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全军电视剧 “金星奖”评奖揭晓
■赵卫国
由总政宣传部组织的第27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评奖,日前在北京揭晓。
2014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聚焦强军目标,围绕中国梦强军梦这个主题,突出反映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示部队官兵真打实备、练兵打仗的战斗精神,创作推出了一批深受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电视剧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军内外专家对全军和武警部队在对各大单位选送的11部、共436集参评作品进行认真评议后,评选出若干作品和人员获奖。其中,《舰在亚丁湾》《我的特一营》获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战地黄花分外香》《尖刀出鞘》《地火》获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小宝与老财》《大南迁》《大抉择》获长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周振天,舒崇福、侯明杰,毛孩、杨舒,卢学平,石熠,赵晓明,郑晓风,臧云飞等个人分获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演员、优秀制片人、优秀摄像、优秀录音、优秀美术、优秀音乐等单项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推出的当代海军现实题材军旅大戏《舰在亚丁湾》,一举囊括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摄像、优秀美术5项大奖,成为本届评奖的最大赢家。
除此之外,本届评奖还首次设立优秀电视动漫剧一奖。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地方单位制作的、讲述中国维和部队使用高新科技武器排除万难、保卫家园故事的52集电视动画系列片《正义红师》,因其专业的制作、良好的口碑和一路飙升的高人气摘得了这一奖项。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呼唤真正的血性回归
■赵卫国
以惨烈的战争作为叙事背景,以充满血性的英雄为主要人物来宣扬爱国情怀,如今已成为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重要形式。
虽然作为文艺范畴的影视剧并非一定要原封不动地还原历史,可以进行适当的想象创造,但当下一些作品正在以去历史、去政治、去中心的消费主义立场、游戏主义态度和娱乐化手法解构军旅题材的庄严与血性。
一是脱离现实,戏说血性。面对强敌有着非凡勇气和胆识无可厚非,但任何情况下剧中人物都是不假思索地迎头而上,且个个身怀绝技,大有“纵有强敌三千、只管拿他首级”之势,甚至不用损伤一丝一毫。这种浅薄的戏说方式,导致被涂脂抹粉的英雄人物失去了真实。忽视了流血牺牲,戏说了血腥苦难,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欺骗了自己。
二是鱼龙混杂,冲淡血性。血性本应是军旅题材影视剧的重要特质和永恒主题,然而一些作品一味追求所谓的观赏性和可看性,有意将人物角色的参军之路传奇化、情感纠葛浪漫化、军旅生活游戏化,各种浪漫爱情和调侃娱乐,反而使得血性成为陪衬。
三是偷梁换柱,歪曲血性。在一些“神剧”中,血性逐渐简化为一种人物背景,其内核悄然被“痞气”“匪气” 或 “邪气”所裹挟,大有不“痞”不“匪”难有血性之感。虽然这样的表现不失鲜活和生动,但如果将其作为一种英雄的符号来凸显,是极为不妥的。将血性与江湖习气划等号,有违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不仅不利于作品审美品位的提升,更不利于军旅主题的表达和民族精神的传扬。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到,一来,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故事和情节,他们渴望了解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对主人公的一些“隐秘”非常感兴趣,希望看到在以往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中看不到的东西。再者,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一些创作者们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异化和扭曲军人的血性,在博得眼球的同时牺牲了军旅题材应有的样子。
血性是什么?血性在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到底该如何展现?
按字典的解释,血性为忠义赤诚的性格,指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格。军人的血性,其实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战斗精神,其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血性不是任性,有理性的血性才是真正的血性,只知血性而不知理性,顶多也只能算是一介武夫、草莽英雄。电视剧《亮剑》之所以大获成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该剧既展现了李云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英雄主义情怀,又刻画了李云龙“赔本的买卖我不做”的理性,赢得了专业眼光的评判。
当前,我军的职能使命、发展模式、官兵精神风貌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对军旅影视剧的创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视角。传奇英雄的血性彰显、革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都是必要的, 但“度”的把握仍是关键 。任何过度的天马行空、胡编乱造只能异化血性的应有之义,军旅背景所要求的历史真实、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审美追求仍是其根基。只有围绕血性做好文章,才能真正发挥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培育战斗精神、强化战斗作风的正面作用。
上图:电视剧《亮剑》剧照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