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军队新的领导指挥体制建起来了,战区军种部队怎么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本报记者专访了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委员廖可铎——

战区陆军,来一场“头脑风暴”(国防视线·高端访问)

本报记者  倪光辉
2016年04月10日03: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编者按:战区陆军是这轮军队改革中,建立的一个全新陆军领导指挥机构。它是陆军决策指示的“落实端”,是部队建设管理的“主导方”,是联合作战指挥的“参与者”,是联合作战能力的“供给侧”。东部战区陆军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大战区陆军中编制序列排位第一,主要是在原南京军区部队基础上调整组建的,担负着守护祖国东南方向安全、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神圣使命。

  当前,全军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围绕加紧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作为战区军种机关,处在承上启下关键节点,“三转”究竟怎么转?如何搞好统筹结合,保证顺畅高效运行,切实将作战建设“两条线”合成战斗力“一股绳”?本报记者专访了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委员廖可铎。

        

  加快“三转”,先来一场解放思想的头脑风暴

  记者:战区陆军处在新体制运行的交汇点、关键层、碰撞区,对“三转”转什么、向哪转有着直观感受和发言权,请您谈谈加快 “三转”,当前最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

  廖可铎:人的“身子”可以在一夜之间走入新体制,但“脑子”决不会因此自动“换挡升级”。实现“三转”,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转观念换脑筋。新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好比是一台刚研发的超级计算机,“硬件”属于“顶配”,但若思想观念这个“软件操作系统”不能同步升级,不仅难以有效提升运行速度和效率,甚至会出现不兼容、“乱码死机”的问题。

  当前,全军部队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实质就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思想革命和头脑风暴。战区陆军以此为抓手,把更新思想观念作为从思想上看齐追随的重要一环,坚持从习主席强军兴军重要思想中汲取力量、固根定本,人人联系新战位新要求和新体制运行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来一场猛烈的思想破冰,对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进行清理反思、检修纠偏,努力以思想观念的新飞跃打开军队建设发展的新空间。

  把“战”字刻入脑海,让随时准备上战场成为最强音

  记者:走进东部战区陆军机关大院,“随时准备上战场”七个烫金大字,特别抓人眼球,这也是老百姓最希望子弟兵保持的应有状态,请您谈一谈怎样才能把这七个大字真正刻进官兵头脑、化为实际行动?

  廖可铎: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在。思战谋战务战,本就应当是军人的天职、本分、主业。但必须看到,长期和平环境下,官兵要保持随时应战打仗状态确实不易,容易滋生以不打仗心态做打仗准备的“和平病”。在这方面,一些怪象乱象引人深思、令人深忧。比如,前些年有的部队对修建楼堂馆所、开展有偿服务等很上心,因此建筑师、设计师、财会师多了起来;还有一些官兵包括有的领导干部,茶余饭后的话题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切磋打仗的事却不是很多;对即将展开的军官职业化改革,不少人的关注点是对个人会带来哪些利益、好处,而对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与军事职业要求是否适应匹配考虑不多,等等。

  “随时准备上战场”是战区陆军党委,郑重向全体官兵提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要求。战区陆军秦卫江司令员,把军人的职业精神标定为三句话:军人生来为打赢这是天职;准备打仗就是工作,这是军人的职业;面对国家安危挺身而出是军人必须担当起的责任。做到这三条,就是坚守军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必须大力纠治以不打仗的心态做好打仗准备、以响亮口号代替艰苦努力等不良倾向,瞪起眼来查找军事训练中的虚假表现,拉下脸来批评不琢磨打仗的干部,用好实战检验这张“否决票”。真正逼出一种坐不住、睡不着的忧患感紧迫感,催逼大家把“战”字牢牢刻入脑海、种在心中,让随时准备上战场成为响彻军营的最强音。

  联合联心,走向未来战场非迈不可的关键一步

  记者:战区陆军作为战区联合作战力量的重要一维,工作运行中如何增强与战区和战区其它军种的配合协作?

  廖可铎:未来战争无联不战、无联不胜,建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这轮改革为跟上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所下的一手重棋。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曲折与否,既取决于配套制度机制的规范约束,也取决于战区和战区各军种之间能否做到同心合力、协作共赢,如果形合心散、貌合神离,最终会如同“油”和“水”一样,装进了同一容器却仍是“泾渭分明”,无法产生“化学反应”。

  联战,要在理念契合、贵在齐心配合、难在体系融合。从战区陆军实际看,在作战理念上,大陆军思维、机械化战争思维、单一军种作战思维等与联合作战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必须攻克;同时,那种“陆军过时”“陆军无用”的错误认识,也必须清理,为陆军部队“精起来、飞起来、特起来、新起来”扫清思想障碍。在认识态度上,需要主动换位思考、主动沟通协调,不推诿扯皮,也不争你高我低,更不能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狭隘本位主义。在具体抓建上,需要自觉以“主战”需求为牵引,当好战斗力的“供给侧”,提高主建的针对性;同时加强与兄弟军种的沟通,增强平时在整体建设、联合行动中的贡献度,确保战时能够攥指成拳。

  传统的传承扬弃,须用战斗力这把硬标尺来检验

  记者:陆军部队历史积淀厚重,传统底蕴深厚,战区陆军起步开局就面临传统赓续问题,请您谈一谈在新体制新形势下怎样传承好部队的光荣传统?

  廖可铎:优良传统是我军最大的精神财富、最可宝贵的传家法宝。丢掉好传统,对军队来讲就是自毁长城,对军人而言就是自断经脉。传统作为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传统的实现形式不尽相同。传承传统,实质上是传承“传统的精神内核+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现形式”。这其中就会有一个甄别、扬弃的问题,根本检验标尺是战斗力标准。不能抱定一些与时代“拧着劲”、与战斗力建设“拧着劲”的老做法老套路,还认为是传承了宝贵传统,延续了光荣历史。

  比如,养猪种菜的传统,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匮乏时期,部队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好做法,在当时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皇粮”已能满足官兵吃饱吃好,再大搞养猪种菜,甚至作为一项政绩、一个景观来抓,就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军人心思精力应当最大限度聚焦在备战强能上。战区陆军党委提出,少种菜直至不种菜,房前屋后不再“种瓜点豆”,而是将菜地改成训练场,逐步实现基础训练不出营区、班组训练依托营区、体能训练房前屋后的目标。这才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统的最好传承。

  用战斗力标准卡,对部队传统做法进行扬弃过滤,战区陆军先后提出“把队列动作赶出训练场”“不搞表面好看但打仗不管用的尖子比武”等一系列练兵备战措施,带动部队形成“重新审视传统、创造性继承传统”的热潮。

  简约务实,是新体制下实现“减员增效”的不二选择

  记者:战区陆军与原军区比,部队员额没减多少,机关却大幅瘦身,“小机关、大部队”,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和指导效益,确保新体制顺畅高效运转?

  廖可铎:减员必定倒逼增效,这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初衷。沿用原军区的那种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已难以为继,就是每晚灯火通明,工作也干不完。战争年代,所有工作都围绕打仗谋划展开,工作怎么简洁怎么来,怎么有效怎么干。战区陆军党委先后三次向全体官兵推荐68年前的一篇公文(为十三纵一○九团授予“济南第二团”的请示电),全文含标点符号仅59个字,这篇普通的战时公文,放到今天就是改文风的典范。

  平时再忙还能比打仗的时候更急更忙?倡导简约务实之风,是立竿见影解决“减员增效”问题的正确途径和不二选择。简约务实,是依法治军理念和正确政绩观相结合的产物。要砍掉“旁枝斜干”,坚决不干那些游离中心、远离官兵、偏离实际的事。注重化繁为简,从改进会风、文风、话风和行事风格做起,彻底与形式主义、假大空虚、繁文缛节那一套决裂。坚持统放结合,“统”就是从严控制各类文电通知、调研检查,从源头统住“五多”;“放”则是要理清各级的权责界面,坚持按级负责、还权基层,一级办好一级的事。突出精准抓建,扭住效能这个核心,精确这个导向、过程控制这个关键,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切实防止和克服粗放式、概略化的工作方式。

  为真打实备者松绑鼓劲,关键在于创新容错机制

  记者:部队有种说法,叫“年初出事白干一年,年底出事一年白干”,请您谈一谈怎样处理好抓训练与抓安全的关系?

  廖可铎:军事训练本身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活动,而且越贴近实战、难度强度越大,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即便如此,作为军人还是要敢于“危也施训”“险也练兵”,还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打赢付出代价,这是军事职业的特点。特别是部队千里机动、野外驻训,不倡导“人不掉皮、车不掉漆”的消极安全观。如果那些敢于豁出去、敢于担风险抓实战化训练的人,因为一次失误失常就毁掉前程,势必寒了思战钻战者的心,令“消极保安全”盛行。就是要确立思战者留、钻战者用、胜战者上的用人导向,鼓励成功、宽容失败。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抓两手”:一手抓科学组织,最大限度避免训练事故发生;一手抓训练事故认定机制的建立,发生训练事故,要认真查找原因,重在改进提高,一般不应影响单位评先和个人进步。只有层层扛起自己的责任,才能为部队训练减压松绑,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顽症痼疾才能够得以根治。这需要智慧和办法,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0日 06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