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精神文化的追寻

■吴纪学

2014年11月22日06:11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精神文化的追寻

  近读王贤根、吴潮海合写的《千古长城义乌兵》一书,内心不由得为之一动。这部记述戚家军筑长城守长城及其后裔护长城的长篇报告文学告诉我,戚继光麾下的兵将竟是来自浙江的义乌人。原来,生长于山东的戚继光,先承其父登州指挥佥事之职,屡立战功,升任山东指挥佥事。后调往浙江海防前线,指挥招募的义乌兵平定沿海倭寇,安宁了东南沿海。随后又奉命北上,率义乌兵修长城,守长城,靖边保民。为了使官兵安心边境,长年守卫,他采取家属随军的办法,于是那些义乌兵就在长城脚下置家定居,繁衍生息,其子孙后辈一代代守望着长城。

  千百年来,导致人群迁徙的,不外是自然灾害、兵燹战火、军队征战。世界上不少次军事远征总是把一部分军人世代留在了拼杀征战过的土地上。在我国,一些人躲避天灾或战乱,惜别祖居家园,成为另一地的客家人。宋朝南迁,使许多人从北方到了南方。成吉思汗马蹄西驰,他带领的一些人便定居在了欧洲。而义乌一直记着他们的一些乡亲跟随戚继光南荡倭寇、北筑长城的壮举,创造了也属于他们的一份光荣和骄傲,书写在代代相续的家谱上;他们还派人九次北上调查,寻找义乌兵的后裔。而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也牢记着遥远故土,保存或补修着不全的家谱。两地都在追寻,情同此心,心系家谱。终于,作为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家谱,把相隔千里的陈、叶、曹、骆、王、吴、孙、许、张等姓氏从家谱上对接起来,连起久远的祖脉关系,并开始了新的往来。

  毕竟是400多年前的事,风流云散,人去时迁,沙掩土埋,当年筑长城的细节已经十分渺茫难觅,这对于以真实为生命的报告文学来说是面临的极大难题。为此,作者不辞辛劳,多次亲自踏访,遍查史籍,吹拂历史烟尘,在搜索累集大量星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长城上的点点遗痕,后裔们居住的村落,生活的习俗,提供的点滴信息,对照古籍、方志上的记载,求证曾经的存在。抚宁县石门村寨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设立的石门路的所在地,那里残存的砖墙、老街及周围屯兵的操营镇、守卫的城子峪等处的关、堡,让人听到了久远的回音。辨析古墓群中石碑上的刻记,看到死者的义乌籍贯。椴木峪名字的来历,凝固着千里迢迢投奔丈夫的义乌妻子的忠贞和聪慧,“媳妇楼”因妻子们镇守御敌哨楼得到戚继光“忠义报国”题字的褒奖而久传。桲椤叶饼的美味是义乌兵炊事员艰苦中的有心创造。“清明祭”的盛大场面弥散着义乌的风俗……

  对生于长城脚下长于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作品做了倾情的描写,形象鲜明,生动感人。因为他们的身上有着义乌兵的基因,长城与他们尊敬的先祖直接联系在一起,他们就更懂得修长城的艰难和意义,因而也就从心里对长城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依依深情,也就自觉地把看护长城当成神圣的重托,庄严的天职,永远的守望。孙振元常年攀爬巡查,还要将此重任交付给儿子。许长福一人终日在崎岖山间穿行,风餐露宿,不怕孤独寂寞。张鹤珊为巡护长城,几乎隔两天就上一次山,巡视一遍长城,规劝制止有损长城的行为,一年竟穿坏了6双胶鞋……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敬慕祖先的后裔,进一步强固了长城与义乌兵的关系,也才使今日的长城依然雄伟壮观。

  从某种角度看,也可以说《千古长城义乌兵》是一部寻根的文学作品。寻根,就是追寻一段历史及其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是远去的昨天的现实,不论屈辱疼痛,不论光荣绚丽,都是不能忘怀的,特别是后者,特别是直接关系到的地区和人群。这部作品更多地着眼于现实。今日的义乌人用义乌兵保家卫国、坚忍不拔的精神促进义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国际商贸名城的建设;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则引进义乌的模式和经验,促进长城脚下经济的振兴。义乌、长城脚下,两地遥相呼应,携起手来,共同鼓张腾飞的双翼。作者殚精竭虑采访写作,就是在追寻长城的精神,义乌的精神。虽然形成这两种精神的是地域文化、氏族文化,但它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必将更宽广更深远。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