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1超声速巡航导弹
【环球军事报道】11月6日,距离第十届中国航展还有4天,展馆内外正在进行紧张的拆箱、组装、布展,而现场组装的一款中国外贸版重型反舰巡航导弹,吸引了提前赶来探馆记者们的眼球,该导弹的气动布局和外形结构,酷似俄制“宝石”反舰导弹和印俄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导弹。
根据空军世界网站的资料,关于中国引进仿制“宝石”的说法,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偶有所闻,但随着中国鹰击-62、鹰击-12、鹰击-18反舰导弹相继入役,一般认为解放军已对传统的俄式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失去兴趣。世界范围内,这类导弹目前也只有印度还在继续研制。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的CX-1导弹令人大感意外。不过作为一件外销产品,这又似乎可以得到解释,近年来中国军工巨头偶尔会推出一些与本国装备发展方向并不相符的新型装备,专门用于外销,这些产品大多为自筹资金研制,且研制难度较低,进度较快。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与CX-1同属参考俄“宝石”导弹研制。历经十余年发展,目前已有10艘印度海军大中型舰艇和4个陆基导弹团装备了此型导弹,总数约200-300枚。这一数字距离2000年俄印合作时提出的10年内生产2000枚导弹的目标差距巨大。而印度试图在该导弹基础上发展空射型“布拉莫斯”导弹的努力则遭遇较大挫折,原计划2012年装备,但测试工作一拖再拖。最新的消息是今年内进行试射,明年装备,印度计划继续发展缩小型“布拉莫斯”-M和更先进的高超音速“布拉莫斯-2”导弹,目前都还只停留在模型阶段。
CX-1海陆通吃的背后是北斗的支撑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官网提及即将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军贸产品CX-1导弹武器系统。CX-1导弹武器系统采用车载机动发射(也可适应舰载倾斜发射),能够打击敌海面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等各型水面舰艇,同时具备对地打击能力。CX-1导弹武器系统具有如下特点:突防能力强,可采用多种弹道形式,末段采用低空掠海飞行攻击舰船,进一步提高突防效能;.毁伤效果好,战斗部质量大、命中速度高,对于舰船目标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反应速度快,采用无依托阵地发射,自动化程度高,作战反应时间短,导弹飞行速度快,可实现对敌快速打击和撤离;作战使用灵活,可实现舰载或车载发射、使用平台多样,可换装不同战斗部、采用不同飞行弹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对地或反舰作战;火力覆盖范围宽,通过弹道机动可实现对40km~280km范围内的目标打击,火力覆盖范围宽。
从性能特点来看,CX-1导弹的性能重点是在反舰上,或作为岸基或水面舰艇的对海打击的重要手段。但在反舰性能的同时,CX-1又兼顾对地攻击性能。一般来说,中程反舰导弹的制导体制一般是中段惯性制导(INS)+末段主动雷达制导。但中段的惯性制导系统在生产、装配、控准、初始对准的过程中,惯性器件的误差不能完全消除,加之惯性制导系统的误差又会随着导弹飞行时间的增加而累积。所以对于远射程的反舰导弹来说,还会辅以中段的数据链指令修正,以弥补惯性制导偏差。新世纪后,普遍在惯导系统中引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来进行纠偏。GPS的特点是定位和测速精度高,全天候、连续实时地提供高精度的三维速度和位置信息,误差不随时间积累,而且价格又便宜,所以就出现了当下在空地、反舰导弹上都在普遍使用的GPS/INS复合制导系统。
GPS/INS系统的引入,成功解决了反舰导弹制导系统的误差随射程增加而累积的问题,因此,对于反舰导弹而言制导精度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导弹可以规范出更多的航线转弯点。进攻时规避敌方的防空雷达、防空导弹阵地的覆盖,选择薄弱区域突破成为可能。同时,攻击路线、弹道形式上更为多变,降低对方预警时间,打击的突然性、突防效果成功率也随之提高。反舰导弹通过前期的航线规划来避开障碍、复杂的地形地貌,可以成为“廉价战斧”,具备打击地面目标的能力。这也正是CX-1导弹海陆“通吃”的技术前提。但此前完整GPS卫星导航星座只有美国一家具备,美国只对国外用户开放精度较差易受干扰的C/A码,所以我国现役导弹的导航系统对运用GPS持保留态度。不过随着我国自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INS的复合制导系统,也将在我军的中远程导弹、制导弹药上大范围应用,我军的远程打击手段必将会进一步丰富,打击能力又将上一个新台阶。
不同类型弹药的融合共架发射是大趋势
据悉,“航天一院”将CX-1导弹武器的“科技树”设计为海上、陆上目标的“通吃”还只是第一步,还进行深度融合通用化发展。此前频频亮相珠海航展的A系列远程火箭炮、M20战役战术导弹,可与CX-1导弹进一步集合到一个通用发射平台上。这种不同弹种间的融合集成,是未来装备的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最早出现的就是火箭炮与战术导弹发射平台的整合,众所周知,1991年海湾战争中亮相的美国M270 MLRS自行火箭炮与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的融合共架发射。M270的6发一组的火箭炮发射模块可换成1枚ATACMS战术导弹,变身为载有6发火箭弹和1枚战术导弹的远近兼顾的综合火力打击平台。而在前几届的珠海航展上航天一院、航天科工等火箭炮、战术导弹的研发机构也展出过类似产品。比如上一届的航展上,航天科工展出的BP-12A战术导弹与SY-400火箭炮就可做到共架发射,一侧发射箱是一枚BP-12A战术导弹,一侧是4枚SY-400火箭弹。至于,不同口径火箭炮的融合,在去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我国展出的SR-5远程火箭炮就是将122毫米口径与300毫米口径两种火箭弹有效整合,确保火箭炮在不同规模和形式的作战环境中,获得更灵活高效的打击能力。
再看“航天一院”旗下的A系列火箭炮,虽然发射单元有发射筒、发射箱的差异,不过口径上都是300mm,所以在上一届航展上,展方介绍说可以做到发射单元上的通用化。而且A-100、A-200、A-300火箭炮的射程上限基本上是在100km、200km、300km,所以三者的融合能很好地做到火箭炮火力上的全面覆盖。
不过火箭炮的战场定位毕竟是灵活战斗部组合下针对部队营地、装甲集群、前沿工事等的面杀伤性武器,即使它们引入了简易制导乃至GPS/INS复合制导。所以在“航天一院”的通用火力打击系统中又引入了M20,这一追求打击精度的点杀伤战术导弹。M20战役战术导弹的最早亮相是在2011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采用双联装箱式热发射,当时根据展会模型推算,M20弹长约为6.7米,直径上在0.7米左右,战斗部为两级圆锥设计。当时公布的靶场试验录像中,M20几乎以精准的垂直角度命中了模拟的3层大楼,其远程打击的精度可见一斑。所以A系列火箭炮与M20战术导弹的融合,构建起了300千米范围内点面结合,中远近全面覆盖的打击火力。而CX-1的加入,不仅使系统具备了对海上目标打击能力,更是以“廉价”巡航导弹的身份完成对陆上目标的低空突防,使得“航天一院”这一陆军通用打击系统(简称GATSS)的打击能力更为立体化。
堪称小国“核武器”的陆军通用打击系统
最终“航天一院”将火箭炮+战术导弹+巡航导弹都统一通用到了8×8重型越野底盘这个总重45吨左右的发射平台上。对于这三种类型弹药的配置上大致是:可携带A-100火箭弹10枚,或者A-200火箭弹8枚,或A-300火箭弹8枚,或M20导弹2枚,或CX-1导弹2枚。这一火力打击系统将具备精确打击50km~290km内的军事设施、军事阵地、通信枢纽等地面固定目标,中小型水面舰船/快艇等海面移动目标和装甲车辆等地面移动目标的能力。当然这一火力打击系统威力的发挥,还需由指挥控制系统、无人侦察等构建的C4ISR信息化指挥系统的支持,才能构成快速响应、战场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毁伤评估这一作战模式的完整封闭环。
这种将火箭炮、战术导弹、反舰巡航导弹在一个体系下的集成,从成本效益上来讲,这三种弹药的指挥侦察、气象保证、弹药运输、后勤补给等系统上的统一通用合成化,不仅利于战场上的协同指挥,也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侦察指挥、后勤保障等系统上的重复建设、精简了兵种人员的编制,降低了这个系统的采购、使用成本。这种将火箭炮、战术导弹、反舰巡航导弹集合在一个打击系统内,从本质上来讲,其实也就是我军三军信息化指挥平台下的火箭炮部队、二炮战术导弹部队、岸防导弹部队的缩影,是这三个兵种的迷你集成版。不过这种体系完整的对陆、对海的打包解决方案,在世界上还是尚属首次。这种创新对于对于军贸出口的买方是颇为理想的,也更适合于中小国家建立自己的“战略反击”系统和综合立体火力打击体系,堪称小国的“核武器”。(鸣谢:航空网、空军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