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主流军事网站公布全球坦克十强,K2成亚军
自封“东亚无敌”的K2“黑豹”
中国国防报 张乃良 陈宇
就在韩国国防采办机构宣布将于2017年部署100辆左右K2“黑豹”主战坦克后,韩国一家主流军事网站公布了自己评选的全球最强10款主战坦克。通过比较各款坦克的防护力、火力及机动能力数据等,德国豹2A7坦克傲视同群占居榜首,韩国K2紧随其后排名第二,而美国M1A2名列第三。按照网站分析,K2的综合性能进入世界三甲,总体性能指标全面超越日本10式、俄罗斯T-80U坦克等潜在对手,成为东亚地区排名前列的“猛虎”。
强烈的坦克情结
从历史上看,韩国人对于坦克的记忆可谓是刻骨铭心,有着特殊的情结。在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朝鲜人民军的T-34坦克曾将韩国和美国的军队从三八线一直赶到釜山附近,几十万韩国军队溃不成军……这一经历成为韩国军队的“切肤之痛”。20世纪70年代,韩国总统朴正熙正式下令自主研发坦克。于是,韩国第一种自行生产的K1坦克面世。接着,韩国又在K1系列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K2主战坦克的研制。2004年,新型K2“黑豹”坦克样车研制出来。K2被国内形容是“全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一种主战坦克。不过,由于K2频频出现严重问题,却一直拖延了的军方采购计划。
火力不逊
韩国方面表示,K2的国产化率能达到77%,投产后还将提高到98%左右。K2坦克采用自动装弹机,战斗射速至少能达到6发/分。由于弹药布局的变化,K2的主炮弹药基数增加到了40发,与T-72(39发)、日本90坦克(40发)基本相当,炮塔弹药也实现了隔舱化。此外,自动装弹机极大地减轻了乘员的体力消耗,炮塔内部空间也相对宽裕。炮长位置从早期的炮塔右侧改到了炮塔左侧,一旦装弹机出现故障,炮长可方便地操作排障,或进行人工装填。
K2曾经考虑采用140mm的滑膛炮,由于导致整车过重而最终采用莱茵金属集团生产的55倍口径120mm L55滑膛炮作为主炮。该炮与“豹”2A6的主炮一样,膛压高,初速高,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在使用德国最新的DM53穿甲弹情况下,可在2000米处穿透800毫米厚的钢装甲板。据悉,韩国为K2坦克专门开发了型号为K276的钨芯穿甲弹,可在1000米击穿7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威力虽逊于DM53穿甲弹,但已超过美军早期贫铀弹的水平。
防护不弱
在硬防护方面,韩国设计师们在K2车体和炮塔前部以及两侧也采用了类似于法国“勒克莱尔”的模块化复合装甲,可以方便地更换受损的装甲模块或者换装新一代装甲。除采用模块化装甲结构外,K2还引入了软杀伤和硬杀伤结合的主动防御系统。采用类似于德国AWISS的主动防护系统,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计算机控制榴弹发射器发射榴弹迎击来袭的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反应时间约0.1秒。
此外,K2主战坦克还在K1主战坦克的基础上对机械以及电子系统进行了大量改进,并使用了耐蚀耐热的合金装甲。据网站介绍,K2另一项号称世界首创的功能就是可利用一个水下通气管迅速潜入水中达4.1米的深度,浮出水面后可立刻投入战斗,这不禁让人想到潜艇的作战方式。另外,坦克的自动装弹机设在炮塔尾部,尾舱顶部设有两个泄压板。
从被动防护能力来看,K2车体由新型轧制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复合装甲属于韩国自行研发,两侧各安装了5块10毫米厚的可拆卸式夹布橡胶屏蔽裙板。K2车体顶部也安装有附加装甲,该车装有在俄罗斯“窗帘”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动防护系统。计算机内储存有敌方各种反坦克导弹以及炮弹的特征数据和预编的射击程序。当传感器探测到来袭弹药时,随即把信息传送给计算机,由计算机判断出来袭弹药的类型和型号之后,指令拦截器对其发射拦截火箭弹。
评头论足 真的东亚无敌吗?
从韩国方面公开的技术指标看,K2在火力、机动、信息化等方面达到了当前世界一流水平,但是考虑到韩国的工业基础及研制主战坦克的经验,K2能否达到其宣称的技术性能,世界第二东亚无敌,还存在颇多疑点。
首先,网站的排名往往是非官方行为,或者受到后台操纵,仅仅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所谓的排行。分析认为,韩国力捧K2,无疑是为了吸引世界注目,获得更多订单,为其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机遇。比如,韩军宣称K2的潜渡深度为4.1米,是潜渡深度最深的坦克,同时也是世界上首种可将整个炮塔完全没入水中的坦克。其实,俄罗斯坦克潜渡深度基本都能达到5米以上,而且韩国陆军还装备了33辆T80U,相信韩军对于T80U的潜渡性能不会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失明”的做法,难免会让人对K2的性能指标产生合理怀疑。
同时,坦克炮管进水将会造成极大的射击安全隐患,这在实战和训练中有过深刻教训。K2若将整个炮塔完全没入水中实现潜渡,必须对坦克密封及出水后的射击反应时间带来更大的考验。
K2的关键技术基本都是引进的,很少由韩国独立研发。在坦克技术方面,装甲防护技术和高膛压火炮、穿甲弹技术,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核心机密,绝对不会随意转让给其他国家。从现有资料来看,K2坦克90%以上的部件都可以通过许可证方式生产,只有坦克动力组中的变速箱是纯韩国产的部件,其中,武器、动力主要来自欧洲,火控主要来自美国。这些引进的分系统,单个性能指标都出类拔萃,把它们装在一起能否协调一致、发挥出最大系统性能,还需要实践的检验。看来,K2距离实现真正的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道路依然漫长。(林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