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手锏与杀手锏

刘戟锋

2015年01月27日04:59  来源:中国军网
 
原标题:撒手锏与杀手锏

  军事创新必须坚持道器并重,坚持撒手锏与杀手锏的创新并行。

  撒手锏:重点在撒不在锏

  杀手锏一词,原为撒手锏,重在撒,而不在锏。撒是战法、技法,可引申为绝活,而不是利器。《水浒传》中108将,大多拥有撒手锏,若问撒手锏是什么,肯定不是没羽箭之石头,不是黑旋风之板斧,也不是小李广之弓箭,而在他们对石头、板斧、弓箭之用法。

  绝活是长期练就的。依靠绝活取胜,只能让人艳羡,却难以模仿,拙劣者千撒万撒,可能不如艺高者一撒。这也是冷兵器时代,人类军事艺术创新主要囿于战法领域的重要原因。

  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从物理角度看,消灭敌人需要能量。在冷兵器时代,不管人类智慧如何,作为战场杀伤的唯一能量来源,人的体能终究十分有限,武器在能量传递的有效性上,完全依赖于材料,而材料技术的进步极其缓慢。人类战争的木石时代历经数十万年,才出现青铜器,从青铜器到铁器又是2000多年,再经近千年,才有炼钢技术问世。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人体自身十分有限的能量,确保击敌要害,便成了技法训练的唯一目标。

  不过,撒手锏既然撒锏,当然也可以撒枪、撒刀、撒石,但除了依靠日积月累的撒技,别无他法。

  从撒手锏到杀手锏:科技进步的作用

  在人类战争史上,撒手锏固然令无数沙场将士为之神往,为之癫狂,但似乎在不经意间,撒字被改成了“杀”,重心也随之移向器而不在法。因为杀手锏强调的是锏,是利器,而不再是绝活。

  当然,这主要是近代以来的科技进步在为崇尚器物推波助澜,将军事艺术由早先的单一战法创新拓展到了装备创新。只有当武器成为能量转换而不再是能量传递装置时,只有当武器转换能量的复杂过程令步其后尘者难以一夜仿效时,器物才真正成为扭转战机的杀手。

  撒手锏变为杀手锏,这一转折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表明,杀手锏的研发,主要是应用了新的原理,如机枪、雷达、导弹、原子弹、激光;拓展了新的领域,如飞机、舰船、潜艇、人造卫星;形成了新的组合,如坦克、航母、互联网。因此,杀手锏问世后,往往会相应形成新型作战力量。

  与一般装备相比,杀手锏具有研发的非对称性,不是以矛攻矛,以盾防盾,而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如坦克、导弹、原子弹的横空出世;使用的突发性,确保作战使用时让对方措手不及;效果的倍增性,凭借新的武器,打破早先的实力平衡,以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模仿的复杂性,由于新手段的研发是一系列科学原理、技术原理的组合,即使其秘密大白于天下,对方的模仿跟踪也存在一定难度;时间的有限性,杀手锏的地位不可能长久维持,一旦对手模仿成功,则杀手锏风光不再。

  杀手锏:不能停留于物理域

  纵观人类迄今为止的杀手锏装备,几乎千篇一律地停留于物理域,即运用的原理主要是物理原理,研发的装备主要是物理装备,产生的效果主要是物理效果。

  物理装备的发展追求三个目标:即远程、快速、精准,能将此三者集成为一体的是导弹。但导弹借助强大的能量,只能说基本解决了远程和快速的问题,而精准问题的解决实质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也是信息化浪潮全球汹涌的重要原因。

  机械化战争无疑是物理战争,信息化战争却并非限于物理信息化。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看,由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基础科学领域没有出现重大突破,因此不能指望有新原理的应用。只有在陆海空天电之后,向新的领域即认知域拓展,才可能打造我们独有的杀手锏,而这种杀手锏也很可能与新的技术组合相伴随。

  杀手锏之高地:精神控制

  从精神上控制敌人化敌为友,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在军事装备创新的竞赛场上,领头者不怕别人尾随,不怕别人仿制,更不怕别人“山寨”,就怕别人另辟蹊径。当前,美军到处炫耀其所谓颠覆性技术和物理装备,推行震慑战略,以吸引别人眼球,而对生物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军事应用却秘而不宣,正说明其奉行的恰恰是孙子所揭示的战争之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放眼今日全球科技竞争,包括有些自称是杀手锏的装备研发,实质不过伴随人家创作的旋律起舞,表面上看,各种创新团队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摆脱追尾巴、照镜子的窠臼。

  围绕装备研发问题,认识上的因循守旧和利益上的画地为牢在各国普遍存在。人的认识水平,和自然进化具有一致性。人的自然进化路径是从物理、生理到心理,越进化,越复杂。直到当代,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熟悉不熟悉,自觉不自觉,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我们都不得不走向一个新天地:人脑认知活动带。

  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指挥的,也就是说,是取决于认知的。尽管当下很多人都在人云亦云,有口无心地传颂认知域的重要性,可一旦联系到具体实际,却往往只有物理战技术专家的思路,并没有生理学、心理学专家的声音。各种所谓的信息获取技术、战场感知技术,津津乐道的还是物理信息和物理感知,殊不知,这些虽然重要,但对战场士气、精神状态等心理的感知更重要。

  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手段揭开人类认知之谜,实现物理、生理和心理信息的相互影响或转化,无疑是现代军事领域最光怪陆离的前沿、最扣人心弦的探索,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难点。但杀手锏既然要匠心独运,要特立独行,要横空出世,就不能不直面这一前沿和难点。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看,可望实现精神控制的手段是BCI技术,即脑机接口技术。美国电影《盗梦空间》为此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说明。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杀手锏探索也必须步其后尘,但作为一种世界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电脑与人脑的互动无疑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军事斗争的崭新前景。正如热兵器时代机枪、坦克、飞机、潜艇均可成为杀手锏一样,信息化时代的人类,要想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抑或实现对敌人的精神控制,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能不在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三者的结合和转化上下功夫、做文章。

  撒手锏与杀手锏:不可偏废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体制化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国家介入和干预科学技术的标志。国家扶持科技的目的何在?答案只有一个:制造杀手锏。杀手锏能改变战场上的实力对比,但能否改变战争规则,则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在大炮巨舰主义甚嚣尘上的浩瀚海洋上,潜艇以其神出鬼没的灵活性,无疑是水面舰艇的可怕杀手。但只有在采用狼群战术后,潜艇才真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航线构成扼喉的威胁。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固然重要,但不失时机地创新其使用方法同样重要。杀手锏能让人一目了然,模仿跟踪并不困难,而撒手锏却让人眼花缭乱,需要更高的智慧。尤其是在非物理战时期,科学技术体制化及其可期待的物质性利益,比较容易形成装备持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相对而言,战法创新由于一方面缺少物质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在实践检验上相对困难,自然不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单一的武器决定论,坚持杀手锏与撒手锏并重,才能深入推动军事创新。

(来源:中国军网)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