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贺捷生军报撰文:长征是永远的革命圣典【2】

2016年10月19日08:27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1951年,贺龙与薛明(后排左一)、大女儿贺捷生(后排中)等家人在重庆。(资料图片)

(二)

坚忍不拔:刺破青天锷未残

二万五千里万水千山,路是一步一步用脚板量出来的,仗是一个一个拼出来的。

曾在微信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名为《盘点1955年授衔时的9位独臂将军,3位独腿、脚开国将军战功》,不禁心潮起伏。因为在这9位独臂将军中,有我熟悉和敬仰的贺炳炎和余秋里将军。长征路上,贺炳炎丢了右臂,余秋里丢了左臂;他们长期在一个红军师任职,一个当师长,一个当政委,因此这个红军师被称为“一把手”部队。发手套的时候,师长和政委只需要领一双,每人一只,各取所需。他们在长征路上断臂的过程,惊天地,泣鬼神。

贺炳炎的右臂丢在湖南绥宁县瓦屋塘。当时贺炳炎率部担当红二方面军长征先锋队,在瓦屋塘遭到国民党陶广纵队的疯狂阻击。陶部火力猛烈,红军就是过不去。贺炳炎亲自带领敢死队发起冲击,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右膀,骨头击碎了,那只手臂滴着血挂在膀子上。卫生部长贺彪说,必须立即截肢,如不立即截肢,势必感染,连命都保不住。贺炳炎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誓死不从,说,我没有右手了,还怎么握枪打仗?贺彪反问,手重要还是命重要?命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握枪打仗!贺炳炎就是不答应,用另一只手拔出手枪说,谁敢截我的手臂,老子枪毙谁。我父亲贺龙快马赶到,听完卫生部长的汇报,命令贺炳炎必须服从医生的决定,他才不言语了。手术是在激烈的枪炮声中进行的。因为卫生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在战斗中丢失了,只剩一把锯木头的板锯。没有麻药,几个医生把贺炳炎捆在门板上,让他咬住一条毛巾。三个小时过去,断臂被截掉了,贺炳炎把嘴里的毛巾咬烂了。几天后,贺炳炎从担架上下来,继续前进,并苦练左手握枪、挥刀。一年后,他在太行山抗日战场威风八面,杀得鬼子谈“贺”色变。

余秋里的左臂,是在乌蒙山回旋战中被子弹击中的。当时敌人追上来了,连做手术的时间都没有,战士们抬着他连续奔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手臂没有得到有效医治,直到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才躺在手术台上。他的伤本来没有那么重,可耽误了时间。医生解开绑带和夹板,只见伤口上翻滚着白白的蛆,肌肉已彻底坏死,手臂再也接不上了……

(三)

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

1975年,我沿着红军长征路收集革命文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个地方都有烈士纪念碑。展开想象,把万里征程上的这一面面碑,像纸页那样叠起来,该是一部多么厚重的烈士名录!即使如此,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踏上征途才40天的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和灌阳三县,与重兵聚集的国民党军苦战五个昼夜,从全州与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8.6万多人的队伍,过江时牺牲了5万多人。一场战役死了5万人啊,那是什么情景!战后,当地群众流传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参加了湘江之战的苏静将军,晚年回忆起这场恶战,泪如泉涌,几近哽咽,双唇颤抖着反复念叨四个字:“血流成河,血流成河……”

王平将军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过雪山草地时的故事:中央红军过草地时,他带领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了70余里,彭德怀命令他立即率部回返,收容掉队的红军指战员。走到一条河边,远远看见对岸人影绰绰。过河一看,那些红军战士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搂或抱,或背靠背、肩挨肩,各种姿态都有。王平将军大声责问他们为什么磨磨蹭蹭,不抓紧赶路,对方没有一个应声。他突然意识到什么,走上前去摇晃他们,没有一个有动静。再仔细察看,数百人全部牺牲了。只有一个小红军尚有气息,他急忙抱起他往回赶,希望能把小红军救过来,中途小红军也咽气了。几十年后,老将军言及此事,老泪纵横,哽咽不已。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