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军改一周年 军报刊文回眸“新体制时间”之变【2】

2016年12月02日08:33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奋楫篇

攻坚克难,没有闯不过的急流险滩

转型之痛,痛在要“改”的是固有模式,要“革”的是旧有观念。

转型,首先从“龙头”开始。以往的“总部领导机关”,成了履行参谋、执行、服务职能的“军委办事机关”。

在军委联指完成3个月值班任务后,军委联合参谋部信息通信局副局长董晓波终于松了口气。改革前执掌领导和管理全军信息化建设大权的他,改革后主要负责指挥通信保障。值班期间,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为军委首长实施战略指挥确保网络全程通、实时通、末端通。

3个月的角色转换,让董晓波感慨万千:“从‘官位’走上‘战位’,意味着必须丢掉‘领导范’,踏踏实实当一名‘办事员’。”

对于职能的变化,一位战区副司令员同样深有感触:“战区的心思就应该完全扑在打仗上,不能老想着派个工作组去检查督导部队,因为那是军种的事,已经不在你的职责范围了。”

转型之战已然打响,是打怵畏缩还是迎难亮剑?答案不言自明。各部队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转型,以联战联训支撑转型,以制度机制保证转型,以工作方式转变助推转型,努力打通改革举措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前段时间,东部战区参与组织的联合立体登陆演习,海空军力量运用明显加重,传统陆军不再是“老大”;中部战区筹划演习,一支老牌精锐部队未受重用,反倒是新转隶过来的航空兵某部挑了大梁,理由是:这支部队的机型适合远程突防,演习方案理应围绕其量身订制……

起步之难,难在没有先例,难在要面临无数新情况新问题。

不少新单位组建时,办公地点只能设在远离城市的旧营院里,机关干部几个人挤一个房间办公,挤一间公寓住宿……有形的困难好克服,更难的是,如何让新体制尽快顺畅运行起来。

成立伊始,某战区计划对联合战备值班进行规范,没想到各军种却分别起草了不同版本的方案;某战区组建后进行首次能力素质摸底考核,不少干部暴露出对空中态势图、兵种部队使用原则等知识匮乏的短板……一道道回避不了的鸿沟,横亘在创业者面前。

“从军区到战区,一字之变蕴含质的飞跃。”这是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干事龙旺维的切身感受。

刚到战区工作时,接到与兵种部队相关的任务,他曾产生过“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念头。后来,战区党委开展合心合力教育,帮助大家融入战区角色,以“一盘棋”的理念、“一家人”的情感,投入崭新事业中。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要坚硬。”一位战区领导的比喻引人深思,“握指成拳,这就是改革后合编合心合力取得的实在成效。”

观念之变,是影响改革进展成效的决定因素。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就必须解放思想、摆脱桎梏。

这是一位军委机关处长的亲身经历。军委机关刚组建,工作千头万绪,每天仅内部呈批件就要起草不少。人手少了,工作多了,原有工作模式已难以为继。很快,局办公会研究决定:所有不需要存档的事项,全部改为电话请示报告或当面研究讨论。

这是一位战区司令员的深邃思考:“今后抓联合作战,我的岗位在哪里?决不能整天坐在办公桌前批文件、写材料,而应该身穿迷彩服、脚蹬作战靴、扎进指挥所,坐在指挥席上推方案、拟命令。”

这是一位一线指挥员的切身体会。上半年一次演练中,导调组对火箭军某旅参谋长赵劲松突然“发难”:3名发射号手遇袭退出战斗,由预备号手接替完成发射任务。可预备号手定岗不久,按照训练计划,要等到下半年才具备独立操作能力。演练失利,赵劲松心头大震:薄薄一纸训练计划,却是厚厚一道思维屏障,自己还抱着“按固定套路出牌”的想法,岂能不败?

转变观念,探索完善新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给自身“减负”“清障”;增强贯彻力执行力,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优化决策流程,简化内部运转,提高办事效率……改革以来,部队上下已经呈现出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良好态势。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