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酒泉11月18日电(吴杰、李为、屈杰文)武警甘肃总队酒泉支队政治委员刘兴贵,入伍30年来,扎根大漠,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强军梦,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9次被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武警总部评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所带支队党委被表彰为“武警部队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
(一)
支队驻地自然条件艰苦,驻守最远的中队离支队机关530多公里,很多中队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在履新后的第一次党委会上,刘兴贵说:“部队点多线长高度分散,但官兵思想不能散;执勤官兵能被大风吹倒,但思想不能被大风吹跑。”
2009年开始,支队为部分中队重建或搬迁营房。为确保每座营房都建成百年工程,刘兴贵几乎全天候奔波在这几个中队之间,他的配车一年跑了20万公里。
任支队政委后,刘兴贵没完整休过一个周末,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奔波在茫茫戈壁路上,平均每半个月到基层中队检查一遍。2010年9月,长期的劳累使他本来就很严重的双腿静脉曲张形成大面积血栓。手术做完后的第7天,他签下“一切后果我自负”的保证书,冒着提前出院可能会引起腿部肌肉萎缩、甚至造成终身残疾的危险,匆匆回到部队。
在刘兴贵和支队党委的带领下,6年来,支队新建8个中队营房,扩建装修和绿化了3个中队营房营院,为11个基层大中队建起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场所,官兵们告别了喝水难、吃新鲜蔬菜难、洗澡难、用电难、打电话难的历史。
(二)
“大漠戈壁风高天寒,但我们绝不能让官兵的心里结霜。”这是刘兴贵多次在支队常委会上讲的话。
2013年4月12日凌晨,阿克塞中队二班战士黄鑫突患急性胃痉挛,肚子剧烈疼痛。当兵同住一班的刘兴贵,不由分说,背起一百来斤的黄鑫就往几公里外的医院跑。赶到医院时,大家才发现政委身上竟只穿着秋衣秋裤。
支队乃至总队官兵都知道,23年前,刘兴贵的妻子王巧燕因车祸导致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他照顾。任政委后,两人相距800公里,他把照顾妻子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只有15岁、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有人私下劝他:“孩子为家务分心会影响学业。你是个政委,可以派个战士去照看一下。”
“战士是用来站岗执勤的,又不是领导家的保姆。”刘兴贵说,“虽然愧对妻子,但妻子能理解我;如果建不好部队、带不好兵,就更加愧对妻子……”
(三)
2013年8月,刘兴贵的堂弟路过支队时,找刘兴贵给私车加油,被他拒绝了。堂弟很不满意地说:“不就是一箱油吗,用得着这么认真?”刘兴贵却说:“一箱油虽然不多,但就侵占部队利益来说,和十吨、百吨性质没什么两样!”
一次,在支队驻地承包工程的同学于明找到刘兴贵,拿出装有10万元的红包放在他办公桌上,坦承自己要承包支队修建新营房的工程。刘兴贵诚恳地对这位同窗好友说:“我不能用组织给我的权力去换取任何个人的私利。”
只要处于公心,就不怕得罪人。一次,机关某股长位置空缺后,宣传股一名干事和另一名干部符合晋职条件。这名干事找到一位地方领导给刘兴贵打招呼,希望给予重点照顾。有人认为支队干部转业等好多事情得到了地方支持,这个人情应该给。刘兴贵却没有答应:“选用干部的权力在党委。谁的能力素质强,党委就选用谁。”经过公开考核、群众测评,这名干事落选。
6年来,支队先后制订《党委机关加强作风建设具体措施》等制度,明确干部任用、士官选取、经费管理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等15类敏感事务的办理程序、公开办法和监督措施,给权力设定了“高压线”。支队建设大项工程近百个,提拔使用干部、选取士官等工作都得到官兵的认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