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心语:人心向背定成败,军民团结无人敌【2】
长征心语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长征组歌》开篇描述的这个感人场景,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当年红军官兵与苏区群众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
踏上漫漫征程,红军虽然离开了根据地,却始终没有失掉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好作风,始终没有失掉人心。
红军走过的地方,大都在中国西部地区,山高沟深,贫穷落后,衣食补给很难。不仅如此,长征一半以上的行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历史上,因为统治者实施高压和歧视政策,造成少数民族和汉族隔阂很深。国民党反动派曾经幻想,红军即便不被“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困死、饿死,也会成为民族矛盾的牺牲品。
然而,实际情况却令其大失所望。红军一路前行,不仅屡屡得到沿途群众的帮助,而且留下了“彝海结盟”这样光照千秋的佳话,树起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典范。就连人烟稀少、物产匮乏的川西北地区,当地群众也给了红军莫大支持。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几路红军长征过境、留驻川西北期间,当地藏、羌等族群众节衣缩食,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粮食、牲畜、土盐及猪膘、干牛肉等物资。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讲到这段历史,高度评价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无私支援,赞誉其为 “牦牛革命”。
不管走到哪里,红军为何总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说到底,这与红军的性质有关。红军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来源于人民,情感根植于人民,从建军之初便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长征中,红军严守群众纪律,沿途秋毫无犯;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肝胆相照。正因为这支队伍一心为民谋利益,一心为国担大任,群众才把他们视为子弟兵,称作“菩萨兵”,才会倾其所有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人心向背定成败,军民团结无人敌。走过长征,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对此有了更为透彻、更为深刻的感受。
“爱我人民爱我军”。我军与人民群众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巩固和发展军民团结提出新的要求。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军民勠力同心,团结坚如磐石,必将形成融合发展的生动景象,必将形成强军兴军的强大势场。(刘万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