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弱书生形象,这其实是一个错误认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吕氏春秋·慎大》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不但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而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血性,其品格与风骨值得借鉴学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不但自己有干一番事业的志向,还教育他的学生早立志、立大志,并始终遵循自己的志向。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追求的是治国的道理,而以吃粗粮穿粗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心有奋斗目标是“志”,努力而不停歇为“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人如果没有志气,偶有挫折,就悲观退缩;一遇风险,也会随波逐流。胸无主见,贪恋小利,趋炎附势,是缺乏志气者的典型特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就要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信守志气、坚定原则,不屈不挠地去追求人生目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改变坚守的理想信念。
孔子尚勇,青少年时代在精于礼、乐、书、数的同时,还擅长射、御二艺。敌军来犯,他更是大智大勇,毫不畏惧。据《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齐、鲁之君在夹谷会盟,孔子主持“相礼”。他要求事先做好军事准备,当齐国暗中指使莱国人持兵器“鼓噪而至”时,孔子临危不惧,一面号令“士兵之”(将士们拿起兵器打击他们),一面登坛不失礼节而又义正辞严地指责对方“非礼”,迫使齐景公挥退莱人,挫败了齐国君臣借机劫持鲁君的图谋。“夫战,勇气也”。面对强悍的对手,明知不敌也敢于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种尚勇的血性值得学习。在金戈铁马中彰显“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心、“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才能成为国家和人民信赖的钢铁长城。
孔子的爱憎分明也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在谈到鲁国大夫季平子时孔子曾说,季平子用天子规格的八行乐舞队伍在庭院中表演,如果这种僭礼的事情是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那个礼崩乐坏、纲纪紊乱的年代,孔子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他对社会上的混乱现象憎恨至极,严厉痛斥。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是一个让人敬而近之的人,也是让敌人和小人惧而避之的人。他说:“乡愿,德之贼也。”认为“好好先生”就是败坏道德的窃贼。做一个有血性的人,就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敢于直言不讳,碰硬较真,如此才能荡涤精神雾霾,营造一片朗朗乾坤。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