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中美必有一战?专家:两国关系不是你死我活【2】

2014年12月12日09: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2014年的中国不是1914年的德国

如今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的一些矛盾冲突与一战时期英德之间的矛盾有着本质不同

首先,冷战后的美国国际外交战略是根植于美国现代国际安全模式理论——“民主和平论”之上。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看,所谓的西方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之间即使发生冲突,不会倾向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而专制国家之间以及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较为容易发生冲突,且更倾向于动用武力解决。因此,让专制国家“民主化”就成为解决国际冲突实现世界和平的最佳手段。

分析这一理论所奉行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国家一些人把一切不符合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取向的国家和集团均列入“专制”行列,而在解决矛盾的手段选择上,更倾向于建立一套联盟体系下的国际干预机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采取经济制裁或单边行动。

其次,一战中英德之间的利益诉求和矛盾与中美之间的矛盾诉求并不相同。英德之间存在的矛盾不仅是针对殖民地争夺的问题,同时也是争当欧洲霸主,实现控制世界主导权的问题。在一战前期,德意志帝国从长期分裂中走向统一,急速膨胀的国力使德国迫切需要适应国力发展的资源掠夺地和产品倾销地,与之相伴的是,德国军国主义对于问鼎世界霸权的野心,唯一的障碍就是当时控制大量殖民地的英法等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战亦不可避免。

反观中国,中华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浴火重生,和平共处和快速发展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诉求。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在冷战结束后呈现出多极化倾向,由美国一极主导的世界格局正在演变为一极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在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更为紧密,利益诉求相互关联,发展中的大国在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的环境下与霸权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一旦爆发战争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之间在当下国际环境中走向全面世界大战的几率微乎其微。

最后,中国周边的地缘环境和一战时期的地缘战略格局也不相同。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老一代领导人一直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联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整个亚太地缘结构中并不是争夺而是互补的关系,只要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合理合法,在解决与周边国家矛盾中争取大多数,就完全不必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当今国际秩序的双重维度来看,中国将建立一整套“新兴国”与“霸权国”关系的新模式

国际体系变迁的本质是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转移,从而形成大国在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关键问题是这一过程是通过何种形式来调整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起源和战后国际秩序调整来看,大国间的权力争夺基本上都是通过暴力方式实现的,比如武力兼并弱小国家、武力争夺殖民地、通过霸权战争争夺体系霸权等。

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以及主权规范的深化等原因,大国间的霸权战争越来越难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方式已经逐渐由原来的军事征服变成经济、外交领域的争夺和通过建立军事、经济同盟关系来挤压对方的战略空间。从这一角度来看,国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实现与他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奠定了外部基础。

首先,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以单方面追求本国权力为目的。中国并不认为现在的大国关系是一种零和游戏,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其他大国的影响力下降。中国一直强调,“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世界许多国家已经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受益。

其次,中国奉行共同安全的新型安全观。在西方大国战争史上,正是由于新兴大国不断谋求自身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疑虑和恐惧,也不得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大大提升了军事对抗的紧张度,许多战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与西方新现实主义思想不同,中国反对美国奉行的绝对安全观,反对美国推行所谓的“先发制人”。因此,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在深入思考世界格局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矛盾后,系统地提出了共同安全这一全新安全模式。

中国主张“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架构”。中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中,遵循优先发展经济和优先解决国内问题的原则,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虽然也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来说是很滞后的;中国相对于其他西方大国的现代化军事水平来说也是较落后的;从1979年~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减少近200万人,足以说明中国在安全战略问题上并不是通过增加军事实力来实现发展目的的。

中国和平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与世界各国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但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结成排他性的、针对第三国的军事联盟,中国坚持不结盟的方针,大大避免了西方历史上那种大国军事结盟引发战争的可能。

历史上,西班牙与荷兰、英国与西班牙、德国与奥匈帝国、英法集团与德奥集团,英法美与德意日等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无不是围绕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展开的。而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处理自身与国际环境关系的一个最基本国策就是反霸,但不称霸、不争霸,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不称霸是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既定国策。

第三,中国遵循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希望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与霸权国展开军事、经济、外交等多领域的协调和沟通。历史上新兴大国与霸权国的战争或与其他大国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试图改变、推翻现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引发的。

而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尽管中国认为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不公正、不公平之处,造成了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障碍;但另一方面,中国也认为,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能够为中国提供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采取的基本国策是融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在反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内容的同时,愿意严格遵守现有的国际法准则,遵守世界经济贸易的基本规则,在维护现有国际法、WTO准则的同时,逐步和平地改造现有国际秩序。中国对现有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历史上那些新兴大国试图推翻已有国际秩序而引发与其他大国发生战争的悲剧。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多元融合发展的文化生态模式,降低了东西方文化对撞所造成的战争冲突的可能性

在历史文化方面,世界范围的大国往往以救世主、上帝之子、先进文明代表者自居,对那些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发动了无数场战争。而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包容性,从一开始就降低了因文化意识形态不同而与其他大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文化。孔子和儒家把“和”视为天下大道,对那些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儒家提倡文化的包容性,并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传播是其他东亚国家的一种自发行为。

今天和平发展的中国更是严格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方针,对一切中小国家都以平等身份相处,更不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到其他中小国家身上;对其他大国,中国坚持合作和发展的方针,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相反,对西方国家的文明,中国本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汲取了许多合理的文明成果。

此外,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就也让更多国家了解了中国文化,认同中国的发展经验。从中国角度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中心资本主义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你死我活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文明增加了一种崭新的选择模式。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和平发展进程中,中国没有与任何一个大国发生过全面战争,这已经是人类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或许这才是一战百年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中国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而且会比过去走得更好。(宋立炜 齐耘 作者单位:解放军边防学院)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煜(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