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烈士公祭办法》颁布两周年,落实怎么样?【2】

 
2016年03月21日09:24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烈士公祭办法》颁布两周年,落实怎么样?

依法维护英烈的尊严

【访谈实录】

记者:曾在网络上看过一篇帖子,一位网民在谈论民众对待英烈的态度时扼腕长叹:“非常时期,呼唤英雄;无灾无难,忘记英雄。”曾几何时,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一些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网上坊间涌动着一股不念先祖、不敬英雄的暗流,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烈一个个被抹黑、恶搞。出台《烈士公祭办法》等法律条文规定,对依法肯定英烈历史贡献、维护英烈历史地位,起到了什么作用?

柴东超(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干部):有哲人说,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共同灾难,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近几年,除了出台《烈士公祭办法》以外,国家在依法维护革命先烈的历史地位、敬仰和尊重烈士精神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

201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宣传烈士英雄事迹、坚持不懈开展烈士纪念活动、坚持用烈士的英雄事迹教育青少年、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并与民众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明确每年9月30日为全国烈士纪念日,以国家的名义向烈士致敬,让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英烈永远受到后来者的缅怀和敬仰……

当然,每一次祭奠都离不开仪式的承载,出台《烈士公祭办法》,就是要通过庄严的仪式来营造氛围,彰显一个国家对待英烈的态度,让情感的共鸣,唤醒人们谨记我们该纪念谁,我们该敬畏什么。

与此同时,我们也坚决同那些损坏烈士陵园的行为,调侃、践踏、丑化英烈的“小丑角色”作斗争。2013年8月,广州市市民张某在个人微博上发布诋毁“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接到网友举报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依法对张某进行抓捕,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其处以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

【新闻故事】

陆军第12集团军某旅下士阮豪一直和战友们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两场祭奠英烈活动触及灵魂。

第一次,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阮豪经受住了新兵连的种种考验。没想到,授衔的那一天,部队组织武装50公里战斗体能拉练,官兵天不亮就出发,一路奔袭,到达的目的地竟是一座烈士陵园——“刘老庄72烈士陵园”。

“我们刚刚的行军路线,就是当年72烈士誓死战斗的地方!”站在祭奠英烈的队伍里,听着旅领导的深情讲述,阮豪感觉到自己和英烈有了心灵交集,“学习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成为了一句刻进他心底深处的誓言。

第二次,2014年9月30日,在家休假的阮豪陪着爷爷一起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首个烈士纪念日转播盛况: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雄壮的国歌在耳畔回响……电视画面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许多人默默肃立、垂首哀思,缅怀先烈。阮豪和爷爷深受感染,不约而同地起身默哀。

“如果说站在祭奠的队伍里,我感受到的是英烈们‘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心,只知救国救民事’的家国情怀,那么,站在祭奠的队伍外面,我看到的则是一个国家对她的英雄儿女的追思与褒奖,它让追寻英雄、仰望崇高的道德标准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导向。”阮豪在日记中写下心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再次遭到挑战,我一定会像先烈们那样不惜命、不退缩,因为我们的背后有祖国和人民,即使牺牲了,也有后人瞻仰、凭吊、怀念……”

祭奠英烈,与时代同行

【访谈实录】

记者:据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天都是英雄祭日,每一地皆是殉国旧址。特殊日子里祭奠英烈,固然能引起民众的心灵共鸣,但如何推进祭奠活动规范化、常态化,让祭奠英烈成为民族精神的文化觉醒,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自觉继承英烈的精神遗产,在国家危难、人民有难之时挺身而出?

王林(军事新闻传播学学者、博士生导师):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不应该只有烈士死去的悲伤,还应该有精神的传承。饮水思源、追古怀远,这些为国牺牲的千千万万烈士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遗产,必须持续挖掘、代代传承,让生命的尊严和烈士的精神永恒不朽。

放在心里,是最深刻的铭记;落到实处,是最深切的纪念。这几年,我们国家不断规范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保护工作,把全国零散烈士墓地和烈士纪念设施陆续纳入管理保护。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许多烈士陵墓整修一新,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清明等时节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纪念场馆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体现了当今时代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好、向前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广泛运用网络、影视等大众传播手段,让烈士的光辉事迹家喻户晓,影响更多人的价值观,影响更多人的一言一行。

我们紧贴青年人的生活习惯,让祭奠英烈从现实走进网络,与时代同行。在民政部开通的“中华英烈网”板块里,中国军网设置的“英烈纪念堂”板块里,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网站联合举办的“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中,网友们纷纷通过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留言等方式向那些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们致敬,表达追思缅怀之情。

人需要精神支撑,社会需要信仰维系,当下时代仍然需要英烈精神来照耀。让我们记住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向英烈的奋斗和牺牲敬礼!

【新闻故事】

春节过后,东部战区陆军某部排长李伟在战友间发起了一场“收集家乡英烈故事,传播英烈感人事迹”的活动。

李伟这一想法,源自春节休假期间,听闻的两则发生在家乡的暖新闻——

涡阳县石弓镇年近七旬的退伍军人王爱民,20多年前在山坡上发现一处年久失修的烈士墓后,义务当起了守墓人;

临泉县老集镇李树银、于国柄等6位老人,义务守护烈士陵园28年。种树、祭奠烈士、打扫墓地、收集烈士事迹……在6位老人的努力下,曾经杂草丛生的墓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散落在祖国各地的烈士墓还有很多,每座烈士墓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不应当被埋没忘记。”李伟说,刚开始自己在部队局域网上发帖呼应,战友们的积极跟帖给了他极大的鼓励。现在,他正准备和战友们一起借助智能手机在互联网上发起倡议,“下一步,我们计划把收集到的英烈故事进行图文整理后,发给中国军网,希望能够借助‘英烈纪念堂’板块,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英雄。”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