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敞开心扉,会发现,像《火红的感叹号》中的故事(刊于本报11月5日《故事兵阵》),原本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可能还不止一个。
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可能一开始就通达,也不可能一直通达下去,种种原因会导致我们在某一个时段自迷或被迷。要避免迷失进而沉沦,要么自觉,要么他觉。所以,佛教文化中有“迷者师度,慧者自度”之说。
能够自觉,最好不过,如果不能,必定靠他人“引度”。由于“引度”是在关节点上进行,甚至是在临界点上展开,而让我们刻骨铭心,于是化作心中那“火红的感叹号”。同样,如果是我们有能力将他人带离迷途,就意味着,在他人的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因为我们的出现而变得不再一样,变得精彩和美好。由此提升我们的人生意义和生活的价值。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心中也有一个“火红的感叹号”,从未向外人道起过。前不久,央视播出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勾起一代中国人尚未远去的记忆,也勾起了我的记忆。在一个历史镜头中,出现了我的身影,那是1984年大阅兵,我作为英模代表登上天安门前的观礼台。即使今天,让我回忆那次参加国庆观礼的最大收获,仍然是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那一刻。因为是这个横幅激起我内心的感动和激动,实现一次精神上的升华。
大学生的真诚问候,蕴含着一种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折射出高尚与伟大基于什么和源自哪里,进而让我们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何为价值和怎样实现人生价值,何为幸福和怎样赢得幸福这些根本问题。
弄清这样的问题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对于处在特殊状态下的我来说更重要。作为一个农村青年,入伍仅仅4年时间就获得了许多军人整个军旅生涯而不能获得的荣誉:荣立一等功,获得二级英模奖章,成为全军英模,并且因此实现当军官的梦想。虽然这些还不至于让我成为“范进中举”第二,至少在一个时间里飘飘然。路在哪里?尤其是精神之路在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对照一个个凋零于历史尘埃中的英模,这未必不是一个决定自己命运的问题。
当我悟出北大学生实际上是以一个特殊方式,表达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深深感激和景仰时,我觉悟了:谁能够超越自我,把自己与社会、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谁就可以凤凰涅槃,将人生变得绚丽和精彩。
有了那次顿悟,我矫正了方向,走上人生的坦途,从此再不迷失。一路走来,不断修养和提升,走上国防大学教授的岗位。
《火红的感叹号》告诉我们,思想教育并不神秘,也不必都贴上标签,以示正式和隆重。一个轻轻的抚慰,一次人生关口的点拨和心灵的沟通,都能产生催化效应。当然,这需要责任与担当者的主动,需要发现美善的眼睛和感悟美善的灵魂的配合。
《火红的感叹号》还告诉我们,每个人处在不同阶段,成熟度存在差异,困惑的内容和表现就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还是需要消除困惑,需要觉悟。或者自度,或者他度。既然存在他度,这个社会就永远需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责任者和担当者。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