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员讲血性,但不能专勇。理性的刀把握得越紧,血性的刀尖就越锋利。
公元508年,南郡太守韦睿受梁武帝委派,督众军增援安陆,以防魏军南袭。韦睿到达后,增筑城墙二丈余,更开挖大堑,起高楼,众人笑其怯弱。韦睿却说:“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魏军获悉韦睿有所准备,便退兵而回。最终,梁军不战而胜。
韦睿的故事告诉我们,带兵打仗,既要有敢打敢拼之勇,也要有如履薄冰之怯。怯中保持警惕,怯中集中智慧,怯中积聚能量,方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将者的怯,并不是胆小软弱,而是一种忧患,明知技不如人,追求剑法胜于人;是一种智慧,以弱示敌,以假乱真,出奇制胜;是一种谋略,不逞匹夫之勇,以有效的战争设计置敌于死地。正如孙子所言:“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常怀忧患、战战兢兢,细思深谋、勤学苦练,才能百战不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慎战思想,不能理解“为将当有怯弱时”的真谛,不能做到谋算在先,料敌从严,精心备战。有的盲目乐观,看不到我军军事技术的时代差,认不清面临的严重威胁,缺乏应对几手的扎实准备;有的信心不足,一味感慨我们技不如人,而不去下功夫研究如何立足现有装备打赢信息化战争。如此一来,往往会在临战之时不知轻重、不知应对,乱了方寸、慌了阵脚。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光靠勇力肯定不行。怯非不勇,而非专勇。为将当有怯弱时,不是畏葸不前,而是不恃“专勇”,不逞匹夫之勇,真正做到智勇兼备。
军人血性里融入的理性越多,能打胜、打胜仗就越有把握。为将当有怯弱时,就是要时刻警醒自己,多考虑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全心全意备战,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如果不看利益得失,只逞一时之勇,很快就会露出“七寸”,被人抓住。
知不足,然后能自省;知困,然后能自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既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临危不惧、一往无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又要有战战兢兢之心,“临事而惧、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不忘乎所以。只有心怀忧怯,视使命如泰山,视责任如生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72229部队)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