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电力天路”水电兵(强军路上)

史志强 王志明
2015年01月18日02: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官兵在高原雪地测量。
  吴俊卿摄

  昌都,地处西藏东部,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昌都的电网一直是独立运行的“孤网”,“电荒”成了影响藏区同胞生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4年11月5日,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电力天路”川藏联网工程带电试运行,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让“孤网”不再孤独。

  作为国家电力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水电二总队主动请缨,承担起了全线海拔最高、作业环境最险、施工难度最大的15、16两个标段131公里的施工和西藏侧720公里的医疗保障任务。

  行走,在这里是奢望

  2014年3月,经过严格选拔,总队机关和所属六支队200余名官兵挺进生命禁区,吹响了进军川藏联网工程的号角。

  川藏联网工程地处川藏交界的“三江”断裂带,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被誉为世界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15、16标段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最高近5000米,是西藏段平均海拔最高、翻越险峰最多的施工区域之一。

  “行走,在这里是一种奢望,攀爬成了官兵们每天的必修课。”六支队中士、测量队队长蔡加洲说。作为首批进点人员,他带领3名战士提前来到工地,承担工程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线路复测任务。每天背着几十斤的测量仪器,迎着六级大风,顶着突如其来的冰雹、暴雪向山上跋涉。

  位于山顶的N251126A塔基终年积雪,是整个标段最高最险的塔位。施工前下过一场暴雪,连驮沙石料的骡马都难以前行。一只骡子在行进中不堪重负,四肢抽搐,倒地不起。当官兵把它身上的材料卸掉时,骡子竟纵身一跃,跳崖“自杀”了,其他骡子怎么也不愿再走。六支队七中队中队长张佑军二话不说,扛起一包石子,沿着一侧是悬崖、宽仅50厘米的山道向山顶艰难地爬去。官兵们像蚂蚁搬家一样,硬是将70余吨沙石骨料和搅拌机等设备运送到山顶塔位。

  为了给藏区同胞早送光明,官兵们自带干粮,在山脚下搭起帐篷,睡在荒野上;为了延长工作时间,他们早上6点出发,晚上8点才回到驻地。频繁地翻山越岭,中士谢凯磨破了6套迷彩服,11双胶鞋。2014年9月28日,川藏联网工程线路架线全部完成。

  在“禁区”托起“生命之舟”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解放军进藏官兵修川藏公路时,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官兵倒下;新世纪初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建设,虽有先进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也发生过高原病死亡病例。然而,川藏联网工程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零伤残、零鼠疫传播”。

  创造奇迹的原因何在?六支队官兵和地方承建单位负责人都说,多亏有支坚守“生命禁区”的医疗保障队伍,他们细致入微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高原病防治措施,让施工人员吃了定心丸。

  为川藏联网工程西藏段提供医疗保障的,是武警水电二总队的医护人员。医疗保障医院院长梁红军介绍,他们在长达720公里的藏东高原上织起一道严密的三级医疗保障网,每45公里建起一座能随队巡诊的医疗站点,每240公里建起一个功能齐全、拥有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的二级医疗站,还在昌都县与解放军75医院联合设立了三级医疗站配合保障。在施工一线,16个医疗站点的医务人员和建设者同吃同住,白天在工地坚守、来回问诊,晚上还要到工人住的帐篷巡诊。

  自2014年3月开工以来,医疗队累计诊治伤员和病人76000多人次,治愈高原肺水肿13例,高原脑水肿6例,所有病例均无一例外送。

  只为藏汉一家心手相连

  为了早日结束孤网的历史,水电官兵把对亲人的情爱深埋在心底,义无反顾地投身工程建设。

  上士尹训康是高空作业能手。今年4月,从小照顾他长大的外婆因病去世,对他疼爱有加的大舅车祸身亡,妻子的外公也离开了人间。一个月之内3位亲人相继离世,家里让他回去治丧,但想到紧张的工期和藏民们一张张充满期望的脸,他强忍悲痛,把家书揣进口袋,默默走向工地。

  医疗保障医院副院长杨宇,在高原工作已有4个年头,长期高原生活给他带来的是高血压、心脏肥大瓣膜闭合不全、失眠脱发,今年又发现股骨头开始坏死,但为了更多建设者的生命安全,他毅然选择了坚守。

  在决战川藏线的240多个日夜里,有52名官兵主动放弃休假,9名官兵推迟或多次推迟婚期,11名官兵在亲人病危、妻子临产的情况下,仍坚守在施工一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8日 06 版)
(责编:白宇、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