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穿越绝壁,伸向十万大山深处。载着医疗队员和药品器械的面包车缓缓前行,一面红旗迎风飘展,上面“303医院博士医疗队”几个大字格外醒目。6年来,这支医疗队行程数万公里,留下了真情服务边海防军民的闪光轨迹。
“专家号”送进十万大山
广西多山,素有十万大山之称。
博士医疗队队员、皮肤科主任谢方明,对6年前第一次深入山区巡诊记忆犹新:一名村民因脚底刺伤处理不当诱发感染波及整个小腿,不得不面临截肢;一名肺结核并发大咯血的患者,被误诊为消化道大出血土方土治,年轻力壮的汉子几乎丧失劳动能力……
博士医疗队队员李松明同年赴南沙永暑礁巡诊时,战士小刘突发肠梗阻。他连夜与医院专家视频连线联合会诊,小刘转危为安。
“山区村寨和边海防部队医疗条件亟待改善。”谢方明和李松明将医疗情况向医院党委报告后,院党委作出决定:在做好体系部队卫生保障的同时,派出博士医疗队深入边海防部队和山区村寨进行巡诊,并拿出专项经费救助军民。
博士医疗队把“专家号”送进十万大山。平南县山区农民陈双江患双侧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医疗队队员、骨科主任林舟丹为他实施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跟踪治疗,半年后陈双江就能下地干活了。
空军某部士官小陈与妻子结婚8年迟迟没有孩子。医疗队队员刘尚文全程跟踪治疗,一年后夫妇俩圆了孩子梦。近年来,刘尚文带领生殖普查小分队,走遍边海防线上近百个连队和村寨,为千余名军民提供了医疗服务。
为军民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广西山高林密,边海防一线哨所、站点和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寻医问诊困难重重。为此,博士医疗队建立起了巡诊一次、帮带一批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一批医疗人才的“三个一”机制,给老少边穷地区和边海防部队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龙州县金龙乡大霍村到乡卫生院需要走25公里的山路,村里卫生所医生李立顺只会开感冒药和止痛药,遇到其他疾病只能往乡卫生院送。博士医疗队跟村里签订帮扶协议派博士驻点帮带,并安排李立顺到医院学习进修。经过指导帮带,李立顺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使村卫生所医疗救治能力大大提高,村民再也不用动辄翻山越岭到乡里看病了。
像这样的乡村卫生所,博士医疗队先后帮扶了150多个。他们发挥技术优势,每年分片区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航空军医技能培训班、边防部队心理辅导培训班等各类学习培训班10多批次,培养医疗骨干3500余名。
针对体系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力量薄弱的实际,博士医疗队把医疗质量标准化建设确定为帮扶重点,从病案书写、无菌操作、诊疗流程等方面入手,帮助基层培训一批业务骨干、推广一批先进技术、合作开展一批科研项目,有效提升了基层部队医疗保障能力。某师医院在博士医疗队的帮带下,能独立完成肾穿刺手术、静脉穿刺术等许多过去无法开展的手术,官兵后送率大幅下降。
科研为服务提质增效
2008年春,博士医疗队在猫儿山脚下的高寨村巡诊时,发现村里有20多个村民患有肾结石。经过医疗队救治,这些患者顺利康复。
医疗队调查发现,石灰岩质硬水是导致当地结石病多发的原因。为彻底根除这种病,他们一方面从饮食习惯等方面给予村民详细指导,另一方面商请当地政府为该村挖掘深水井,倡导村民喝弱碱性井水。队员余小祥和战友申请了两个关于结石防治的研究课题,在他们的帮扶下,120余个村寨告别了结石病高发的现象。
博士医疗队队员蔡文娥在一个村寨巡诊时发现,一种叫做“龙眼参”的民间药品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特殊功效,便主动与地方专家合作,申请广西民族特色药材研究项目,最终获得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目前,该药在广西地区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
“坚持服务与科研双赢,才能达到服务质量最大值。”医疗队队长、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主任李红政说。2010年西南地区遭遇大旱,养殖大户杨寿成的3000余只雏鸡夭折一大半,他情绪低落甚至产生了轻生念头。参加救灾服务的李红政及时对他展开心理疏导,很快稳定了他的情绪。他提出的《严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对策略和技巧研究》课题,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博士医疗队相继完成“边防部队和贫困山区心理问题的流行学调查”“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中海贫血疗效观察”等50余项医学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全国、全军科技进步奖,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边海防军民的质量。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