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脑计划”开启 “制脑权”成未来军事较量新的高地【4】

2016年10月20日08:57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延伸阅读

人造突触催生“智能参谋”

据媒体报道,近日韩国科学家研制出迄今为止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触。与以前产品相比,它能更好地模拟人脑神经元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突破有望使研制大型类脑计算机成为现实。

新型人造突触是一种晶体管,能通过开启和关闭模拟生物突触传送信号。研究表明,神经元每次释放信号,生物突触消耗的能量约10飞焦(千万亿分之一焦耳);而新型人造突触每活动一次,只消耗1.23飞焦,这使其成为迄今以来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触。

研究人员解释称,新设备由一种有机材料彼此包裹构成,这些材料可帮助人造突触捕获或释放带电离子,模拟生物突触的工作原理以及电闸开关的方式。此外,这种人造突触还模拟了人类神经纤维的形状及柔韧性。

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微小机器,相比之前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未来人造大脑的能耗和存储密度将赶上甚至超过生物大脑,有望催生更智能的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数据挖掘、医疗诊断、证券交易分析以及其他人工智能交互系统。

智能型处理器催生了智能武器装备的发展,有人把智能武器装备形象地称为有思维的“智能参谋”。不久前,围棋大赛机器狗战胜李世石,使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指挥决策出现了一线曙光。人工智能的这次重大突破表明,电脑完全可以模仿经验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人类才具备的思维方式。如果电脑既精于计算,又善于“算计”,既能做计划、定方案,又能出战法、生谋略,那么未来战争中人工智能以“电脑参谋”的身份进入中高级指挥所,实现“人谋”与“机谋”的结合,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军事领域对智能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指挥决策领域外,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对武器装备、作战支援、军事训练、后装保障等多个相关领域,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依托人工智能进行多源情报判读、融合和数据挖掘,不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而且可以提高信息优势向决策优势转化的质量和速度;高智能“机器翻译”使得士兵在国外遂行军事任务时,随时可以与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人工智能支撑的“机器黑客”可以自动搜索分析敌方网络漏洞,自动制定和优化攻击策略,并依令而动发起攻击。(郝海龙、刘志勇、王立军)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