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孙燕、特约记者邵敏报道:深秋时节,朱日和演兵场,全军首次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演习正酣。与以往“搭帐篷、抬担架、写伤票”的救治场景不同,单兵生态监测腕表、单兵卫生信息盒、军医手持机、战救数据转发器等一批新型卫勤信息战救装备登场亮相。随着由85医院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这些新装备投入使用,伤员在哪里、伤情怎么样、施救情况如何等战救信息实现“一网联”,救治要素互不联通的情况不复存在,我军战场救治能力实现新跃升。
该研究所所长连平说,由于缺乏信息数据支撑,传统的野战救治模式前后方救治要素背靠背作业,容易出现“打乱仗”现象。该研究所攻关10余载,将多项信息技术融入野战救治模块,研发出全军远程医疗系统、野战电子伤票、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实兵交战战救训练系统等信息化战救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将战场搜救、伤员分检、伤情检判和手术作业、指挥终端等多个模块进行融合,开辟高效快捷的战场“生命通道”。
走进野战救护指挥所,只见战救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屏上,“伤员”求救信号频频显示,电子态势图上一个个闪烁的红点,清晰地标示出“伤员”和前方军医的准确位置。单兵战伤信息与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伤员坐标、伤情、野战电子病历等信息一目了然,卫勤指挥员适时下达救治指令,实施精准高效救治。
信息奔流,各项检查救治情况不断更新;灯光频闪,药品器材发放等数据实时呈现。现场观摩的军事医学专家认为,伤员未到信息先行、伤员救治信息随行、战救信息融合共享已成为我军野战救护能力新的增长点。该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科研成果为未来战伤救治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