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 开展作战行动控制研究

2016年04月12日09:01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习主席强调,将来打仗精确性要求更加突出,在作战筹划中不能大而化之,要把在什么时机、什么地域、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方式、谁来组织指挥、怎么搞好协同等问题,搞得很具体很清楚。这一重要思想,对研究作战行动控制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推进作战行动控制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

  开展作战行动控制研究,既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质要求,也是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完善管用实用的作战方案体系和训练体系,打造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尖兵劲旅的必然要求。

  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一些部队组织的网上指挥对抗和跨区实兵对抗演练,改进了演训作风,提高了部队实战能力,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指挥员用兵打仗的基本理论较为扎实,可一到生疏地形就“慌”,找不着“北”;指挥流程行动程序掌握较为熟练,可一到实战就不“灵”,按不准“键”;作战演习预案设计较为科学,可一打起来就“乱”,找不到“兵”。这种“指挥与行动两张皮”、“看得见五个指头,就是攥不成一个拳头”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部队作战行动控制能力存在短板和弱项,必须注重作战行动控制的研究和训练。

  传统战争中,作战行动基本呈现出线式运动、流水式作业、粗放式打击等特征,作战行动控制权一般掌握在指挥员手里,混杂在指挥活动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战争实践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信息化战争的到来,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特别是战略、战役、战术行动联系紧密、界限趋向模糊,作战行动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成为作战指挥中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打赢战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今时代,军事和政治联系更加紧密,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愈发突出。一旦作战行动出现偏差,即使是细微的疏漏,都有可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坏作战行动链,打乱体系作战结构链,降低作战效能。因此从整体上看,作战行动控制既是一种作战思想和理念,也反映了一支军队的打仗素养,承载着指挥员驾驭战争的本领和艺术,是量敌用兵、精确作战的基本要求。

  把握作战行动控制关键

  “妙算先胜”。作战行动控制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筹划和指导作战行动控制,不能异想天开,过于理想化,需要对敌我综合作战能力进行分析和权衡,着眼交战双方的基本战法和主要作战样式,把思维之光聚焦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上;需要把握系统控制基本原理,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部队战技术水平,着眼把弱点转变为强点、把弱项转化为强项,强化适应我军作战要求的作战行动控制理论研究,以实现“保存自己,控制战场,消灭敌人”的目标。

  关键是处理好对作战行动目标的控制。目标体现着作战行动所要达到的预定目的和企图。一经确定,部队作战行动的基本走向和预期最终状态必须与之基本吻合。同时,作战行动控制不仅要对照作战行动目标,而且还要考虑作战计划、方案和实战地形地貌及其他偶然因素造成的偏差,明确纠正作战行动偏差量的标准。只有当偏差量超过其标准时,才必须进行调整。这有利于发挥部队灵活机动的潜能,保持作战行动的整体连续和稳定。

  作战行动控制应重点关注控制时机。时机与战机相辅相成,是交战双方主观指导与客观条件、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位置和态势以及自然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战行动控制时机,是对战争时间、空间因素的充分把握和合理利用。包括对作战空间内至关重要的正面、纵深和高度的控制,在最适合的时间促使部队进入或者退出战场。各级指战员必须正确理解和领会上级作战企图,正确认识和掌握战场客观条件,选择有利战机巧妙调控部队。

  研究作战行动控制应特别关注进程控制。控制作战行动的节奏和速度,驱动作战要素和单元具有共同的“制胜价值观”,按规定的时间、程序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美军要求部队具备以决定速度和压倒性的行动节奏夺取位置优势的能力,以实现“迅速”。根据战争需求,应突出控制作战的主战场、作战的主要力量、作战的中心任务、主要的作战方向和主要行动等,强化打停的转换、快慢的调节、攻防的把握、主次方向的划分以及当前和后续任务的衔接等环节的控制。这体现了控中有“谱”、 控中有“序”、控中有“法”、控中有“术”的玄妙之处。当然作为指挥员,在实战控制中既要关注战场变化,也要关注参战官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指挥手段等,以确保控中有“效”。

  注重控制行动的几种转变

  由传统的预先计划控制向实时动态控制为主转变。传统作战行动控制,受到侦察和指挥手段制约,主要强调“计划控制”,战略、战役、战术上的作战行动都必须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指挥员只能从宏观上对作战部队和行动进行协调与控制,被控单位级别偏高,指控末梢触角有限,战场反馈效率偏低。信息化战争中,虽然控制活动也需要按原先计划进行,但由于战场迷雾重重,交战力量分布多维,攻防对抗激烈,作战样式转换频繁,单纯依赖预先计划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而依靠战场信息网络可以为地理上分散的力量创建一个高度共享的战场态势图,促使决策循环和攻防转换过程“瞬时一体化”,实现所有作战行动的自适应、自同步,达到指控与交战行动信息共享、过程融合,以实现上级计划,表现出近乎实时的动态控制性。

  由传统的兵力兵器控制向信火一体的体系化控制为主转变。机械化战争条件下,作战行动控制的焦点主要是围绕兵力兵器的集中以达到能量最大化的目的。在信息化条件下,依托战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与火力的“跨域”聚能,以敏捷的战场行动控制,实现对战场目标的信火融合式打击。这种信息主导、兵力主控、火力主战的控制思想,大大改变了传统战场的力量部署和作战规则,实现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效果评估的一体融合和整体联动。

  由传统的概略控制向精确控制为主转变。作战行动控制的精确性来源于控制中介的信息化程度和指挥控制体制机制科学性。传统的“树状”作战行动控制结构,信息传输的层次多、渠道不通畅、信息流程长,对作战行动控制只能满足于对“势”的宏观把握,表现出极大的概略性。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控制体系呈现网络化、扁平化特征,作战行动决策控制系统实现了数据化、模型化、智能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我在哪?友邻在哪?敌人在哪?最佳攻击路线是什么?”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对“势”的营造和对“点、线、面”的打击与控制要求。

  由传统的单向控制向双向控制为主转变。机械化条件下,战场透明度低,“山那边的情形难以准确把握”,作战行动控制基本上是以控制己方部队行动为主,适当以谋略运用手段牵制和干扰对方行动,控制的对抗性不强。但在信息化条件下,战场透明度较高,为达到“先敌了解、先敌发现、先敌机动、先敌打击”的非对称作战要求,作战双方指挥员不仅关注对己方部队行动控制,同时也试图通过谋略和软、硬攻击等手段对对方部队、武器系统和信息进行反控制,牵着对方的“鼻子”,从而左右战场态势的规范和引导活动,推动战场位势向我高敌低、作战态势向我优敌劣转变。如美军“震慑理论”中的全域控制思想,就是强调要控制整个作战环境,使对手的判断和理解陷于瘫痪或超负荷状态,从而无法在战略和战术层次上进行抵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南路志)

(责编:单清伟(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