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卫国戍边的北极金睛

——空军漠河雷达站按纲抓建强军兴站纪实

邱越 孟旭
2016年05月10日08:15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漠河雷达站战士们

“叮……”一阵急促的点铃声骤响,“一等转进”值班员话音刚落,六名战士闪电般冲出了营房,跑向他们的兵器——雷达。

这是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漠河雷达站战士们的日常工作一幕。站长马东平告诉记者,他们是距边境线最近的一道空中防线,像这样的等级转进和模拟演练每年可达百余次……

“最北最寒最坚定,练严练实练金睛”,这是漠河雷达站建站60多年来的忠诚实践,这里拥有人民空军雷达兵部队2个之最——祖国最北端的雷达站和北部空防预警的第一道屏障。

该雷达站组建于1952年,建站以来,站党支部带领全站官兵爬冰卧雪、艰苦创业,连续26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创下空军雷达兵情报合格率最高、连续时间最长的纪录。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10次。

四月底,人民网记者走进位于祖国版图的金鸡之冠顶端的漠河雷达站,亲眼目睹了“北极金睛、空中卫士”的风采。

冰雪边关铸天网

四月的北京早已鸟语花香,而坐落于大兴安岭深处中的漠河雷达站却刚刚经历了一场降雪厚度达50多毫米的大雪,营区周围一片白雪皑皑。若是晴天,正午的气温还能达到零上,而只要太阳一落山,气温便迅速跌破冰点。

从漠河县到雷达站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一半多的时间都穿梭在大兴安岭密布的白桦林中,一条仅容一辆车行驶的山路是必经之路。

上午8点,记者一行人乘车前往雷达站,开到半山腰,却因路面被冰层覆盖,车胎打滑而无法前行,大家不得不下车步行。即使是步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冰面太滑,大家走得踉踉跄跄、东倒西歪,七八百米的路,走了快半个小时。

据旅政治部主任邵文杰介绍,雷达站一年中霜雪期长达8个月,气温最低曾达零下57.3摄氏度,是战区空军自然气候最冷的雷达站。到隆冬时节,大雪封山,补给物资根本送不上来,官兵们便只能走着这种结冰的路面,将补给物资从半山腰靠手提肩扛搬到营区。

一到营区正门,却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崭新的现代营房如卫士般巍然屹立,营区大门上的雷达天线直视苍穹。营区内偶尔走过三两人组成的整齐队列,人虽不多,却口号嘹亮,绝对让您未见其人,先问其声。

“我站连续2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走进雷达站荣誉室,站在时任总参谋长傅全有为连队亲笔题写的“北极金睛空中卫士”面前,马东平倍感自豪。

一年做成几十件事不容易,几十年把一件事做好更是非同寻常。荣誉背后是坚守,是付出,更源自责任和使命。

在漠河雷达站,连队官兵常年24小时担负战斗值班任务,战勤人员普遍超负荷运转。由于雷达兵需要长期伏案,紧盯显示空情的屏幕,腰椎病、颈椎病几乎成了每一位官兵的标配。

2000年3月,时任站长王元新在一次查班过程中,发现当班操纵员在值班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虽然没有出现漏情,但他却意识到这一战备隐患的严重性。

针对这一现象,站党支部研究决定责令当班操纵员在军人大会上做出深刻检查,并按照站制订的战备“八无”规定对其进行处分,在全站官兵中引起很大震动。全站官兵深刻都清楚,每年处置各类空情数万批,必须万无一失,必须时刻以打仗的状态处理好屏幕上的点滴空情。

虽然从营房到阵地只有100多米,交接班也不过7、8个人,但落实“班前动员、班中检查、班后讲评”制度数十年雷打不动,有效杜绝了战备问题隐患。正因为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才成就了“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的成绩。

铁血青春作奉献

雷达阵地的一片松林中,高高耸立着七棵百年古松,它们虽经过1987年的烈火洗礼,却如同卫士般巍然屹立,成为一代代官兵扎根北陲、奉献军营、苦练打赢本领的精神图腾。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罕见的森林火灾,漠河雷达站作为驻地唯一的空中情报保障单位,全站官兵勇斗大火20个昼夜,全程保障引导灭火救灾直升机、运输物资的运输机以及视察灾情的各类专机保障任务。当大火蔓延到阵地时,全站官兵仍誓死坚守岗位,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均为此刊发了“天线在烈火中旋转”的报道,雷达站也因此得到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通令表彰。

当年的大火将雷达站附近的树木几乎烧尽,只剩下七棵古松挺立至今,象征着雷达站“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七棵松”精神。

数十年来,“生死考验不畏惧、坚守阵地不退缩、戍卫空天不动摇”的信条,早已深深烙进了漠河雷达站代代官兵血脉之中。

2014年一个冬夜,雷达驱动电机线路故障,按规定需上级派人来修,可是在雷达站工作了22年的雷达技师李佐鹏却认为,雷达站距机关近千公里,不能坐等!他不顾站领导阻拦,打着手电冒着六七级大风往大幅度摇摆的天线上爬,在零下50多度的铁疙瘩上整整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当他从天线上下来时,一只手已冻成紫黑色,幸亏军医紧急抢救才得以保住这只手。

在漠河雷达站,像李佐鹏这样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大有人在。

据漠河雷达站原记电班长韦春松介绍,过去雷达站的通讯设备比较单一,传输空情都依靠电台和站里唯一的一部电话,一旦线路出现故障,雷达站便会与上级指挥所失去联系,必须尽快恢复。此时,官兵们必须要进山巡线。线路曲曲折折在山中蜿蜒,长达十几公里,若赶上大风大雪天,巡线官兵一不小心人就会陷进半人深的雪堆里。“雪水汗水和在一起,衣服都湿透了。很多官兵就这样落下了风湿病。”韦春松说。

一旦找到问题所在,官宾们就要立刻开始高空作业,修复电线。隆冬时节,官兵们御寒用的“好汉靴”无法爬高,只能脱去靴子,只穿袜子,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大风中工作。“在上面,风一吹人就没了知觉了。”韦春松告诉记者。

由于常年在极寒天气下工作,韦春松的脚落下了病根,只要稍微多走些路,十个脚趾的关节便会发炎肿大。面对自己的病痛,韦春松直到退伍对连队也只字未提。“谁还没点小毛病吗?没啥好说的。”

当兵为打仗、练兵为打赢,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挺身而出,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不怕牺牲。这正是对他们被誉为“北极金睛、空中卫士”的最好诠释,也让我们领略到该站官兵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精神风骨。

“红色基因”永相传

新形势下,漠河雷达站党支部始终把连队光荣传统视为传家宝,深深融入官兵血脉。

“党员带好头,官兵有劲头。”去年冬天,连队供水泵突然发生故障,副站长郭鹏程带领“党员突击队”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冲在抢修第一线,官兵们得知后也都前来跟着一起抢修。狭窄的操作面让几名官兵的膝盖和手都卡破了皮,鲜血与衣服和手套都冻在了一起。但他们却众口一词地说,这点小伤与当年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往大火里冲,烧焦头发、烧伤身体比起来,算得了啥?

站党支部始终用“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险关头豁得出”的标准要求每个党员,训练争第一、值班当先锋、攻坚扛红旗、吃苦作模范的思想已融入每名党员的血脉,辐射到全站官兵。

在宿舍楼的大厅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党员‘亮丑’台”,显示板上,连队28名党员从支部正、副书记到普通党员逐一排列,在每名党员名字的下方既有党员自己立下的当月目标计划,也有官兵们留给每名党员的评价和意见建议……支部一班人保持容人容事的度量,用“自曝家丑”的方式同普通党员一样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种极富特色的岗位监督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据雷达站政治指导员程龙介绍,最初官兵们提评价和意见时都是匿名的,但主官们对每一条意见都十分重视,合理的意见就立即执行、改进,“任何一名战士都希望受到战友的尊重和干部的信任,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近年来,该雷达站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雷达站建立“承包负责、网上学习、跟踪督导”三项制度,对每名在外党员干部,明确专人负责,及时传送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料,发挥军队政工网互联互通优势,实时开通在线授课、组织网上答疑的办法落实学习内容,实现了教育不断线、覆盖到全员。

正因为有这样甘于清贫寂寞、勇于无私奉献、经受艰难困苦的一代又一代官兵,才能成就这样一个“最北最寒最坚定,最偏最远最放心”的漠河雷达站,才能保证祖国的天空每一分每一秒都蔚蓝宁静。

(责编:邱越、芈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