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董祥起

2015年05月19日03:32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尽信书不如无书

  世事有时是不以人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的。比如,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却钻进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里出不来,本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的“书呆子”;而有的人不仅注重书本的知识学习与积累,更注重读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书”,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勤于动脑,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两者比较,一个成了“腐儒”,另一个则成了“精英”,差距何其大也!

  于是有人认为,“读书无用”“读书越多越糊涂”。这种论调当然不值一驳。依我看,那些“书呆子”的悲剧不在于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死、兴趣太窄。这正应了孟子的那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陆游说得更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理论性的,而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只会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不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种理论便是空洞的说教,于社会、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学习书本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化为智能去指导实践,进而创造财富、造福人类。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能把死书读活了,如果“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华罗庚语)。死人读死书,焉有不死之理?有些人在学习上是够专一的了,甚至可以说是绝顶的聪明,可惜他们只知道学习,钻进了读书的死胡同。不会、大概也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人生,是彻头彻尾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如果说他们在学习上是在塔尖,那么在实践上则是在塔基上。如此,岂不悲哀?

  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化知识为能量的“书呆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大有人在。春秋时期那个按图索骥的孙阳之子、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三国时期的孔融、明代的方孝孺等,无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个人教条主义者。在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在学校是“学霸”“尖子”,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便无所作为、无声无息。这样活生生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真是不胜枚举。

  当然这样的人依然只是少数。何况,即使走了弯路,依然还有回转的余地。他们所学的知识还是财富,倘能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所学转化到实践上,照样还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来源:解放军报)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