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思(右)在长春市和平大世界古玩城一间店铺内与店主讨论一件伪满时期的藏品(12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耗资数百万元,从国内外收藏万余件抗日战争时期文物,对于民间收藏家王锦思来说,这是令他最引以为傲的壮举。
从一位普通职员到一名抗战收藏家,从逛古玩摊时的偶然发现到把抗战收藏当成事业,从无人知晓到成为公众人物,王锦思用18年时间进行着他的“抗战”。
走进王锦思的家,各种抗战时期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图片集、诗集、地图……王锦思对万余件各类藏品如数家珍。
其中,一份1931年9月22日的《东京日日新闻》报纸号外尤其珍贵。这张号外是日本侵略者占领长春后,为了纪念战争“胜利”而发行的。报纸上的图片反映出当时长春宽城子陷落,日本侵略者向城市行进,日本旗在飘扬,这是侵略者自己对侵略行为最直观的记录。
“当我犹豫是否决定要踏上‘国道’来到‘新京’(今长春)的时候,那里有‘羞砖耻瓦’般的皇宫。”这句话出自王锦思收藏的一份名为《昨夜的歌》的诗集。一位爱国青年在“满洲”感受到了强烈的耻辱感,并把感慨汇成数十首诗歌记录下来。
为了丰富收藏品的种类,王锦思还曾三赴日本寻找侵华物证。王锦思在日本的旧货市场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例如日本侵略长春的相册、地图等,装了好几大箱。“当时我还担心海关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查扣,好在都平安运回来了,这些文物的价值太重要了。”王锦思说。
王锦思告诉记者,把东西买回来、搞收藏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一直在寻找让这些抗战文物“说话”的机会。近几年,王锦思不断奔走于各地纪念馆、展览馆,也在北京等地搞过不少短期和长期展览。最近,王锦思受到武汉市一家展览馆的邀请,正在琢磨进行一次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展。
“自己收藏的辐射面太窄,这些藏品应该有一个平台去服务社会,让大家了解更丰富的历史。”王锦思说。为了早日实现开办专门博物馆的梦想,王锦思正在与朋友们努力奔走着。
有人感叹,王锦思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除了搞抗战收藏,王锦思还经常参与帮扶战争亲历者、幸存者等活动。在众多社会活动中,王锦思有一个他最为看重的身份——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
今年8月,在王锦思的倡导下,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块堪称国宝的中国唐代刻石于1908年被日本军队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
以王锦思为代表的民间追讨文物行为,一时在中日两国引起强烈反响。历史学家王仁富这样评价王锦思:他是一个有头脑、有热情、有情怀、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投身抗战收藏事业,用自己的默默努力揭示历史真相,这种执着让人感动。
收获社会赞誉的同时,王锦思的执着也受到了来自亲朋的不解。“家人和朋友都劝我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再坚持了。但我觉得,我虽然放弃了很多生活上的享受,但收获的成就感是他们无法感受到的。”他说。
王锦思告诉记者,搞抗战收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非他的终极目标。“其实我也收藏了很多见证中日友好的藏品,希望有一天我们两国人民能够回到友好交往的道路上。”
如今,像王锦思一样热衷于涉日收藏、抗战收藏的民间收藏者越来越多。有人支持鼓励,也有人进行质疑。对于自己所坚持的事业,王锦思坦言:“或许现在我们发挥的作用有限,但相信历史会承认我们的价值,为此,我也会继续坚持下去。”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