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空军预警学院某实验室灯火通明。满头白发的高玉良教授眺望窗外,凝神思考。
多年来,攻关在我军信息对抗前沿领域的他,就如同茫茫夜色中的探路者,从未懈怠。
前些年,我军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装备,其保障长期依赖进口,国内新装备的研制也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高玉良心急如焚:“研究国外的先进装备,掌握领域内的前沿核心技术是科技人员的神圣使命。”
“一年内完成该型装备所有关键核心组件研制,不要一分经费投入!”这是高玉良向有关部门立下的军令状。正可谓一语惊四座——要知道,高玉良团队面对的这个装备,很多都是“黑盒子”,他的“军令状”靠谱吗?
一年后,高玉良团队如期提交了答卷。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神一样的速度?谜底如今揭晓了:原来,在该型装备引进初期,他们就全程跟踪,在部队装备上一泡就是几年……
熟悉高玉良的人都知道:大家都能做的他不会去争,做不了、受制于人的事,一定会看到他冲锋的身影。
那年初冬,高玉良调研发现,某新型装备,因缺乏相应的电磁环境,无法正常开展实战化操作演练。 机关急、部队急,高玉良更是寝食难安:“装备放在训练场上当摆设,这是科研人员的最大失职。”他积极向总部业务部门请领任务,又星夜兼程地为该型装备的配套建设拿具体方案。
为使部队实装演练更具针对性,高玉良在沿海周边地区一蹲就是几个月,昼夜不分地盯着屏幕,收集了上千种电磁环境数据,为作战训练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完善试用,“某型装备战场环境模拟及作战训练系统”成功研制,为我军该新型装备的实装、实战训练探出了新路。
“战争只有进行时!假如战争明天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引领高玉良冲锋的军号。
某型系列雷达是目前部队性价比较高的主战雷达之一,装备部队数量较多,由于研制时受技术限制,抗干扰能力较差。高玉良主动请缨,带领团队雨淋日炙、风餐露宿,连续在山上奋战了100多天。在调试阶段,由于劳累过度引起胃出血。但他仿佛忘记了病痛,硬撑了20多天,最后昏倒在雷达前。
“探路者,就要保持冲锋的姿态。” 高玉良说。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