开场,欢迎远道而来的马克思,实际上表达了中国文化富含包容性的隐喻。经过交谈,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想不到在两千多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郭老笔下这个具有隐喻意义的故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结果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内在的联系。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我们只有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才能顺利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