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学会“四种对话”

刘熙武

2015年04月23日06:19  来源:中国军网
 
原标题:读书需学会“四种对话”

  ●读书,是一次灵魂的壮游。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要做个读者,又要做个行者。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

  人人都知道读书重要,但如何学会读书却是一门学问。读书学习是一项终生的事业,在笔者看来,起码要完成“四种对话”,才能算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读书,和先贤对话。

  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古今中外伟人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说走就走,向外行走是旅行;说学就学,向内探求也是旅行。可以说,读书是自己和先贤的对话,是一次灵魂的壮游。《易经》上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就读书来讲,读书的起点决定了读书的高度。所以,读书要读经典,回到原点、原著和原理上来,这看似“弓背路”,实则“弓弦路”。因为只有读经典,在原著圣殿里面去找大师本人,才能和先贤进行心灵对话,才能学道、得道、悟道。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可以穿越时空流传不息的东西。像毛主席读《共产党宣言》不下百遍,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读这些书,要读出思想来、读出逻辑来、读出方法论来,读出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来,这些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管用的东西”。比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把这些真正学深悟透了,我们遇到风浪就站得稳,遇到问题就想得通,遇到诱惑就顶得住,遇到矛盾就化解得了。

  思考,和自己对话。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所以,要学会读思结合,自己和自己对话。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样、价值追求多元的当今社会,很少有人愿沉下来学扎猛子,很少有人能静下来仰望星空,对社会、对人生、对科学进行思考。不少人浮在表面,忙于事务,疲于应付,追名逐利,这也是大师级人物缺席时代的重要原因。

  真理在哪里?一般来讲,两个地方见真理。一是实事求是之处有真理;二是生死之地有真理。实事求是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要想获得真理,就要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既有。读书的过程中要深度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生发出新的学问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不断开创新境界。读书思考,不仅要思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有了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又有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交流,和他人对话。

  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它必须与大众分享才有意义。知识、思想、心得、体会如流水,只有流动起来,才是源头活水。如果自己的读书成果只有“内循环”,没有“外循环”,不和外界交流,所得就会十分有限。善于和别人对话,才会激发出新的思想之火,所学所得才会几何级增长。打个比方,你有两梨,我有两桔。你给我一梨,我给你一桔,你我就皆有梨与桔。久而久之,集腋成裘,你就能成为一个有知识存量、内心强大的人。

  笃行,和实践对话。

  实践中深藏着真正的大学问。如果说,经典决定了思想的深度,那么实践往往决定着思想的高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处理问题才能出手不凡,做到游刃有余。读书之人不接地气,不与实践对话,不是“书虫”,便是“邮差”,遇到实际问题则百无一能。赵括纸上谈兵,结果导致长平之战惨败,40万赵军被坑杀;马谡崇尚清谈,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级;王明的本本主义,同样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给后人留下血的教训。所以,任何学问都要与实践对接,要走出书斋,走向田埂,走向实践,以问题为中心,学会和实践对话,提出解决问题之道,从而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一本书,那就是你,其他全是注解。每个人都应思考,自己和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遇到矛盾和问题,怎么看?怎么办?解决的效果怎么样?知识本身不能改变世界,书本本身不会提供现成答案。只有把读书学习之得转化为观察问题的科学视角,转化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在遇到矛盾问题时,才能自信地告诉自己,我的“工具箱”里有几套工具,有几把“刷子”。所以,读书学习之后,要勇敢地在实践的海洋中游泳,并做长久的练习,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来源:中国军网)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黄坤明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