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人物:“局座”张召忠,64岁的“新战士”【3】

闫嘉琪 王壹
2016年05月31日15:10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网购图书是张召忠工作室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图为工作室的编辑正在给网友订购的图书贴好张召忠亲笔签名贴,并盖上红印章。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影

搭钱

“我最近在写一系列南海问题的文章,要连续发十多篇,我花很多精力写的文章,全都免费发到自媒体上,一分钱不赚。”

误打误撞玩儿了自媒体后,除了生活更加繁忙,张召忠还把自己的退休金搭进去了。

“局座召忠”创办至今,未吸纳任何投资,所有的开销全靠张召忠自己的退休金和积蓄。

“我不知道怎么去赚钱,一辈子就领点工资、稿费,都是别人给我的。”张召忠坦言。

以前上电视节目每次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在杂志上发篇文章也能赚一两千块钱。唯独在自媒体上,他不但要免费发布文章,还得给一帮“小伙伴”发工资,这给张召忠带来了压力。

张召忠把拉投资看做“当务之急”。对于他来说,自媒体这一仗,胜败决定于能否盈利。

张召忠的工作室俨然像一家小型媒体,17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里,不但配备有电脑等常用办公设备,还专门设有一间演播室,演播室内配有灯光和背景设施,两台佳能5D Ⅲ型相机配备不同镜头,其中一台被用作摄像机。嘉宾席旁边的小桌上放着张召忠近年的图书著作和一架歼-10战机模型。在另一间办公室内,有专门用于视频后期处理的电脑,配有两台大屏幕显示器。张召忠的助理赵娜说这套设备“一台显示器比一台电脑还要贵”,张召忠的要求是 “要买就买好的。”

张召忠以前曾透露自己的月工资约1.6万元,另外还有稿费收入。5个月来,包括装修房屋和购买设备,张召忠在自媒体上已经投入了数十万元。可以想象,今后每个月数万元的固定开支不是他的退休金所能长期支撑的。

要说工作室一点收入没有,也不准确。“局座召忠”开通了“军品汇”商城,出售张召忠的签名图书。另外的收入就是网友“打赏”,赵娜称每天的赏钱“够我们吃顿午饭。”

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也曾尝试在公众号里发广告软文,结果“被网友骂的够呛”。

其实“局座召忠”也不乏投资者青睐。张召忠告诉记者,有几家投资方上门要给他的自媒体上千万元的投资资金,但被他拒绝了。原因是“不知道他们的背景”。作为一名老军人,张召忠警惕性很高,很重视投资方的背景和安全。

“我鼓励小伙伴们让这个公众号向商业的方向发展。” 张召忠相信自己厚重的学识和知名度,以及“局座召忠”近50万的“粉丝”,终究会换来回报。前段时间,某地方电视台台长对他说,“局座召忠”的市值目前已达5000万。

致力于新媒体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岳广鹏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认为,自媒体公众号的价值决定于其受众群体和创作者的号召力。张召忠本人的社会形象比较正气和权威,影响力大,其自媒体的近50万“粉丝”成年男性比例较高,“粉丝”购买力高,抵得上普通自媒体几百万“粉丝”。

在“局座召忠”每篇文章末尾都写着一句:“如果你感觉这篇文章不错,欢迎你转发个人微信分享,大家免费传阅,老张高兴着呢~”其实,张召忠原本无意靠自媒体赚钱,更希望这是一项社会公益,用于国防教育、宣扬爱国主义。但公益要可持续发展,又必须考虑赚钱,“否则把我退休金花完了,连养老的钱都没了。”

张召忠希望国家政策能对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给予支持。他说:“与其看着不明力量支持的自媒体动辄获取数千万的投资,我们政府是否可考虑投资支持一批优秀的自媒体?”

64岁的张召忠现在也有点“手机控”,时不时会翻看手机。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影

“个色”

“我是一个‘个色’的人。”当听到张召忠如此评价自己时,记者楞了一下,不太相信这话出自他的口。

“个色”是北京、河北一带的方言,意思是“与众不同,怪癖”的意思,偏贬义。

记者这时突然想起与张召忠沟通采访事宜时,他特意给记者回了一封长邮件,郑重要求记者要将其定位为 “弄了个微信公号的退休老头儿”,并称“任何上纲上线刻意抬高,都是我特别烦特别烦特别烦的事情。”

言辞间确实不乏“个色”的影子。生活中的张召忠确实有不少与众不同之处,但记者更愿意把这些理解为个性和习惯。

别看张召忠现在每天和一帮90后打拼在一起,但他的个人生活依然“老派”,外人看来了无生趣。

现实中的张召忠生活简朴,从来不在外边饭店吃饭,更不参加聚会。“主要是没那时间陪别人,喝点酒晚上啥也干不了。”

“我没什么奢侈的东西,也很少买衣服,这辈子赚的钱都用在工作了。我也不出去旅游。单位每年安排老干部休假,我都没去过。”张召忠说。

张召忠曾说过他“登上过几十个国家的军舰”,但以记者多年从事军事报道的判断,这些都是工作需要,与旅游无关,军舰从不接纳游客。

他没有什么爱好,业余时间基本都用来读书,每天要有3个小时读书看报,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天天如此。

别看退休后的张召忠和一堆年轻人混在一起,但“苦行僧”式的生活却无改变。

张召忠每天的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非常守时。蜻蜓FM的苏曼曼惊讶于张召忠能“雷打不动地在每个星期三录好节目。”她告诉记者,考虑到张召忠年龄大、工作忙,曾告诉他如果太忙太累时少录几期节目也没关系,但张召忠从未破例。

“局座召忠”公众号每天下午5:00准时更新,从未拖延到其他时间,更无“断片”,就连春节期间都照常更新。有网友好奇地问:“小编是不是每天在掐着秒表发文章呢?”

张召忠唯一有点“小资”情调的习惯,是每晚睡觉前必喝一杯红酒,但这只是为了更好的睡眠。

张召忠对物质的淡漠或许与他年少时的经历有些关系。

他1952年出身于河北沧州盐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困。张召忠在回忆往事时曾说:“我小的时候馋肉吃,馋到这样的地步——死了一个牲畜,人家就把它吃掉,骨头扔了,我拿斧子把骨头砸碎,吃骨头的碎末,就觉得很好了。”

“我对奢华的东西看得很淡,年轻的时候受过苦,经常受欺负,家里没有后门,每一件事都要靠自己做。我当了这么多年领导,我都不懂得指挥别人,写文章打字都是自己动手。”

交流中,记者总隐隐感觉到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压抑的情绪。

“没出名的时候,别人把你当蚂蚁踩;出了名之后,别人又嫉妒你,处处给你加码。”

“别人看我好像风光无限,其实我一辈子都在逆境当中,挑战各种高度。不过,我每次都能转危为安,走出泥潭,靠的就是良好的心态。我出了事不骂别人,就反思自己。”他说。

张召忠对国防知识科普情有独钟,将之当事业对待。他对电视上娱乐节目泛滥的现象深恶痛绝,对网络舆论战也保持着高度关注。

《最强大脑》这档节目能打动张召忠出席评委,很大程度是因为节目方游说张召忠这是一档“科普节目”,戳中了张召忠的兴奋点。

“中国缺乏科学普及的教育,直接刺激我的事情就是‘雾霾防激光’‘海带缠潜艇’,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被人们当做笑话去看。中国人的科学素质在世界上排名在倒数位置。中国的媒体很发达,但科学类节目很少,像美国有discovery频道,德国也有专门的科学类节目。再看我们国家,电视台的节目都是些娱乐节目。”张召忠如此解释他钟情科普的原因。

投身自媒体后,张召忠很拼。他每天盯着微信,却没时间在微信中闲聊。他的微信朋友圈很小,只加了工作室的几个小伙伴。“到现在连我老伴的微信都没加。”他唯一加入的微信群名为“局座军部”,这是他和“小伙伴”的工作沟通群。

采访结束时,已经是夜里9点多,张召忠略显劳累,但这一天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他要回家准备录制新一期的“局座悄悄话”,还要雷打不动地读书读报,最后在睡前给自己倒上一杯红酒。(曾伟、杨芳、黄子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采访张召忠,既有对一位老专家以夕阳之光散发蓬勃朝气的惊讶,也有对于媒体发展的点滴思考。

张召忠是个很有故事的人,笔者原本想挖掘张召忠人生各阶段的故事。张召忠却坚决要求作别既往,希望记者集中于新媒体这个主题。

起初笔者对他的要求有些不太理解。面对面采访过后,笔者才明白。张召忠开设“局座召忠”公号之初,虽有些“莽撞”,但他认定了一点:这里才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自从认识到电视观众已中老年化之后,他就在研究如何打动“90后”、“00后”的心。在“局座召忠”里,他相信自己找到了钥匙。从此他开始认真研究自媒体传播规律和后台操作,学习各种手机软件的用法,揣摩年轻人的喜好。

传统媒体如今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有张召忠那种勇气,果断改革,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创新传播平台,网聚年轻人的心。

专家、学者是社会的精英,在各领域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中很多人也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常客,传递着理性、权威的声音。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专家学者如何做到不缺席,有作为,不为“廉颇老矣”所困,不被年青一代所抛弃,64岁的退休老将军张召忠做了可贵的示范。一个传播国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正能量微信公众号能一直跻身排行榜前列,这位“局座”让人敬佩,引人思考。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