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168名新兵与13个革命烈士家庭“结对认亲”

■本报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李 勇

2014年10月22日03:15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168名新兵与13个革命烈士家庭“结对认亲”

10月12日,第1集团军某旅新兵看望烈士戴振平的母亲李应礼老奶奶。

  本报记者 朱 达摄

  习主席在视察新疆军区某红军师时强调,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广大新兵是强军兴军的新鲜“血液”,在其身份转换期帮助他们“定好调”,坚强“主心骨”,塑造“精气神”,将红色基因的源头活水在第一时间灌注到新兵心田,对于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

  传承红色基因,需要部队各级党委着眼实际,卓有成效地创新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开拓新思路,运用新手段,探索新路子,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新兵血脉,引导新战士在坚定信仰、塑造品格中,增强献身强军实践的使命感。

  在这里,我们特意编选了第1集团军某旅和广州军区某通信团创造性开展新兵“铸魂育人”工作的两则新闻,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编 者

  结对烈士亲属、聆听战斗事迹、追寻强军足迹……10月12日,烈属李连家一下子热闹起来——第1集团军某旅新兵大队12名新战士代表登门“认亲”。至此,这个旅新兵大队已组织168名新兵已与13个革命烈士家庭“结对认亲”。

  “每一个革命烈士的家庭,都是一座培育英雄主义精神的课堂!”这个旅新兵大队政委顾金东告诉记者,他们主动与驻地13位在边境作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家庭“结对认亲”,为的是将一颗颗英雄精神的火种播进新战士心田,让红色基因流淌进当代军人血液里,化为自觉献身强军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记者在烈士李洪平的家里看到,12名新战士怀着崇敬心情,聆听烈士李洪平83岁父亲李连的讲述:30多年前的一次边境作战中,自己的大儿子李洪平为掩护战友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用铁血军魂履行了在请战书中留下的“攻如尖刀,守如泰山”的誓言……新兵二连三班新战士宋垒是国外一所著名高校的留学生,今年回国探亲时,他毅然中断学业参军入伍。他告诉记者:“英雄精神催人奋进,我要继承烈士遗志,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要祖国需要,我将奉献自己的一切!”

  铭记苦难辉煌,肩负使命担当。在烈士孙家荣的遗像前,新战士们肃立,脱帽、鞠躬、默哀。烈士孙家荣是在边疆作战中抢运27名伤员时中弹牺牲的,做到了“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新战士李国强神情凝重地注视着英雄年轻的脸庞并道出心声:“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战友’这两个字的分量,那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宝贵情谊。”

  据介绍,3年前,这个旅主动与驻地民政部门沟通,与13个革命烈士家庭建立联系,并利用新兵入营、考学入党等时机组织官兵上门“认亲”,先后有2300多名官兵成为烈士家庭的“新成员”。他们帮助照料烈士长辈的生活、收集编写烈士事迹材料,与烈士家庭定期开展“讲战斗故事、唱战斗歌曲、诵战斗诗篇”互访活动。今年新兵入伍后,该旅邀请烈士亲属担任新兵营连“辅导员”,请他们到新兵营连作报告,教育新战士传承血性基因锤炼过硬本领;利用营区宣传橱窗向新战士展示13位英烈的请战血书、战斗日记和照片等遗物。同时,他们还在旅政工网上开设“烈士纪念堂”,组织新兵在网上讨论交流,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使命责任。前不久,上级对这个旅新兵大队进行摸底排序考核,新战士们士气高涨,抽考的5个训练课目优秀率均在90%以上。

  广州军区某通信团新兵营开展网祭英烈活动

  “先烈的血液在我们心中流淌”

  ■汪灿明 吁 青 李绍伟

  献上一束“鲜花”,点燃一支“蜡烛”,洒下一杯“清酒”。10月中旬,广州军区某通信团新兵营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网祭英烈活动。

  伴随着《血染的风采》的旋律,新战士们围在电脑前,轻点鼠标,敲击键盘,“点燃”香炉,书写挽联,寄托情思,向革命先烈致敬。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形象,让新兵们的神情凝重起来。

  在烈士纪念碑旁的留言板上,有这么一段哀思:“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你们血染的风采,我为你们自豪;青春有了军营的洗礼,我为自己骄傲,希望将来有一天也能把名字留在部队的荣誉史册上!”

  写下这段感怀的新兵名叫胡纪青,略带书生气的脸上,多了几分超乎同龄人的自信。曾就读于陕西理工学院的他,来自大别山区将军县金寨,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军入伍。今天,当他看到共和国59位金寨籍将军浴血奋战的英烈事迹,再一次深受触动。在“英雄事迹大家讲”论坛区,他化身“红色宣讲员”,把自己从祖辈口中听来的故事与战友一同分享,追寻先烈英雄事迹。

  “英烈名录”下,数百位英烈的姓名罗列眼前。点击姓名,生平简介、英雄事迹、荣誉勋章一一映入眼帘。面对着一座座烈士雕像,阅读着他们的故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慢慢地严肃起来,仿佛在透过屏幕与之对话。来自南昌的新兵黄佳欣说,每一名英烈就如同一本无言的教材。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能忘却,正是那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给我们带来这幸福的日子!”在读了“浙东刘胡兰”李敏烈士的事迹后,新兵潘雨晴的眼眶红了。从小家境优越的她,初到军营极不适应,训练中动辄就以“皮肤过敏”打掩护,打扫卫生捂着鼻子往后退。而今天,她沉默了,一股劲儿在心中暗暗升腾:“同样是一头齐耳短发,同样是20岁,还没有来得及做完青春梦就为了理想信念英勇就义。李敏烈士的事迹,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

  “英烈纪念堂”中,一处“无名烈士碑”前“插”满了鲜花与蜡烛,不少新兵“驻足”凝思。“时间模糊了他们的姓名,岁月销蚀了他们的尸骨,英雄事迹虽无法一一追溯,但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流血牺牲,让先烈的血液在我们心中流淌!”大家郑重地为无名烈士们敬上了一杯“酒”。

  “透过网祭英烈,在兵之初的日子里,让他们读懂军人血性与奉献牺牲,也让他们把血气方刚化为信念与使命!”网祭活动结束后,团政委孟安甫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股力量的传承,也将指引着他们走好今后的从军路。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