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理想信念:回荡在世界屋脊的问答

■本报记者 丁海明 张 良 郭丰宽

2014年10月17日04:16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理想信念:回荡在世界屋脊的问答

  引 子

  世界屋脊有座山峰叫甘巴拉。在这座海拔5374米的雪山上,驻守着一群官兵。他们的平均年龄25岁,90后占了一半以上。

  和我们身边千千万万年轻人一样,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梦想五彩缤纷,对时代的纷纭多变、社会的正负能量,有着自己的感知。他们在街舞、“广场舞”和耀眼霓虹中走过都市,放下书包、脱下工装,告别了农舍里的爹娘,拥抱了忙碌于生意的亲友,怀揣着种种青春梦登上了甘巴拉。上甘巴拉之前,他们大都不知道这世上有个甘巴拉,也不知道这是个牦牛爬不上、鹰都不愿来的地方,更没想过守着这么个地方,究竟为了啥?

  上世纪二十年代最后一个冬天,一支战伤累累、衣衫褴褛的队伍,从南昌城头一路跌跌撞撞来到八闽大山深处一个名叫古田的小山村。他们心头,是大革命失败的沉重雾霾,是军阀重开战的乱云飞渡,是星星之火行将熄灭的深深忧虑,是红旗究竟还能扛多久的重重疑问……先辈们回忆说,从南昌到古田,这一路有许多人离开了队伍。

  古田,是决定我们这支队伍前途命运的转折点,当先辈们从古田重新出发,我们这支军队有了“魂”,有了一往无前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这一力量的支撑就是——理想信念。

  而今,距红军长征出发整整80年。一双双草鞋的足迹在历史风雨中渐行渐远,而作为红军传人,有一个命题时刻与我们相伴——理想信念的传承。

  从风云激荡的历史天空,到激荡风云的时代舞台,理想的大河而今在怎样流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与担当。

  一路追思无限,我们走向甘巴拉,走向万里边关。在高高玛尼堆前追问坚守,在座座烈士墓畔寻找传承。登临巍峨山巅,回望苍茫大地,我们聆听历史的回响,我们解读当代军人的答案。

  干打垒见证

  理想是顶天的脊梁骨,信念是立地的压舱石

  1、干打垒旧址前的忧思

  通往甘巴拉的路,上去艰难,下来不舍,总有老甘巴拉人离开又回来。

  今年,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诞生49周年,被中央军委以“英雄”的名义授称20周年。

  雪山之外,这个日子平静如水。对甘巴拉而言,这个日子壮怀激烈。夏仲昌,当年第一批甘巴拉老兵,选择此时重上雪山。

  68岁的白发老人,登临这样的高度,步履艰难。然而距山顶仅余10多米时,老人突然驻足,俯身用颤抖的双手摩挲着依稀可辨的痕迹:“就是这里,我们当年住的干打垒就在这里!”

  49年前,夏仲昌们的脚步声把甘巴拉从亘古沉寂中惊醒。近半个世纪来,守卫甘巴拉的官兵来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茬又一茬,三五年也好,十几载也罢……为什么每一次离别与重逢都热泪如涌,为什么不论离开多久都魂牵梦萦?

  “回来就是想看一眼,今天的甘巴拉还是不是我们当年的甘巴拉,今天的甘巴拉人还是不是我们当年的甘巴拉人?”夏老似乎不是在与我们对话,而是与苍茫雪山问答。

  走向这座海拔5374米的雪山,一路触摸到的绝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度与距离——是繁华尘世与冰峰雪岭的距离?是边关哨卡与闹市军营的落差?还是时代喧嚣、浮世人心与寂寞坚守的云壤之别?

  2、干打垒不在了,干打垒背后的东西能丢吗

  一位老西藏介绍,每年都有很多夏老这样的老兵,带着这样的忧思,重返冰峰雪岭。为何千里寻故地?他们来寻找心中不能失落的魂——干打垒不在了,干打垒背后的东西还在不在?

  老兵的担忧如晨钟暮鼓,响彻在甘巴拉,和万里边关许许多多像甘巴拉一样的哨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多少年来,把名字刻在甘巴拉的战士不过千人左右,但用生命筑起祖国万里边关的人何止万千。放眼四望,连绵雪山,有多少这样的山巅、驻扎着多少这样的哨所,就有过多少夏仲昌这样的老兵。

  霓虹灯下的新一代,可知道霓虹背后矗立着多少“甘巴拉”?穿越半个世纪,老兵带着忧患而来,忧患深处是期盼。

  3、有了它,可以山登绝顶;失去它,就会失去希望

  曾乘坐飞机飞越雄伟的冈底斯山脉的人也许并不知道,49年来,甘巴拉官兵引导军民航班50余万架次,以万无一失的优质空情,托举起中国空防网中一个坚固的支点,把飞越世界屋脊的这条危险航线,打造成世界公认的空中安全走廊。

  握着年轻一代甘巴拉人的手,夏仲昌语重心长:“年轻人,理想信念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就是我们当年的干打垒、我们心中的甘巴拉!”

  放眼万里边关,坚守理想信念,就是挺直我们这支队伍的脊梁骨。军队如此,国家民族亦然。

  一个人有没有理想信念,人生轨迹迥然相异;一支军队有没有理想信念,前途命运截然不同。历史用血的事实证明: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有了它,可以山登绝顶;失去它,就会失去希望!

  从古田出发的革命先辈,非有理想信念不能“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非有理想信念不能纵马江山、改天换地;

  干打垒年代的老兵,非有理想信念不能建设一个新中国,非有理想信念不能捍卫新生的共和国。

  今天,万里边关的风雪中,正是生生不息的理想信念火种,守望着祖国万里江山的安宁。

  玛尼堆见证

  有一种活法崇尚崇高,有一种人生不惜牺牲

  4、玛尼堆前的祭奠

  行走天路,随处可见玛尼堆;甘巴拉,有一座刻着“军魂”的玛尼堆。当年住在干打垒的战士,如今是堆下一钵骨灰。在这里战斗了20多年的某雷达团副团长张在安长眠于此;刚刚上山没几天的18岁士兵许正兵在此长眠……

  目光越过玛尼堆,座座圣洁雪山之中,安葬着多少先辈忠骨?祖国大地上,安葬着多少有名的、无名的先辈?

  离“天堂”最近的英雄墓地——海拔4750米的西藏班戈县烈士陵园,安葬着13位共和国英烈,其中4人是无名烈士;

  距祖国大陆最远的烈士墓地——西沙琛航岛烈士陵园,长眠着西沙海战时为国捐躯的18位英烈;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静静伫立98.9万座烈士墓园,数以千万计的英魂安葬其中,默默守望着他们为之牺牲奋斗的明天……

  朝饮晨露,暮浴残阳,冰冷的墓碑依然涌动热血衷肠。葬我于雪山,葬我于海角,一代代军人把理想信念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

  当年,从古田出发的队伍,人人心里都描绘着一个新中国,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没能看到新中国的黎明——为什么前仆后继、誓死不悔?他们用牺牲换取了国家的希望、走出了人生的壮美。

  这一切都在诉说,坚守理想信念是一种牺牲——

  血火岁月,每一天都是英雄祭日,每一地皆是殉国旧址;

  和平年代,边关的烽燧瞬间就把血点燃,祖国的召唤眨眼就把心照亮。

  5、慷慨赴死是牺牲还是收获

  牺牲就在眼前,牺牲从未远去。爬上甘巴拉,走过干打垒,拜谒玛尼堆,年轻的士兵开始思索魂系家国的前辈。

  纪念建党90周年时,军史专家披露了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数字:

  1932年7月,总政治部对中央红军和直属队党员作了一个统计,红军的党员从入党那天起,能活过3年者大概仅占1/4……

  今天,纪念长征出发80周年之际,我们难忘这场战斗:

  风雨兼程,一名红军女战士就要临产,而追兵已近,指挥员果断下令:“派出一个团打阻击,一定要打出生一个孩子的时间!”两个小时后,阻击团以不小的伤亡换取了孩子平安降生。有战士想不通,团长说:“同志们,咱们打仗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吗?”

  ——血火岁月的牺牲,赓续着超越时空的牺牲与新生,化作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托举起的和平天空。

  和平年代,军人何敢安享和平?98抗洪簰洲湾19勇士、汶川抗震英雄陆航团官兵,还有孟祥斌、陈大桂、沈星……在这个多惑的时代,一个个铁血军人,一次次作出义无反顾的生死抉择;

  万里边关,从踏勘边界牺牲的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到怀抱钢枪、立身为旗的年轻士兵,逝去的,忠骨埋于他乡,活着的,独饮边关风雪。他们用生命擦亮了一个个甘巴拉的名字,却把自己的名字化作耸立的高山、无言的边关。

  ——和平年代的牺牲,无声融入了都市乡村的宁静、孩子们的甜梦。

  6、“被祖国需要”的幸福,“为人民牺牲”的崇高

  甘巴拉官兵拥有这样一个集体记忆——

  第一次独立值机,屏幕上出现第一个飞行目标亮点时,带班员问:

  “这是什么?”

  “飞机。”

  “不仅仅是飞机!那是几百条人命,是国家的荣誉和咱们雷达兵的尊严!”

  一句叮咛,千钧嘱托;此时无声,一默如雷。一位名叫何元的战士日记记载:“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感到我和祖国、和那么大的军人职责联系在一起!”

  不当兵,国防离你很远;一从军,国防就在肩头。汇入时代洪流的青春如此美丽,与祖国同在的人生何其崇高——这种取舍之间,正是军人品格的熔铸。

  什么是牺牲与收获的辩证?脚下是一寸领土,心中是广袤江山;舍弃的是一家团圆,拥抱的是万家幸福。

  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信念?习主席在党的十八大闭幕时曾深情瞩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理想信念的珠穆朗玛,这是理想信念的漫漫征程。甘巴拉耸入云端,边关军人的理想信念却深接地气——牺牲中,是“被祖国需要”的幸福;收获里,是“为人民牺牲”的崇高。

  雪山阵地见证

  血火里百炼成钢,诱惑中岿然不动

  7、雪山之巅的仰望

  当兵当到离天最近的地方,最不缺阳光。而离太阳最近的雷达方舱,却长年不见天日。

  当甘巴拉盯着枯燥的雷达屏幕时,家乡的同学正盯着ipad、iphone的七彩屏幕;当雪山在甘巴拉的视线里变成长城垛口,年轻的同辈正把一座座雪山想像成香格里拉……

  山上繁星点点,山下正霓虹闪闪。甘巴拉人心中,什么是真正的甘巴拉?

  ——扎根甘巴拉19年、雷达站最老的老兵王胜全坦言:你知道吗?晴天迎着太阳、雪天迎着风雪站在这里,我们有多么自豪!歌里不是唱吗?“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18岁的新兵何昊楠笑道:你可不知道,我们甘巴拉的夜有多美,站在这里,一踮脚就能摘星星,而心中那是万家灯火。这时候啊,我们心中就会唱起这首歌:“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

  这是回荡在万里边关的歌。雷达站教导员李再华认为,从“老甘巴拉的革命乐观”,到“90后的革命浪漫”,都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听着这样的乐观与浪漫,心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里面,有一份释然;这里面,有直指世道人心的答案——天边边的哨所,以此抵抗诱惑!

  今天,一路流血、一路牺牲的军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莺歌燕舞面前,血火熬煎远去,醉享太平的危险却扑面而来……

  甘巴拉的风雪警示,信仰的缺失悄无声息,信念的缺钙无声侵蚀,诱惑与坚守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拔河。

  万里边关的风雪说明,战胜诱惑的,不是一刹那心血来潮的崇高,不是一瞬间昙花忽现的自豪,而是日复一日的寂寞坚守。

  一位曾登上甘巴拉的将军面对雪山洒下热泪:警惕太平盛世的诱惑,抵御理想信念的迷失,边关将士是最好的教科书、整容镜。盛世清明,可思和平是血火换来?太平岁月,可筑烽火高台于心头?若真被暖风熏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醒世恒言,就是泣血的忏悔录、绝望的墓志铭。

  9、唯有坚守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雪山之巅的回答里蕴藏着这个时代的大课题。

  49年来,在甘巴拉雷达站花名册上留下姓名的千百名官兵,无论来自哪里,无论戍守短长,无人主动中途退场——是什么让这些热血男儿如此执著地选择坚守?

  49年来,甘巴拉雷达站所属空军某部一茬茬新兵,无论家境如何,无论学历高低,无一不争先恐后坚决申请分到甘巴拉——是什么让这些青春少年如此义无反顾选择奔赴?

  放眼万里边关,从全军海拔最高的河尾滩边防连,到全军离首都最远的什布奇边防连,到全军封山期最长的红山嘴边防连……一代代戍边人把这句话刻在边关:不把领土守小了,不把主权守丢了。

  唯有坚守,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国家,一民族,总有这样一些甘于寂寞的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中,擎起祖国的天空,撑起民族的希望。

  寂寞的人并不孤独,坚守的人才是脊梁。当后人深情回望,他们才是历史的星空。

  祖国版图见证

  军队不可无军魂,军人不可无灵魂

  10、祖国版图前的拷问

  甘巴拉有一幅堆砌在阵地上的祖国版图,这也许是离天最近的祖国版图。一代代官兵在这里驻足,感受戍边的荣光,思索人生的价值。

  今天,有人感慨:如今的年轻人,理想太遥远,我只活在当下;信念有何用,我只要快乐每一天。

  今天,有人质疑:多少年轻人是为了从军报国的事业来当兵?从军只是“就业”,军装只是个“饭碗”。

  今天,有人心灰:当理想已丢掉麦克风、信念已退缩到墙角,而被抹黑、被戏说、被解构的党史军史却充斥视听……

  没有与生俱来的理想信念,只有生死相依的价值认同。审视当下,怎样才能培育理想、凝聚信念,在抵御“政治转基因”的暗流涌动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寻根古田,我们发现,《古田会议决议》里,有多少现实思想问题,就有多少“纠正的方法”。敌人曾这样评价从古田走出来的红军——“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去马上就熔化了”“昨天在我们这里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

  哪一代人入伍时都可能带着各自的“私心杂念”,不可想像,每个人入伍前都怀着多么崇高的革命理想。今天,面对在万里边关的士兵,我们触摸到了军队这个大熔炉的炽烈温度。

  11、传承不了理想信念,就无法续写先辈荣光

  离天最近的祖国版图,是年轻士兵感受使命担当的精神通道——守不住理想信念,就守不住红色江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金一南教授说:“我们这一代军人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让下一代军人也踏上我们的肩膀,该是我们的重任”。

  军旅传承,血脉赓续,这是一个拷问当代军人的大课题:我们沐浴着多少先辈的荣光,我们可曾丢掉了多少先辈的理想?

  坐享前辈荣光,我辈脸上无光。万里边关戍边人最懂得,从嘉兴南湖起航93年,从南昌城头亮剑87年,从古田村头出征85年……走了这么远,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能忘了秉承这个“为什么”继续前行。

  听听甘巴拉人给儿女们起的名字吧!高蕾、杨宇翔、熊思雪、胡思雅……雷达兵、飞机、雪域、雅鲁藏布江都在其中——难道,这仅仅是生命的延续?

  12、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一场永远的战斗

  一路行走边关,一路泪洒心田。

  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孤塞飞鸿绝,边关家万里……

  康西瓦,普兰,札达,麻栗坡,万里边关一座座烈士墓园,坟茔卧黄沙,墓碑擎苍天……

  与我们同行的摄影记者刘应华今年54岁,从1986年扛起相机至今,已经49次登上甘巴拉。问这位拥有36年军龄的老兵为何如此眷恋雪域边关,他说:“在山下待久了,上山洗洗心……”

  军队不可无军魂,军人不可无灵魂。在政治考验、战场考验、利益考验的风雨中,理想信念是一棵心中的树,在风雨中洗礼,在风雨中成长。

  1929年12月28日,古田大雪,布衣草履的红军在会场廊柱下点起一堆篝火。雪白火红,这团取暖之火化作理想信念之火,从点燃就不曾熄灭,到什么时候也不能熄灭。这团火,传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中。

  《古田会议决议》里,有5条当时的“入党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

  这是当时一个年仅8岁的政党的真实状况,与今天我们作为执政党的入党条件相比,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然而正是这时代的变迁,折射出这样的真理: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生的战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而言,是永远的战斗。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